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在ARDS治疗中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ARDS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PCV组和VC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PCV组通气24 h气道峰压低于VCV组,而平均气道压高于VCV组;两组治疗后心率显著减慢,PCV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同时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24 h后PaO2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CV组改善更明显。结论:对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PCV和VC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防止气压伤的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PCV模式控制气道峰压更有效;主张ARDS患者尽量采用PCV模式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
  【关键词】压力控制通气;容量控制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保护策略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0-1457-03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治疗,机械通气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然而,长期使用常规通气模式常常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LI),导致ARDS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针对VLI的致伤因素,必须实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目前的呼吸机一般都设有容量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VCV)和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PCV)模式。本研究拟比较VCV与PCV两种模式对ARDS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评价它们在ARDS肺保护策略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按照1994年欧美会议提出的ARDS诊断标准[1],选择1998年12月~2003年12月本院ICU收治的40例ARDS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5~74岁,平均(57.02±11.84)岁。入ICU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为(20.96±6.04)分。
  1.2 治疗方法:尽快建立人工气道,使用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如果超过72小时则进行气管切开;40例ARDS患者均使用BIRD8400型呼吸机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使用惠普公司多参数监护仪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美国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进行动脉血气分析。40例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VCV组和PCV组,每组各2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ICU时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每组均控制潮气量(VT)为6~7 ml/kg(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和肌松剂),呼吸频率(RR)12~22次/分,吸∶呼比为1∶1~2,吸氧浓度0.40~0.60,压力限制预设为35~40 cmH2O(1 cmH2O=0.098 kPa),常规加呼气末正压(PEEP),设PEEP于压力-容积(P-V)曲线低拐点以上2 cmH2O,一般5~15 cmH2O。
  1.3 观察指标:均在床边定时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记录心率(HR)、平均血压(MBP)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和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机械通气分别记录0、24小时的气道峰压(PIP)和平均气道压(Mpaw),同时记录PEEP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P   本研究也显示,PCV和VCV均能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且HR较机械通气前有明显改善,但PCV组改善情况更佳。PCV在吸气早期由减速气流引起的MPaw比恒速气流高,有利于肺泡的复张,特别有利于时间常数大的肺泡复张,改善肺内气体分布以及由于ARDS不均一性病理改变所致的通气/血流比值异常,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使PEEP得以下调,MPaw也随之下降。恒速气流MPaw低、时间常数小的肺泡容易复张,甚至过度膨胀,引起气压伤;而时间常数大的肺泡不易复张,不利于改善通气/血流失调,导致气体分布不均,改善氧合效果差。PCV的减速气流更符合ARDS患者的生理过程,降低应激反应,不易发生人机对抗。HR在PCV组好转更满意,说明PCV对ARD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总之,对于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PCV和VC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状态,防止气压伤的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采用PCV通气模式能更有效地控制PIP,改善氧合状况,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所以主张对于ARDS患者应尽量采用PCV模式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
  
  参考文献:
  [1] 俞森洋.机械通气的新模式[J].世界医学杂志,2003,7(5):1.
  [2] Neumann P,Berglund JE,Mondejar EF,et al. Effect of differet pres-sure levels on the dynamics of lung collapse and recruitment in oleic-acid-induced lung inju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158(5 Pt 1):1636.
  [3] Richard J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Rev Prat,2003,53 (9):950.
  [4] Amato MB,Barbas CS,Medeiros DM,et al.Effect of a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 on mortality in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N Engl J Med,1998,338(6):347.
  [5] Marinelli WA, Ingbar DH.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lung injury[J].Clin Chest Med,1994,15(3):517.
  [6] Rossi N,Kolobow T,Aprigliano M,et al.Intratracheal pulmonary at low airway pressures in a ventilator-induced model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improves lung function and survival [J].Chest,1998,114:955.
  [7] Pelosi P,Caironi P,Gattinoni L,et al.Pulmonary and extrapulmonary form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Semin Respir Crit CareMed,2001,22:259.
  [8]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16.
  [9] 朱铁楠,刘大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9:634.
  收稿日期:2008-01-28

推荐访问:通气 控制 容量 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