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实践:血府逐瘀汤的坏处

  【摘要】血府逐瘀汤是清代著名医学王清任所制订经验方之一,通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所引起的疾患。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本方加减用于气滞血瘀而致的怔忡、低热、头痛眩晕等病证,效果甚好。
  【关键词】用于气滞血瘀而致的怔忡;低热;头痛眩晕等病证;效果甚好
  
  血府逐瘀汤(以下简称本方)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柴胡、枳壳、桔梗、牛夕、生草十一味药物组成。乃清代著名医学王清任所制订经验方之一,王氏对瘀血学说有较大的贡献,并提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所著《医林改错》一书,补前人之未备,他根据逐瘀活血和补气活血的原则,创立许多新方,诸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方,尤其提出补气活血的应用,丰富了活血化瘀的内容。
  本方可通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所引起的疾患。笔者临床实践,以本方加减用于气滞血瘀而致的怔忡、低热、头痛眩晕等病证,效果甚好。兹将学习心得与实践,浅谈应用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方义剖析
  本方特点是活血化瘀理气,方中以当归、川芎之甘温辛香善走,入肝脾以养血通经活络,配生地之甘寒入肝肾以养阴,合赤芍、红花、桃仁活血祛瘀而利关节,佐入柴胡、枳壳、疏肝解郁,使以甘草和中,桔梗之性升开胸膈之气,牛夕之性降导瘀血之下行,一升一降,合上述诸药可通治一切气滞血瘀之证,故有“逐瘀”之称。
  总观方义,具有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二方加味组成。桃花四物汤有活血、养血、祛瘀生新之功,芍药改用赤芍,取其活血更宜,故适用于血瘀所致的疾患。
  《伤寒论》用四逆散治疗由于热邪传里,阳气郁遏不能外达而形成四肢厥冷的所谓“热厥”。后世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凡是由于肝气郁结为主因所引起的一些病症,都以它为基础方加减运用,其原因就在于方中的柴胡,不仅善于达邪外出,而且是疏肝理气的要药。
  本方不仅能行血分瘀滞,又善于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2临床实践
  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以“气滞血瘀”或“气结血瘀”的证候,为使用本方的标准,结合不同兼证作适当加减,兹举典型病案如下:
  2.1怔忡(冠心病)周某,女,48岁,干部。
  怔忡发作已近三载,经常胸闷,心胸绞痛,反复发作,尤其天雨更甚。近因爱人病故,忧伤过份,症状加剧,彻夜不寐,脉沉、结代,舌苔薄黄而质紫,曾服西药疗效不显,于2010年8月5日就诊,要求服中药治疗。今据王氏称血府逐瘀汤能愈“忽然胸痛”“不眠”之证,故加减投之。
  处方:桃仁10克、红花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柴胡12克、枳壳14克、玉金10克、丹参12克、灸甘草6克。5剂。二诊:心胶痛缓解,胸闷依然,入睡不佳,脉苔如前,再以前方另加琥珀末5克临卧时吞服。5剂。三诊:诸证近期基本消失,能入睡3-4小时,脉象沉弦,舌苔薄淡,治宗上方加黄连5克、肉桂3克续服。5剂。
  本案发病原因虽多,但由于心阳痹阻,心血瘀滞是主因,故用活血化瘀理气之品,疗效满意。
  2.2肋痛(慢性肝炎)曾某,男,43岁,干部。
  肋痛宿疾,近因劳过度,右肋部痛胀增剧,食欲大减,纳谷则胀满,神疲乏力,面色微带晦暗,舌质淡紫,舌苔薄白略腻,脉象弦涩。经西医检查:肝大4公分,质中等硬,有明显压痛;脾大1.5公分,质中等硬,有明显压痛,肝功能检查,其中转氨酶偏高,诊断为慢性肝炎,于2010年6月7日就诊。中医辩论,属肝郁气滞,久病入络,气滞血凝,肝络瘀积,痹阻为患,治以本方加减。
  处方: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8克、红花6克、玉金10克、丹参12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10克、桃仁10克、玄胡10克。5剂。二诊:肋痛胀大减,纳谷略增,舌脉同前,仍以原方出入续服15剂。三诊:肋部痛胀基本消失,复查肝大缩减为2公分,脾只可能解及,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嘱常服归芍六君丸(或用汤剂)以巩固疗效。
  3几点体会
  3.1鉴别与辩证本方为逐血府之瘀而设,考瘀的含义,简而言之,据《中国医学大辞典》谓“瘀血之停蓄者即蓄血”。《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血脉受损,或离经之血未得排出体外停积体内某部的总称。
  在症状表现上,如面容带?黑或晦暗,皮肤色紫肌肤甲错,或症积腹胀,青筋暴露,跌仆损伤,部位固定,持久性疼痛等,均应考虑为“瘀血”的征象。在舌诊上,以舌紫暗或呈兰色辩为其特点,而脉象一般以缓涩者较多,但亦有沉弦不等。
  瘀血在辩证上,首先要了解有关瘀血的病史和症状,以及持续性或局部疼痛,尤须重视对慢性疾病如痹证和内脏症积,或虚劳形瘦、潮热、盗汗、妇女经闭、经少、腹痛等证,亦有“瘀血”存在的可能。
  此外有明确有“瘀”的前提下,还须明辩瘀血的性质之新久,程度之轻重,部位之表里上下,脏腑经络等,来抉择本方的运用。
  3.2疗效机制探讨瘀血之成,往往由于气滞血结而始,因血滞必气滞,血瘀必气结,因此治瘀先治气,活血先行气,考本方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可见以活血化瘀为主,合以理气解郁为辅,即有寓行气于活血之中,使郁结之气得散,已成之瘀从气而化,已散之瘀不因气结而复聚,从而改善及解除气结血凝的病理状态,转化为气畅血行的生理状态,由此认识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所创立的理气逐瘀和补气化瘀二法,确有启迪后世疗瘀血理论的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3.3逐瘀须顾扶正使用本方一定要有确切反映血瘀气滞的证候,才为遗方用药的依据,不能捕风捉影。《血证论》说:“克敌者存于将,祛瘀者赖于正,不补血而祛瘀,瘀又安能尽去。”这说明血瘀必然导致血虚,而治瘀者除急性病或形气俱实者外,一般均宜在扶正的前提下进行活血逐瘀,活血逐瘀之品,多有消散攻伐之性,若长时使用,易于伤正,不仅有损于气,必将更夺其血,有血实而瘀者可行之,设血虚而瘀者用之,势必更虚。
  作者简介:陈素珍,女,(1962.3-),河南商丘,大专,中医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中医临床

推荐访问:浅谈 临床 实践 血府逐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