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病未必就健康_健康是指无病无残无伤

  “三驾马车”      人们对健康的态度和行为,存在着天壤之别。珍惜健康的人,有良好的健康意识,自觉地维护和促进健康,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始终注意保持心情愉悦,乐观豁达。他们深知健康是学习和工作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是人生幸福之所系,故不敢有疏忽和怠慢。他们的生活由健康行为所指导,形成了许多良好的卫生习惯。但大多数人对健康的领悟则没有这样深刻,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忘记了自己还有保健的任务,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自己的健康。一些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英年早逝,这也是原因之一。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身体和精神不能分开,而且人和环境之间存在持续的相互作用,因此健康应当是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事实上,许多心理不健康的人虽然身体并无疾病,但他们抑郁想死,或恐惧紧张,或杂念频生,以致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活质量极低,承受的痛苦一点也不逊于躯体疾病,怎能说他们是健康的呢?
  
  “三条标准”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这说明身体健康确实是重要的,身体健康为心理健康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身体强壮的人心理就一定健康吗?不一定。因为我们看到许多身体强壮的人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适应困难等。因此,要成为心理健康的人,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有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康的行为,才会有积极的、满意的社会适应。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有时是十分关键的。   身体健康有一系列客观标准,可通过医学检查(包括仪器测量和化验)予以说明。心理健康则不易准确衡量。不过,一般都同意以下三方面是重要的:1自我意识良好。有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有完整的自尊和自信。善于理解和承受自己的情感,能建设性地处理焦虑反应和困难问题,经得起挫折与失败,不会为强烈的不良情绪所压倒。2人际关系满意。乐意和别人相处,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尊重别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宽厚待人。3对未来有积极、现实的生活目标。能面对现实,顺应客观情势的变化,根据现实作出决策,制订计划并付诸实施。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三者互为因果,密不可分。从本质上说,整体的健康意味着身心的和谐,个人和环境的协调。或者说,健康的本质是协同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身体和心理,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地行动,达到完好的社会适应。
  
  “三条途径”
  
  首先应确立科学的健康信念,自觉地追求身心健康。我们强调健康信念的科学性,是指这些信念应为科学研究所证实,而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个人的主观体会。其次,要支持健康行为,这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关键。例如,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不吸烟,少饮酒,每日吃早餐,很少吃零食,按时、按量进食,保持适当体重和每日睡眠7~8小时等。第三,坚持和发展健康习惯,使健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主导的行为。
  虽然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一,但专家们一致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是可取的:1从小注意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完整的自尊和自信。努力矫正认知曲解,用积极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尊重和理解别人,乐意和别人相处。3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现实,不怕挫折,始终保持前进的心态。4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推荐访问:未必 无病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