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当前,在诸多原因影响下,县域银行信贷投入十分有限,银行业信贷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变异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我们对某县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力图从政策、制度、经济等层面找到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最佳切入点,达到双赢目的。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

  (一)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某县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带来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2005年3月末为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延续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3%;
第二产业增长22.2%;
第三产业增长13.6%。(附表:某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元

  项目

  年份

  GDP

  三次产业比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01

  22.14

  1︰1.37︰0.60

  10.23

  7.76

  1369.84

  2002

  25.44

  1︰1.47︰0.59

  11.42

  9.93

  1419.22

  2003

  29.06

  1︰1.78︰0.65

  12.71

  12.22

  1510.89

  2004

  35.09

  1︰1.73︰0.63

  14.59

  17.77

  1701

  (二)县域金融支持情况

  截至2005年5月末,某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亿元,较1999年增加2.9亿元,增长23.9%。各项存款20.5亿元,较1999年增加了12.5亿元,增长了156.3%。在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多元化情况下,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不能仅以贷款余额增长的多少来衡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县域融资市场很不发达的现实条件下,银行信贷作为县域经济融资的主渠道,贷款投放仍是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连年增长,其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而与农村信用社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营业网点数都呈递减趋势,并且其贷款额的减少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对县域的信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金融支持与县域经济发展相脱节

  通过对某县域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支持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县域经济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在减弱。(附图:某县存、贷款与GDP增长示意图)

   

   

   

   

   

   

   

  上图反映了1999年以来某县金融机构存款、贷款、GDP的增长趋势。信贷投入增长同存款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极不平衡,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背离。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体系职能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某县域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等,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和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相对来说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行县域金融机构的职能也在逐步退化,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信贷资源配置变异,贷款投放机构、贷款结构、信贷品种、投放方式等极不平衡。

  从机构看:作为某县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发行本来就只发放粮、棉、油收购专向贷款,对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随着其政策性金融服务由封闭管理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粮食购销进入市场改革,购销企业失去了粮食收购流通环节的风险金补贴资金来源,加大了农发行存量贷款风险防范和增量贷款投放的难度。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萎缩,信贷功能退化。据统计,目前,近几年来某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由416人减少到目前的87人,减少了79.1%;机构网点由93个减少到目前的51个,减少了45.2%。工行仅保留一个营业部,农业银行90%的乡镇营业所撤消,建设银行降格为分理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是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但其存在“多病身子扛重活”现象,信贷支农压力巨大。邮政储蓄机构除能吸收存款外,不具有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业务上处于“跛足”状态。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趋同,许多领域出现信贷真空。1999年至今,某县工商企业贷款增长缓慢,且集中于个别企业。农业贷款增长较快。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广电、学校、医院和公路建设等少数几个领域,信贷资金垒大户趋势明显。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中小企业,包括近年来桐柏引进的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桐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信贷支持较差。

  从信贷品种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 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长期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在对县域经济的信贷结构中逐渐减少了对长期信贷资金的投放,新增贷款集中于短期贷款。

  从贷款投放方式看:主要以抵押、担保和存单质押贷款为主,有少量的承兑、贴现业务,基本上没有信用贷款。信贷服务品种的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个体发展广泛性不相适应,限制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二)存贷款资金逆向流出,加大了县域资金需求的缺口

  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某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县域资金的大量流出,则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县域资金的外流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进行。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吸收的存款大部分上存,造成县域资金外流。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且其吸收来的存款可以较高的利息转存人民银行,使得邮政储蓄机构产生较大的利益驱动,存款量大幅增长,加剧县域资金外流。2002年以来,某县存差资金以年均2亿的速度递增,年均增长率以37%的速度增长。“存差”是银行存贷款的差额,一定意义上可认为是银行从存款人吸收来的可利用社会资源,没有被银行充分利用而形成的富裕资金。从某县金融机构2004年末存差资金占用结构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为1.2亿元,占存差资金的25.6%;
有价证券及投资占款0.9亿元,占19.1%;
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为0.4亿元,占8.5%;
邮政储蓄存款2.1亿元,占比为44.7%。在某县域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情况下,上述金融机构却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抽血”,造成县域经济严重“失血”。

  (三)作为目前桐柏融资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给者,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发展压力巨大。

  1、农村信用社对政策依赖性强的特点短期难以改变。

  一是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为体现国家重农、扶农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1999年人民银行开始对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资金。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某县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资金3.85亿元。支农再贷款作为政策性资金,人民银行对其投向有硬性规定,不仅要用于“三农”,而且还规定了农村信用社组织自有资金发放“三农”贷款的比例。这是1999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重要资金保障。一个典型现象是2004年,针对农村信用社资金宽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松现实,人民银行上收了部分支农再贷款指标。结果是在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双好,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种养殖大户增加较快,资金需求急剧增加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投入不足,全年仅新增农业贷款6241万元,导致农村高成本的民间借贷活跃,这不仅不利于农业弱势产业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为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人民银行定向对某县农村信用社发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消化其历史上形成的呆坏账、亏损挂帐等,金额达2238万元,占其资不抵债额的50%。此外还作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安排,包括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信贷支农服务、增加支农信贷投放等,减轻了农信社的负担,促使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考虑到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点多、面广、额度小、数量大、成本高等特点,人民银行赋予其更大的利率浮动权限。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与人民银行的政策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2、从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来看,信贷区域化集中趋势明显,这与其业务重点定位于支持“三农”相矛盾。农村信用社县城范围内信贷余额为3.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3.2%,其他乡镇占36.8,平均仅为2.3%,这说明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有大量贷款用于“三农”之外。而从农村信用社整体资金运用情况看,有大量资金或闲置,或流出。截至2005年5月末,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5.93亿元,占其资产总计的42.6%,占各项存款的64.2%,低于75%的相关要求;
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0.72亿元,超额存放0.24亿元;
存放商业银行款项1.33亿元,占资产总计的9.5%;
投资债券等1.18亿元,占资产总计的8.5%。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严重,一方面有信贷投放自主权的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闲置,并通过购买债券、存放商业银行等途径流出县域。

  3、农村信用社支农中产生的矛盾无法回避。一是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高与农民减负增收的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大上浮系数为基准贷款利率的2.3倍。虽然人民银行要求对农户种植业贷款利率原则上要少浮动或不浮动,但个别农信社趋利思想严重,执行浮动利率大多是“一浮到顶”,增加了农民的利息负担,有悖于中央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和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初衷。二是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手段单一的矛盾。信用社在农村是一统天下,缺乏竞争,在金融创新上动力不足,再加上干部职工素质不高等原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户贷款户数众多与农贷管理人力不足的矛盾。四是农业高风险低收益与农信社经营目标的矛盾。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是安全性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当然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强烈反差,加之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信贷人员“惧贷”心理较为突出。

  三、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减弱原因分析

  (一)县域经济存在诸多的“滞后性”使得金融支持的动力不足

   近几年,某县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产业结构方面,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比较低,且结构雷同,小而全、低水平的问题突出。农业方面,具有弱质性,尤其是大部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规模效益较差。中小企业方面,普遍规模小,产品单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自身积累能力较弱,经营效益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由于经济转型期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经营模式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模式,缺乏能够吸引金融机构投放资金的经济亮点。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梗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除了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外,基层行基本上丧失信贷自主权。同时提高信贷准入门槛,精简人员,撤并机构,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
二是国有商行信贷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严重失衡。基层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贷款终身考核制,而对信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却缺乏激励机制,这种信贷管理机制的失衡,最终导致基层行社主要领导人及信贷营销人员出现惧贷心理。三是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支持科技含量高,效益高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信贷授信的标准和条件一般按照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标准制订,在贷款操作过程中,造成商业银行热衷支持大项目、大企业,县级支行对许多项目或企业因规模不够而不予上报,或上报后无法通过审批,限制了对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

  3、信用认可度与信用实际度不对称,金融部门为防范道德风险不得不谨慎从事。从当前县域现状来看,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信用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县域信用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好转,信用整体水平还不高,客户的信用实际度与金融部门的认可度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对信用程度不高的企业和农户,金融部门从防范自身风险出发,不得不谨慎从事。

  4、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信息不对称,客户与银行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面对面营销。目前,县域经济与金融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反映灵敏、直接对接的信息平台。从经济主管部门来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对如何让企业得到金融资本的充分支持研究不够。从金融机构来看,也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客户找银行、银行等客户的观念,虽然有不少金融机构确立了信贷市场营销观念,但由于没有建立与客户直接的面对面的信贷营销机制,使部分优良客户不能得到银行信贷的及时支持。资金供给方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信贷条件、信贷要求、信贷程序等等信息,资金需求方不是很清楚;
客户的投资情况、生产情况、效益情况、市场情况、资金需求等等信息,金融机构也不是都掌握。由此就出现了好企业、好项目银行不一定发现;
差企业、差项目,银行又不能支持。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原有体制和机制还没有转换到位造成的。

  5、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制约了信贷投放。主要表现:一是货币政策多元化程度不够。长期以来,人民银行针对县域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的实际,大力倡导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并不断呼吁成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策略实行“三大”战略,这种“抓大”信贷策略既与央行货币政策多元化导向相悖,又与贷款客户脱节,也不切合桐柏实际,显然不符合桐柏经济发展之需。二是“支农”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投入一直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要求,但在实际传导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了农村信贷市场,甚至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退出了县域信贷市场,而农村信用社也因小额农贷额度小、期限短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高新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的投放。三是“为民”货币政策在桐柏执行困难。如助学贷款,桐柏没有大专以上院校,只能发放学生生源地贷款,实际发放的贷款微乎其微。消费贷款数量更少。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在多方努力下,虽然已成立担保基金,但仅50万元的担保基金让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流于形式,事实上也是至今未发生一笔业务。

  6、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利益风险补偿机制短缺。因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贷款风险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风险补偿机制,金融部门为了规避风险,容易将之排除在门外。同时,缺乏有效运作的社会征信体系,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贷款担保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银行获取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状况困难重重,加之县域企业普遍缺乏历史信用记录,尚未形成良好的公众形象,多数管理者素质不高等,金融机构放贷顾虑重重,制约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四、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努力构筑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平台。

  一是建立经济金融发展协调机制。成立支持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联席会议,通报经济、金融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磋商和协调。二是建立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要加强县域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一方面,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
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库,并及时向各金融机构发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三是建立经济金融支持保障机制。县有关部门要针对县域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实行动产抵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创造条件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农业担保机构,为辖内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扫除障碍。要深入开展创建金融信用县市活动,扎扎实实推进县域诚信建设,为经济金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努力疏通信贷投放渠道,促进有效信贷投入。

  1、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物价走势、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通过金融形势分析,风险提示,信贷指导意见等多种方式,及时向辖内金融机构传导每个时期的信贷支持重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数量和方向,实现对信贷投放的控制和调节。及时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国有商行要进行制度改革。一是适当扩大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将一定额度贷款权下放至县一级支行,以缩短审批时间;
二是要建立贷款激励机制,对有效益的贷款营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以鼓励信贷人员的信贷营销积极性;
三是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贷款支持。在坚持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下,根据各自优势和经营战略,注意处理与协调好政策扶持和商业化经营、重点倾斜和普遍支持、风险防范和稳健经营、近期效益和长期利益等方面的关系,有针对性地确定支持对象,培育优质客户。

  3、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同时,应不遗余力地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重要项目建设。一是进一步改进信贷管理体制,采取授权授信的方式,适当下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切块下达支持经济的信贷指标,赋予基层信用社自主进行信贷决策的权力,以减少信贷审批程序和环节,促进企业最大限度地抓住商机,增加效益。二是积极参与,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现状、特点、信贷需求特征,按照有关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三是结合实际,改进支持企业发展的信贷举措。要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制定简洁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和办法。同时要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营销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既考核贷款的发放,又要核定收回贷款本息奖惩比例,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电子化、网络化建设,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鼓励企业多渠道融资,增加项目资金投入。

  政府及企业要积极研究和主动探索银行贷款、民间投资、企业发债、招商引资等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发展及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机制,拓宽渠道,增加对工业、城市建设、公益事业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及时探索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途径:一是探索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配套、协作企业之间的融资渠道,利用龙头企业的信用优势和规模效益优势,解决配套协作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在桐柏现有优势企业中培育上市公司,力争尽快有2~3户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拓宽现行融资渠道。三是重视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投资发展。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开放新的投资领域和创造投融资便利以激活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投资。

  (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支持金融业健康发展。

  为金融机构创造一个文明守信的市场环境是促进银行贷款投放的一个重要条件。政府应规范中小企业的改制运作,法制部门要加大对金融部门依法清收支持力度,坚决打击偷逃银行债务的企业和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把信用建设工作延伸到县域经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通过制订量化考核标准、狠抓工作落实来促进社会逐步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的良好风气。金融部门应建立统一的适合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取消金融机构目前“各自为政”的信用评价办法,整合信用资源,加强征信管理,促进县域信用建设始终向好的方向发展。

推荐访问: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