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肌内注射方法药液回渗漏率的比较 药液外渗和渗漏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肌内注射方法用于臀大肌肌内注射的药液回渗漏率。方法:将400例接受臀大肌肌内注射的患者按注射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200例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改良组200例采用Z型肌内注射法,观察两组药液回渗漏发生率。结果:常规组与改良组药液回渗漏率分别为12.5%和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1.2.2 肌注方法:常规组200例采用常规肌注法[1],患者取坐位,选择臂部外上1/4象限为注射部位,进行常规消毒方法,以左手食指和拇指分开朝相反方向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90度进针,进针深度为针梗3/4,松开左手抽回血后注射,注毕用无菌干棉签按压后迅速拔针;改良组200例,采用Z型肌内注射法,体位、注射部位及消毒方法同上,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向同一方向绷紧(将皮肤、皮下组织稍用力由外向内或由下向上牵拉),力度以皮下组织同一侧牵拉约1~2 cm为度,并维持到拔针后,进针方法、角度、深度同常规法,进针后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针栓,注射毕停留5~10秒后拔针,针头拔出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皮下组织和皮肤归位,针道夹闭,针道变成Z型。
  1.2.3 药液回渗判定标准:每例肌注拔针后即刻观察针眼有无肉眼可见的药液、血液回渗漏现象;注射部位有无脱色或着色,并统计记录。
  
  2 结果
  
  两种不同肌注方法用于臀大肌肌注的药液回渗漏率:常规组为12.5%,改良组为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Z型肌注法可以预防并减少药液回渗漏的发生,且不增加病人痛苦和组织损伤,操作简单易掌握,适用于任何肌注药物。常规肌注法,注射前以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皮肤,注射后留下垂直针道为药液回渗漏提供了条件,而药液回渗漏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药物计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局部组织疼痛。此外,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中老年人皮肤弹性较差,皮下组织疏松,肌肉组织因萎缩而体积减小,全身情况如血液循环不良等比较常见,运用常规注射法可增加药液回渗漏率,但皮下组织疏松有利于Z型肌注法的注射前准备,易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距离增大,注射后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复位可更大程度上阻止药液回渗漏。因此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应尽量选择Z型肌注法。
  采用Z型肌注法注射时,注射部位应尽量放松,若局部处于紧张状态则牵拉皮肤,皮下组织与肌层发生错位不明显,会影响效果。实践中发现并不是每一个方向都能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一侧牵拉1~2 cm,由下向上、由内向外效果最佳,由上向下效果最差;拔针前不可松开左手,因放松后皮肤的自然回缩力与针头的阻力作用可引起组织损伤;拔针后不可按摩注射部位,以免药液扩散到皮下引起疼痛;局部或全身水肿病人不宜采用Z型肌注法。
  
  参考文献:
  [1] 殷 磊.护理学基础[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10.
  收稿日期:2008-03-17

推荐访问:药液 两种 渗漏 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