【心理干预对外伤性失明患者的效果观察】外伤性失明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外伤性失明患者心理状况的效果。方法 对57例外伤性失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其作心理评估,制定护理措施,比较患者护理前后行为状况。结果 经过心理干预,57例病人护理后情绪稳定者54例(94.74%),与护理前19例(33.33%)比,有统计学意义(ρ0.05)
  1.2治疗方法。57例患者全部做受伤眼的眼球摘除术。
  1.3心理干预措施外伤性失明多系直接或间接外力所致,而且往往不能通过特定治疗痊愈、好转。病人入院后情绪极不稳定。加上失明眼无光感,疼痛等不适,病人知道要摘除眼球,因而烦躁、紧张、悲观、抑郁等,由心理压力所致的精神状态一下萌生。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应通过观察、交谈、调查等,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评估(通过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等[1]),制定护理措施。根据不同心理状态,采用个体化的心理抚慰,减少病人心理压力,让其具有正常心态,配合治疗、护理。
  1.3.1消除恐惧护理。特别是将病人送入手术室内做伤眼摘除前,病人的这一心理状态存在率较高。本组有55例(96.49%)存有此心态。因为受外伤打击时间不久,本已失明,又被告之要剜去伤眼,因此一般人很难接受,恐惧心理顿生。
  1.3.2消除紧张、焦虑护理。这一心理状态与恐惧一脉相承,互为影响,若不加以疏导,将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应从还有一只健康眼的基点出发,讲述还不是全盲,只要自己悉心保护剩下的一只健康眼睛,仍然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主动地与病人沟通,在交谈中,让病人感觉到,你真心在关心他。让他消除紧张、焦虑的心情。
  1.3.3消除抑郁护理。抑郁和悲观、孤独心理常同时存在,这在病前性格内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极易产生。本组有5例(8.77%)。在此心理状态,因心理负担重,变得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谈,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冲动。这种心理状态和烦躁、易怒、恐惧心理不同,护理人员不和病人作深入的交谈,很难发现这种心理的存在。因此对此类患者,入院后寡言少语者、表情淡漠者等,要深入挖掘他的这一心理状态。积极和家属、亲友配合,多给予鼓励、支持、同情。宜主动、多次与病人沟通、交流,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在院的治疗护理,取得最好的疗效。
  1.4 比较患者入院时与出院前(情绪稳定)的情况。
  1.5统计学方法。作x2检验,ρ

推荐访问:失明 干预 患者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