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谈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

  【摘 要】生态危机是现代性的重大问题之一。该文从人类中心论、科学万能论、发展至上论三点,阐释了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文化根源,为更好地探索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作出准备。   【关键词】人类中心论;科学万能论;发展至上论
  
  什么是“现代性”?英国理论家鲍曼在《现代性与矛盾性》一书中说过:“我把现代性视为一个历史时期,它始于西欧17世纪一系列深刻地社会结构和思想转变,后来达到了成熟。”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一种直线向前、不可复制的历史时间意识。从这个维度上讲,它就意味着科学技术革命、进步和发展的前进趋势。其次,现代性还是一种对当下的一种态度。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开始全面的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形成各自的问题结构。人类在掌控发展趋势与反思社会发展现象的双重维度的主动性,就必定会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人类主观与外在客观的矛盾,其中最为突出即生态危机问题。
  “一种足以刷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改变人类生活状态的深层生态学”[1]。这种生态学拉开反思人类自身的文化系统的序幕。植被破坏、城市污染、水土流失等只是生态危机的表象,这些表象揭示出反思自身文化系统的迫切性。人类中心论、科学万能论、唯发展论三点成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人类中心论
  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社会时期,人类中心论是作为一种文化观念,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修正和发展的。《哲学大辞典》解释道: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为事物的中心理论。在现代社会,人类中心论就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一切事物的目的、人是评价一切事物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人类中心论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有着特有的发展的间断性与联系性。
  西方文化是以“神本”或“物本”占据文化体系的基础地位。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土壤及武库,故而古典希腊神话体系奠定了西方文化的传统。众所周知,神人同形同性说是希腊神话的最基本的特点。希腊鼎盛时期,大多学者都以抽象的“神”或“存在”来否定现象世界,这“神”或“存在”都是客观的、绝对的,从根本上超越了感觉,不以个人感觉的差异而变化。这就是希腊神话体系中的“神本”说,这种学说拉空甚至撤消人的主体性,把一切都交付于至高无上的神。所以,在宗教上越虔诚,便越是要消解掉自己的主体性,将自己投掷于神的面前而彻底皈归于神。从这个方面讲,人的主体性就被消解。再就“物本”来说,西方文化的主要研究在于挖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主要的探究对象即是外在客观事物。这样,以客体为主而欲把握其本质规律,则人的主观就只能是围绕外在客观而活动。主体若只限于扑着外物而转的理智上,至多只能尽观察、分析、推理之能事,人的主体性并不能得到发挥,超越地分析、批判主体的各种能力。
  西方文化体系中传统的“神本”与“物本”的观念向着“人本”发展。西方文化在探讨世界本质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们毋需借助于“神”或“上帝”,而是从“人”的自身角度出发,对本身的进行追问,凸现人的“主体性”,彰显人的“中心”意义。这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从广义上来讲,“人本主义”是十四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的哲学和文学运动,构成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狭义上,人本主义具体指承认人的生存尊严和价值,人被认定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观点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发掘人的主体性的一个基本方面,思想家把人重新纳入神权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解释人的存在性。然而,正是在自然与人文科学的进步,人类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人们开始向大自然展开了无情地攻击,人类中心论逐渐地走向了极端化。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一切的主宰者,认为地球上一切都是专门为人类创造的。在本应是主客体和谐的关系中,人类被自动的放置于主导地位,外在客观事物的存在性被自动地忽略。正如培根所说:“通过科学和技术征服自然的观念,在17世纪以后日益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东西”。[2]
  科学万能论
  科学技术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技术是作为一种手段,技术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使用的中介;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一种人的行为,人是使用科学技术的动物。前者科学技术对人类是有用的,后者科学技术本身不存在善恶,成为中立的,它只靠着使用它的人而显现出善恶。毋庸置疑的是,“科学技术万能论”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上的,过分的强调社会竞争中的人的主体性必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伴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的理性倡导,绝对的“上帝”与“神”死了,但是科学却成了新的上帝,新的宗教信仰。“科学万能论”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之上的,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当代科技基础上的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理解和判断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当代科技基础上的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理解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
  实际上,科学技术只是可以解决“真”的问题,而不能解决“美”与“善”的问题。科学技术在解决“真”的问题的同时,也共生了一系列的未被解决的“美”与“善”的问题。
  科学技术就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为一种发展的中介手段,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它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即温室效应、转基因植物、动物及其食品对人与动物的安全性危机等等,都成为全球问题。显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需要人类对传统的科学观进行反思。
  发展至上论
  发展分为为人而发展与为发展而发展。前者经济的发展只是手段、过程,并非一味的盲目苛求发展,它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确保人类可以适宜、健康、安全的生活;后者是将发展本身当成目的,发展本身成为了一项对人类有着巨大压迫性的自足体,人类就进入了纯粹地为发展而发展的“唯发展论”时代。
  发展的速度是与科学技术的革新紧密相连。发展是一场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革命,不断地以新的事物取代旧的事物;而发展的结果是促进了科学技术革新速度。所以,发展更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从历史的线性进程来看,发展的速度成为衡量国家力量的主要标准之一。经济指数、收入指数等成为衡量发展程度的标准。“唯发展论”将发展和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意志来追求,以“理性化”和“奴役自然”为手段,现代化对任何事物的标准就只能是“效率”与“速度”,使得人类落入“现代化的陷阱”。人的安全、健康的生活以及保持人类后代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人类面对由自身个人私欲、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危机,表现出巨大的忧患意识,提出了保护生态、合理发展等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大自然是一个严密的大系统,任何一种生物都与某些特定的其他生物以及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破坏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必将导致一系列关系的损坏,甚至整个系统的死亡。在从文化根源上需找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完善生态整体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2]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杜,1996年版,第7l页.

推荐访问:根源 生态 危机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