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800字 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有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发展方向,教学本科型和高职院校应明确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才能使其生涯规划教育变得更加合理、科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应根据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趋势,引导学生做专做精,成为专业精英。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除了以实用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积极创业之外,还应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生涯规划;人才培养定位
  
  一、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高等教育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按照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在学科领域的发展;二是按照生产活动的自身规律,在职业领域中发展。学科教育更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学术的严谨与完整,推动科学发展。而职业教育更侧重于生产和工作的实际需要,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生产活动,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相互独立、地位平等。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本科院校主要承担着科学教育的任务,研究教学型本科院校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则依各自情况承担着“科学为主,职业为辅”的任务。本世纪初期才诞生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与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相比较,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承担着“职业为主,科学为辅”的任务。此外,高职院校则专门承担着职业教育的任务。
  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是用人单位眼里的“香饽饽”,其毕业生就业形势一向不错,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正是集中存在于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当中。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是以金字塔形状成层分布的,居于顶层的是研究型大学,居于中间的是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居于金字塔下层的则是教学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也决定了其毕业生就业求职的“尴尬性”。
  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自身不足和劣势也加剧了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方面:一是学历层次劣势。许多用人单位,即便只是雇佣技术性、操作型人才,也提出了很高的学历要求,加上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也对高职生的就业空间造成了威胁。二是学习能力劣势。高职生自我要求低,求知欲望弱,学习能力差,不仅使其在职业选择时受限、受挫,也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三是人文素质劣势。多数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得高职生在进行生涯选择和企业文化融入方面存在困难。教学型本科院校方面:一方面,由于是从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在学校管理、教学手段、学生培养以及办学理念上仍停留在专科阶段,且由于自身内涵的欠缺,短时期内难以形成成熟的大学文化;另一方面,部分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想做大做强,将发展方向定位在研究型大学方向,用“精英教育”的模具将“大众化教育”下的生源“冲压”出来,背离了社会需求。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在生涯规划教育上也普遍存在着误区和弊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忽略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将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很多学校在“就业难”的外在压力下开展的活动,仅包含生涯规划中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所学专业和对职业生涯的预期,确立大学期间学习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拟定行动方案,进而付诸行动的过程。大学生涯起步阶段,由于人的可塑性强,学业转换的成本低,此时有符合实际的规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脱离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单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会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考级、考证等功利化的学习氛围中失去着力点,变成空中楼阁。
  第二,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单一化、模式化。内容上,绝大多数生涯规划课程没有融入本校特色和育人理念,未与本校学生的所学专业、就业情况和未来发展相结合。除了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外,很多内容还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缺少应用性,尤其是忽视了对职业生涯至关重要的核心职业能力,即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自我管理等就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所以被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内容“虚”、“不实用”。教学上,往往采取大班授课制,或者是讲座、报告、会议等形式,导致时间短、不固定、过于零散、不易掌握,而且缺乏互动、缺乏交流等问题。生涯规划教育是必须要以体验经历和实际能力来塑造,很难通过理论来速成,授课、讲座和报告等能起的作用有限。此外,很多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相关工作多是停留在提供求职信息和心理咨询的层面上,无法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根本解决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择业盲目、毕业后职业不稳定等问题。
  第三,教学管理和机构设置上不够规范。教学管理上,一是高职院校已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但多数教学型本科院校仍未将其列入正式教学计划。二是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有的课程安排在晚上、双休日,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逃课现象严重。三是由于生涯规划课学科性质归属不明,没有成立专门的教研室,也没有专职教师编制,所以课程内容多是讲座的升级。四是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参差不齐,有的人员甚至缺乏职业指导工作实践,并且多为兼职。机构设置上,除部分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发展中心外,多数仍未设专门机构来负责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即使在已经建立专门机构的高校中,仍存在着政事不分、政事合一的现象,生涯辅导机构多隶属招生就业处、学工部或者人文科学类的院系负责,生涯规划的教学管理体系尚未成形。
  二、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应立足于职业化、专门化的人才培养定位
  无论在硬件、师资、生源,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都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肩。实际上,无论本科还是高职,每一个青年都是社会的有用人才,出问题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在市场发育很不充分的社会,缺乏对人力资源真实价值的评价手段,因此,教育就承担起社会分层的职能。学历和文凭成为确定人的不同“身份”和“等级”的重要工具。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等级教育”或“身份教育”。在这个前提下,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地位就永远比不上科学教育。
  要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必须先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目前,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着照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重知识、轻实践,缺乏特色和独立目标,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如果不了解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就会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清醒的认识,最终会影响学校自身的发展。此外,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展开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将导致高等教育的“生态性危机”,加剧其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各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人才需求结构上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科学型的拔尖人才和劳动者占少数,占主体地位的是职业化的专门人才。毫无疑问,当一个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身份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到来时,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平起平坐的机会也就出现了。这正是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是其在竞争中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突破口。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明确自身职业化、专门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无疑会使其生涯规划教育变得更加合理、科学,更符合社会的趋势和潮流,更能指引其学生对自身做出全面的认识,形成完善的自我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高职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特点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不再以获得更高学历和理论造诣为追求,而是根据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趋势,参照职业标准、工种标准引导学生设计学习和就业计划,做专做精,成为独挡一面的专业精英。高职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应包括以下特点:
  第一,职业化的教育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并且按需求有计划地招生,为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建立生存空间,使其对以后的职业方向有明确的定位。其次,将生涯规划教育前移,与学业生涯教育紧密结合,并提供具有明确的行业和专业定位的生涯规划指导,讲解就业政策和求职礼仪、技巧,使高职生比本科生更早进入就业警觉期,在就业心理和素质上形成先发优势。最后,通过课程、素质拓展、实践实习等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自我管理等核心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第二,突出专业技能优势。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岗位针对性,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了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专业理论,更重要的是出色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其学生基本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实践教学,实施产学结合,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以期在人才市场保持独有的技能竞争优势。其次,与用人单位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选拔和培养,组建企业“冠名”的班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特定岗位领域中具有竞争优势。
  第三,体验式的教育模式。体验式教育强调的是“先行后知”,是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的体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互交流和提升认识来完成自我构建,最终实现主体主动发展的教育模式。由于高职大专生在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方面与本科生相比处于劣势,高职院校的应尤其重视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模式。首先,建立起职业体验教育中心,专职负责体验教育的各种工作,分析和总结学生体验结果,并根据总结结果更新下一年的体验教育方式。其次,创新传统的课程讲授法,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再次,开展模拟实训、技能状元秀和创业企划大赛等,提供模拟演练机会来营造技能优先、创业光荣、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最后,通过校办企业或采用校企联合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创业孵化器,通过实践体验历练学生技能、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生涯规划。
  四、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特点
  教学型本科院校在生涯规划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院校,除了以强调实用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积极创业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条件,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其通过考级、考研、留学等途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应包括以下特点: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教学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必要”的专业实践技能。这需要正确处理好人才结构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根据职业目标制定考级、升学等学业规划,通过一步步完成学业目标来不断修正和完善职业规划,在大学阶段有目的性的打好知识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尤为重要的是,生涯规划教育还应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和人文道德素养,使其学会尊重他人、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为其生涯成功打下健康的素质基石。
  第二,培养合理的职业期望。当前浙江省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中低端就业岗位,同时,党和国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这些都为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所以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应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人才的专门需求,通过参观、实习、座谈等形式,宣传“脚踏实地”、“行行出状元”、“产业兴国”等就业理念,引导教学型本科生摆正对自身职业发展、薪酬等的期望值,较早地排除一些不切实际的职业选项,从而在细分的就业市场上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自身职业期望的行业和职业,理性就业。
  第三,自主管理的教育模式。本科生相对高职大专生而言,且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因此具备更好的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条件,这也是其进行生涯规划的优势,只要进行合适的引导,就能让他们实现符合其个性和社会条件的生涯规划,为其生涯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建立起平等、包容、和谐的师生关系,摒弃以往上下级、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其次,尊重和保障学生的自主权,通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自我决策、自我管理的机会;再次,执行学生干部竞选和轮换制,并加强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最后,在校园内,无论是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严格遵守公平竞争与团结合作的行为准则,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张子荣.SWOT分析在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25).
  [3]德国明,宇文宏.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6).
  [4]宋争辉.关于展开”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的若干思索[J].河南社会科学,2011(11).
  
  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思想政治专项课题《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模块化设计与实施》(项目编号:Y201017045)。

推荐访问:生涯规划 本科 高职院校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