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中实验室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浅析|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中图分类号]R135.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78-02      实验室是工业生产中的特殊岗位,由于使用多种化学毒物试剂进行物质分析,往往引起酸碱灼伤及其他职业损伤。现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工业生产过程中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分析如下。
  
  1、职业病危害因素
  
  1.1
  化学有害因素物质分析常用的各类有机酸(如硝酸、硫酸、盐酸等)、无机酸(醋酸、酚酞等)、各类有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氨等)、无机碱(如苯酚钠等)。上述化学物质如硝酸、硫酸、盐酸、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如皮肤、眼睛接触此类物质可导致皮肤、眼睛过敏或灼伤,由于某些物质如硝酸、硫酸、醋酸、氨等具有挥发性,对眼睛及呼吸道粘膜、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过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结膜炎,长期慢性接触化学毒物可导致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如出现失眠、健忘等,严重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另外由于实验环境相对封闭空气不流通,多种混合气体同时吸入加之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对人体健康可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甚至猝死或诱发癌症,如剧毒药品氰化物等。
  1.2 物理因素
  1.2.1 噪声 实验室中的大型设备(如离心机)可产生大强度噪声(噪声强度可达80分贝左右),由于实验室空间相对较小,不利于噪声的削减,我国噪声职业接触限值为8 h等效声级不超过85分贝。工作人员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损伤等症状。
  1.2.2 高温、热辐射 检验需要许多设备可产生高温或热辐射,引起人体代谢失调,导致中暑。另外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神志不清等。
  1.2.3 电离辐射某些零部件及产品探伤、测厚等工序,工作人员可接触x、y线,长期接触可引起辐射损伤,产生一定生物学效应,如染色体变异、眼晶体浑浊,甚至增加人体器官癌变的发生率。
  1.2.4 非电离辐射 实验室工作人员可接触高频电磁场、微波、工频电磁场、紫外辐射等非电离辐射,可导致人体全身无力、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另外对心血管系统也可产生不良影响。
  1.2.5 不良照明 实验室工作场所不良照明易造成视觉疲劳,导致视力下降,增加近视的发病率。
  1.3 生物因素 由于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温度湿度大,通风不良,易造成致病菌的滋生,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
  1.4 心理因素 由于实验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随时观测化学反应的变化及仪器的各项指标,及时调整控制试剂的剂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外由于试验室工作单调,责任心强,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以及经济压力,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出现烦躁、抑郁等情绪变化。
  
  2、防护对策
  
  2.1 防护管理 (1)加强试剂管理,设置专职人员管理各种试剂,特别加强对剧毒试剂的管理,防止意外中毒事故的发生。(2)结合实验室特点健全试剂、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过程,并定期组织检查。(3)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方案,并定期演练。(4)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质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5)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并对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6)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掌握各种毒物的理化性质及毒性,了解急救常识,提高防护意识。
  2.2 环境布局管理 严格划分功能区,保持室内清洁,限制人员流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3 防毒技术措施 (1)实验装置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操作,防止有毒物质泄露、外溢,尽可能争取操作过程程序化和自动控制,可使操作人员不接触或者少接触有毒物质防止失误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2)通风排毒设施可用全面通风换气,局部排风,局部送风措施。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仍然有些有毒物质排出且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装置,使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浓度控制到职业卫生标准限值以下,局部机械排风系统应遵循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原则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3)经局部排气装置的有害物质,必须通过净化设备处理后,才能排入大气,保证进入大气的有毒物质浓度不超过国家排放标准规定的限值。(4)在操作过程中可能突然排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场所,必须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及通风设备,其通风换气次数不少于12次/h。在排风装置的排出口,应避免对居民和行人有不良影响。(5)有可能泄露液态剧毒物质的高风险作业场所,应专设应急设施。
  2.4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2.4.1 防噪声措施 采用低噪声仪器设备,合理平面布置,并采取隔声、消声、吸声和减振降噪等综合技术措施,控制噪声危害;噪声较大的设备应尽量将噪声源与控制人员隔开,可设置隔离操作控制室。
  2.4.2 高温热辐射防护措施 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在炎热季节应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饮料温度不宜高于15℃。
  2.4.3 防非电离辐射的技术措施 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微波、高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应采取防止电磁辐射能泄露的措施,如设置屏蔽网、罩等设备。
  2.5 其他措施 增加照明,使工作场所的照明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要求。
  2.6 个人防护措施 (1)化学物质的个人防护用品:隔离式防毒面具、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口罩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为防止毒物沾染皮肤,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及易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时,应穿耐腐蚀性的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胶鞋等。为防止眼灼伤应佩戴防护眼镜。另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减少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机会,实验室应设置盥洗设备,淋浴室及更衣室,工作场地设置皮肤和眼冲洗设备。(2)防噪声个人防护用品:防噪耳罩、耳塞。(3)电离辐射个人防护用品:铅衣、铅帽、铅围脖、铅玻璃眼镜等。(4)非电离辐射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眼镜、微波屏蔽服装。(5)保持身心健康,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疲劳,培养高雅情趣,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排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时间,平衡膳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总之,实验室工作人员经常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如果我们能重视职业危害防护,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防护措施,配备齐全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督导正确使用,定期对工作人员健康体检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改善工作环境,就一定能有效控制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业病危害。

推荐访问:职业病 工业生产 浅析 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