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草船借箭》教案,供大家参考。

2023年《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案1

  *古典名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观三国烽烟,群雄们各展其才,逐鹿中原;识梁山好汉,豪杰们替天行道,南征北战;叹取经艰难,唐僧师徒降妖除魔,坚定西行;惜红楼梦残,豪门贵族兴衰沉浮,终为云烟……阅读名著,让我们与先贤对话,与历史握手,陶冶情操,获得心灵滋养。

  本单元围绕“古典名著”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展现了“四大名著”的精彩情节。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学习名著时,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充分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更多名著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中,我十分注意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图片游戏,引出故事人物。

  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现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图片,提问学生他们的名字,引出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个斗智斗勇的故事——《草船借箭》。

  因为课前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一集,所以学生对图片人物比较熟悉。在看图片猜名字的游戏中,很快就将学生从生活里带入到课堂情境之中,在兴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引出故事人物和课题。

  二、视频朗读,走进故事情节。

  (1)播放《草船借箭》课文朗读视频

  要求:边听边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

  大屏幕投影的课文朗读视频实际就是《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的故事缩略版,同步的声音和图像,标准的配音再加上文字显示,学生还可以同时跟随默读,就能知道自己哪些音读错了,比学生单独朗读课文的效果更加突出了。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整体把握。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师播放动画演示船的受箭过程。

  船的受箭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有难度。以往的教学法都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今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形象可见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有一个视觉定向。

  四、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

  文中有二十几处“说”,但仅有这一处是“笑着说”: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播放该段视频,生观后分析此时的诸葛亮在笑谁。

  该段视频和要学的课文内容十分贴切,连细节都彰显无疑,很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由于这一教学手段的采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讨论得十分热烈,简直可以说是妙语连珠,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应用是功不可没的。

  五、歌曲激情,品评故事人物。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生随之吟诵歌词。

  气势磅礴的歌词,荡气回肠的旋律,再次将学生带到了1700多年前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为品评人物奠定情感基础。

  六、网上冲浪,丰富故事人物。

  学生通过专题网站,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趣味知识。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魅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草船借箭》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学习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学习本课10个生字,部分词语;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从朗读中品味情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感悟,懂得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来自于渊博学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了解本课的情节,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是重点。

  难点是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激趣求知

  老师同学们非常喜欢看书,知道我国四大名著吗?(打出屏幕)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其中一个故事,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板书题目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故事所写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特点

  生:周瑜---妒忌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你们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吗?打出三国结构图

  师:我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

  二、自主学习 彰显自性(根据学习目标自我学习)

  初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完成问题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3、找到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结果又如何?

  师:好,同学们刚才学习很认真一定收获不少,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三、合作探究 团队共赢

  1、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

  3、精读课文,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出句子:

  4、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因素很多,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结:同学们经过自学,合作探究,一定想好好的表现自我,那我们就进入:

  四、交流分享 展我风采

  打出屏幕要求,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1、草船借箭的理解

  2、课文顺序

  3、读起因部分:齐读。抽生读,表演度(指导读周瑜要读出妒忌强硬的口气,诸葛亮要从容,胸有成竹的口气)

  4、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5、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师: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6、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7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五、阅读链接 拓展提高

  请快速阅读《舌战群儒》后回答问题。

  (详见阅读资料)

  六、评测练习 知识升华

  详见课件

  六、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遇事多思多想!

《草船借箭》教案3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_

  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

  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

  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

  )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11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

  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诸葛亮早就算定天亮之前定能如期交箭;早就算定周瑜会败在他手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46回。

  板书设计:7、草船借箭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放箭如雨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不要错读成d#u。

  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

  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

  饮:读y!n,[email protected]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

  (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题的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通过读书,孩子们也能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和小人的嘴脸,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本段的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六年级学生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难。

  第二段课文理解到这儿还不算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学完第二大段后再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由于有刚才的理解作基础,所以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课文学习完之后,还要给同学时间再读一读,从而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读自学的形式,即默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确:诸葛亮他们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这样可以蒙住曹军的眼睛,使他们不明虚实。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这道题通过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他们贴在一起,等同学读完了这段书的内容之后,让他们自己演示。同时理解到诸葛亮把船队“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确超人。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这道思考题可让同学读书找答案。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物不同反应的比较,使学生们理解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的超人之处。另外,这段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让同学分析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要使同学抓住曹操的言行去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

  在讲这部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教师不愿画图,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讲解这段时,教师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他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对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总结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必须要让他们明确,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8)教师小结。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通过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这样的两个问题,是想让同学们通过第一题再次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节整体。

  通过读第一大段,使同学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设下“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才是事情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二段之后,我们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大段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课文第四大段,从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们会发现,全文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2.练习用“委托”和“轻易”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本文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练习按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有原因,也必然会有结果,只有了解了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这篇文章重点教会学生分清文章的前因与后果,课后也安排了这样的小练习:说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原因与后果。

  由于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就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是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想用这件事来刁难他。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说出诸葛亮“只要三天”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联系上文,我们得知这话是在周瑜说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况下说的,结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射箭。”这件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仔细读书,我们会发现,不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敌人的虚实,结果是曹操上了诸葛亮的当。

  本课思考·练习还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练习。首先,我们得让学生理解造句用的词是什么意思。“委托”就是请人代办的意思,但它又不同于“嘱咐”,“委托”更加郑重其事,要别人必须办到,而“嘱咐”则不一样。了解了词意,下面让同学思考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它一般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造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轻易”一词,要先结合课文理解,即“随随便便”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了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简单容易”。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练习造句。两种词意造的句子都应是正确的。

《草船借箭》教案5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地理晓天气)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习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草船借箭》教案6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尾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教案(扩展2)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预设】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 . 课内外联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懂得一些为处人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 “ 知天文 ”、“ 懂地利 ”、“ 识人心 ” 。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文影像片段 主题歌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文主要涉及到几个人物?你能用上这些人物的名字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吗?

  从起因这部分中你感觉到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各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交流:

  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自有妙用)

  师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教师引入: “ 请同学们自由读 ‘ 雾中借箭 ’ 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学生体会: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 1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一起读一读。

  (2 )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 “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 鲁肃吃惊地说: “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 诸葛亮笑着说: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 11 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 -- 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 - ( - 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

  (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这 10 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没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 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观看课件演示借箭经过 然后学生演示借箭经过

  “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 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学生谈体会)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四、学习第四大段

  齐读后 思考:

  ( 1 )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

  ( 2 )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理解“神机妙算”

  五、总结全文

  1、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2、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 “ 骤雨飞蝗 ” 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3、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

  生:我想对周瑜说:

  生:我想对曹操说: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 结论 )

  六、作业

  推荐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2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 学生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妒忌心强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鲁素: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识天象,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诸葛亮晓地利,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回来时顺水顺风;

  c、诸葛亮知人心,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3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

  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

  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二、三、四段。

  重难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幻灯片,填空(略)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划出重点句

  ②点出关键词

  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5)。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①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②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③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④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知 曹操 多疑

  晓地理 信 鲁肃 忠厚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6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

  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 如果……就只有……才 虽然……但是 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 不寻常,

  要论成败 有文章。

  都督周瑜 欲陷害,

  孔明先生 巧应对。

  妙算天文 雾漫天,

  通晓地利 蒙曹操。

  洞悉人心 妙计成,

  箭如雨下 满载归。

  神机妙算 诸葛亮,

  世世代代 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成课本剧。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不要错读成d#u。

  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

  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

  饮:读y!n,[email protected]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

  (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题的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通过读书,孩子们也能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和小人的嘴脸,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本段的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六年级学生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难。

  第二段课文理解到这儿还不算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学完第二大段后再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由于有刚才的理解作基础,所以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课文学习完之后,还要给同学时间再读一读,从而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读自学的形式,即默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确:诸葛亮他们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这样可以蒙住曹军的眼睛,使他们不明虚实。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这道题通过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他们贴在一起,等同学读完了这段书的内容之后,让他们自己演示。同时理解到诸葛亮把船队“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确超人。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这道思考题可让同学读书找答案。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物不同反应的比较,使学生们理解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的超人之处。另外,这段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让同学分析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要使同学抓住曹操的言行去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

  在讲这部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教师不愿画图,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讲解这段时,教师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他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对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总结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必须要让他们明确,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8)教师小结。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通过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这样的两个问题,是想让同学们通过第一题再次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节整体。

  通过读第一大段,使同学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设下“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才是事情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二段之后,我们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大段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课文第四大段,从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们会发现,全文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2.练习用“委托”和“轻易”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本文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练习按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有原因,也必然会有结果,只有了解了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这篇文章重点教会学生分清文章的前因与后果,课后也安排了这样的小练习:说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原因与后果。

  由于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就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是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想用这件事来刁难他。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说出诸葛亮“只要三天”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联系上文,我们得知这话是在周瑜说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况下说的,结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射箭。”这件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仔细读书,我们会发现,不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敌人的虚实,结果是曹操上了诸葛亮的当。

  本课思考·练习还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练习。首先,我们得让学生理解造句用的词是什么意思。“委托”就是请人代办的意思,但它又不同于“嘱咐”,“委托”更加郑重其事,要别人必须办到,而“嘱咐”则不一样。了解了词意,下面让同学思考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它一般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造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轻易”一词,要先结合课文理解,即“随随便便”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了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简单容易”。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练习造句。两种词意造的句子都应是正确的。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8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3`

  幻灯片,填空(略)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板书设计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诸葛亮准备造箭

  14 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箭

  诸葛亮借箭成功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10

  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诸葛亮妒忌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草船借箭》教案(扩展3)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1

  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诸葛亮妒忌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不要错读成d#u。

  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

  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

  饮:读y!n,[email protected]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

  (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题的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通过读书,孩子们也能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和小人的嘴脸,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本段的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六年级学生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难。

  第二段课文理解到这儿还不算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学完第二大段后再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由于有刚才的理解作基础,所以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课文学习完之后,还要给同学时间再读一读,从而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读自学的形式,即默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确:诸葛亮他们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这样可以蒙住曹军的眼睛,使他们不明虚实。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这道题通过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他们贴在一起,等同学读完了这段书的内容之后,让他们自己演示。同时理解到诸葛亮把船队“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确超人。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这道思考题可让同学读书找答案。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物不同反应的比较,使学生们理解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的超人之处。另外,这段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让同学分析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要使同学抓住曹操的言行去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

  在讲这部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教师不愿画图,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讲解这段时,教师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他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对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总结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必须要让他们明确,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8)教师小结。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通过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这样的两个问题,是想让同学们通过第一题再次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节整体。

  通过读第一大段,使同学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设下“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才是事情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二段之后,我们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大段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课文第四大段,从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们会发现,全文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2.练习用“委托”和“轻易”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本文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练习按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有原因,也必然会有结果,只有了解了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这篇文章重点教会学生分清文章的前因与后果,课后也安排了这样的小练习:说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原因与后果。

  由于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就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是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想用这件事来刁难他。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说出诸葛亮“只要三天”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联系上文,我们得知这话是在周瑜说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况下说的,结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射箭。”这件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仔细读书,我们会发现,不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敌人的虚实,结果是曹操上了诸葛亮的当。

  本课思考·练习还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练习。首先,我们得让学生理解造句用的词是什么意思。“委托”就是请人代办的意思,但它又不同于“嘱咐”,“委托”更加郑重其事,要别人必须办到,而“嘱咐”则不一样。了解了词意,下面让同学思考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它一般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造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轻易”一词,要先结合课文理解,即“随随便便”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了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简单容易”。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练习造句。两种词意造的句子都应是正确的。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3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

  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

  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二、三、四段。

  重难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幻灯片,填空(略)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板书设计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诸葛亮准备造箭

  14 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箭

  诸葛亮借箭成功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5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

  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 如果……就只有……才 虽然……但是 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 不寻常,

  要论成败 有文章。

  都督周瑜 欲陷害,

  孔明先生 巧应对。

  妙算天文 雾漫天,

  通晓地利 蒙曹操。

  洞悉人心 妙计成,

  箭如雨下 满载归。

  神机妙算 诸葛亮,

  世世代代 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成课本剧。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6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 学生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妒忌心强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鲁素: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识天象,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诸葛亮晓地利,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回来时顺水顺风;

  c、诸葛亮知人心,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预设】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 . 课内外联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懂得一些为处人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 “ 知天文 ”、“ 懂地利 ”、“ 识人心 ” 。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文影像片段 主题歌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文主要涉及到几个人物?你能用上这些人物的名字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吗?

  从起因这部分中你感觉到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各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交流:

  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自有妙用)

  师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教师引入: “ 请同学们自由读 ‘ 雾中借箭 ’ 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学生体会: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 1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一起读一读。

  (2 )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 “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 鲁肃吃惊地说: “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 诸葛亮笑着说: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 11 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 -- 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 - ( - 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

  (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这 10 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没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 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观看课件演示借箭经过 然后学生演示借箭经过

  “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 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学生谈体会)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四、学习第四大段

  齐读后 思考:

  ( 1 )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

  ( 2 )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理解“神机妙算”

  五、总结全文

  1、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2、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 “ 骤雨飞蝗 ” 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3、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

  生:我想对周瑜说:

  生:我想对曹操说: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 结论 )

  六、作业

  推荐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8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3`

  幻灯片,填空(略)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划出重点句

  ②点出关键词

  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5)。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①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②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③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④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知 曹操 多疑

  晓地理 信 鲁肃 忠厚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10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教案(扩展4)

——草船借箭的教案

草船借箭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不要错读成d#u。

  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

  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

  饮:读y!n,[email protected]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

  (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题的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通过读书,孩子们也能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和小人的嘴脸,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本段的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六年级学生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难。

  第二段课文理解到这儿还不算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学完第二大段后再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由于有刚才的理解作基础,所以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课文学习完之后,还要给同学时间再读一读,从而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读自学的形式,即默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确:诸葛亮他们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这样可以蒙住曹军的眼睛,使他们不明虚实。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这道题通过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他们贴在一起,等同学读完了这段书的内容之后,让他们自己演示。同时理解到诸葛亮把船队“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确超人。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这道思考题可让同学读书找答案。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物不同反应的比较,使学生们理解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的超人之处。另外,这段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让同学分析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要使同学抓住曹操的言行去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

  在讲这部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教师不愿画图,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讲解这段时,教师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他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对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总结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必须要让他们明确,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8)教师小结。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通过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这样的两个问题,是想让同学们通过第一题再次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节整体。

  通过读第一大段,使同学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设下“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才是事情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二段之后,我们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大段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课文第四大段,从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们会发现,全文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2、练习用“委托”和“轻易”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本文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练习按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有原因,也必然会有结果,只有了解了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这篇文章重点教会学生分清文章的前因与后果,课后也安排了这样的小练习:说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原因与后果。

  由于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就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是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想用这件事来刁难他。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说出诸葛亮“只要三天”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联系上文,我们得知这话是在周瑜说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况下说的,结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射箭。”这件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仔细读书,我们会发现,不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敌人的虚实,结果是曹操上了诸葛亮的当。

  本课思考·练习还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练习。首先,我们得让学生理解造句用的词是什么意思。“委托”就是请人代办的意思,但它又不同于“嘱咐”,“委托”更加郑重其事,要别人必须办到,而“嘱咐”则不一样。了解了词意,下面让同学思考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它一般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造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轻易”一词,要先结合课文理解,即“随随便便”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了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简单容易”。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练习造句。两种词意造的句子都应是正确的。


《草船借箭》教案(扩展5)

——续写草船借箭5篇

续写草船借箭1

  自从上次周瑜败给了诸葛亮,让周瑜很没面子,于是经过上次的教训,周瑜又去找诸葛亮对质了。

  周瑜拿出手机叫了滴滴,出租车果然很快,不用3分钟就到了诸葛亮的别墅。“切,不就是你比我能干,比我聪明,比我帅吗?这也用不着才离开我就去奔小康了吧!”周瑜一副忌妒的样子说道。“叮咚——”诸葛亮听到门铃声后就立马踩着*衡车出来接客了。

  “哎,老兄,今日你不去打王者,怎么有时间来找我呀?”诸葛亮疑惑地说,此时的周瑜灵光一现,又想出了一个鬼点子。于是装作生病地说:“诸兄,我最近由于工作太过于辛苦,不小心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病。”听到这话,诸葛亮立马放下手机,担心地问:“是啥子病安?”周瑜叹气,轻轻地说:“这种病让我全身都没有了毛,简称“没毛病”。说完还装模作样地使劲挤出一滴眼泪。诸葛亮听后吓了一跳,空气中都弥漫着尴尬。周瑜找借口说要去接水,诸葛亮一个响指,机器人便把水端过来了,周瑜又说他要去参观一下别墅,机器人把房子的*面图给送上来了。最后周瑜只能说他要去卫生间,这才有机会离开诸葛亮,去实施他的阴谋。

  只见周瑜来到了书房,把所有的有关草药的书都像抛铅球一样从窗口丢到了树林里。然后又去诸葛亮的卧室,把所有的机器人的电源都关了,最后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到诸葛亮身边。诸葛亮轻蔑一笑,从他身后拿出了电脑,原来粗心大意的周瑜忘记了电子产品。诸葛亮打开浏览器,发现了世上没有这种病的药,就察觉到自己被骗了。但他不慌不忙地对周瑜说:“老兄,这世上没有这种病解药,你应该准备后事了。哦,还有,我在书房和卧室装了摄像头……”

  千算万算的周瑜怎么也没算到诸葛亮的心思,最终还是自作自受啊!

续写草船借箭2

  曹操自从被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心里感到不服气,就想报这个仇,于是便召集文武百官开会。

  曹操对他们说:“诸葛亮用计骗取了我军十万支箭,哪位有计谋,夺回被诸葛亮骗走的十万支箭。”曹操话音一落,一位名叫蒋干的人提出一计:“丞相,我们也可以学那诸葛村夫,在大雾天气,让战船摆成一字形,上面放好稻草。这样一来,既可夺回我军那十万支箭,又可解丞相心头大恨。”曹操听了,拍手叫好,又道“诸葛村夫看你这次该怎办?”

  这时,东吴的探子回来报信:“大都督,曹军准备侵犯我境,大军正在准备进攻。”

  周瑜一听,觉得大事不好,就把鲁肃和诸葛亮召来,着急地说:“曹操上次失去了数万支箭,这次来,一定是来报草船借箭之仇,各位有何计谋?”

  诸葛亮说:“曹操这次来,是想来讨回那十万支箭。”

  “哦,先生已知曹操之意,可有计?”

  “公瑾只要给我八百名弓箭手和一百斤油就可。”

  鲁肃又问道:“先生明知曹操是要来讨箭。怎么还要用弓箭手呢。”

  孔明答道:“子敬,我自有妙用。”

  交战的那一天很快到了,正是曹操想要大雾天气。双军马上开始了战斗,曹操的战船一字摆开,叫骂起周瑜。孔明站在城墙上,一直曹操水军已到,就命令着五百弓箭手放起了箭。这箭可不是普通的.箭,是火箭。只见海上火光冲天,曹操还在船里神态自若地喝酒。

  “报,”士兵来报,“丞相东吴军队正在放火箭。”

  “什么,火箭。”曹操半信半疑。

  “是的,我们所有船只都着起火来了。”

  曹操走出船舱,看见了自方的船都着起火来,被吓得毛骨悚然,魂不守舍,马上命令手下将士撤退。

  周瑜得知诸葛亮得胜的消息,心里充满了嫉妒,叹道:“诸葛亮真乃神人也,我自叹不如!”说完,他吐血而死......

续写草船借箭3

  自从诸葛亮借箭成功后,曹操发誓一定要诛灭蜀国,周瑜也越发想除掉诸葛亮。诸葛亮知道自己处境危险,便串通鲁肃,让鲁肃帮忙监视周瑜。果然不出一周,鲁肃那里就有了消息:周瑜三日后让诸葛亮去攻打曹军旱寨,周瑜以此为借口,在途中的两条路都埋伏一万人,待诸葛亮来到时偷袭。

  诸葛亮听了,心想:周瑜居然还不死心,真是好笑。我一定要好好玩玩这个周瑜。诸葛亮带上一万大军,每一个士兵带上弓箭、匕首、铠甲、长矛、盾牌全都备好。诸葛亮还特意挑选一支敢死队,由一百名精兵组成。敢死队提前一个时辰出发,去前方探路。等到一个时辰之后,大军再出发。诸葛亮在大军中间,大军以六列纵队行进,诸葛亮被盾牌护住。

  却说周瑜又一次失算,他在通向旱寨的两条路上都不下了埋伏,恰巧曹操也在大路上做了防备。吴兵见魏兵,就如同周瑜见曹操,那必定是杀的昏天黑地,你死我活。战场上尘土飞扬,却早已被诸葛亮的先锋部队发现,诸葛亮沉思了片刻,便命军队就地休整,保存体力。待前方决出胜负再前进。有些将士疑惑道:“为什么不走另一条路?”诸葛亮解释道:“‘《孙子兵法》’里说过‘鸟起者,伏也’那条路上空有鸟盘旋,就说明那条路上有伏兵。”

  战场上还没分出胜负,周瑜的兵不仅打不过曹军,还一直往前冲。经过一个多时辰的战斗,吴兵无一生还,而魏兵也只剩一百多人,诸葛亮把他们一举歼灭,这时已经是申时了。诸葛亮命大军一路杀向旱寨,戌时才到达。诸葛亮让士兵点起火把,径直闯进旱寨,把旱寨烧了。周瑜又一次计策落空,拿诸葛亮无可奈何。

续写草船借箭4

  诸葛亮借箭成功后,周瑜越看他越不顺眼。

  在一次酒席上,周瑜突然长叹一声,诸葛亮和诸位大臣们很奇怪,周瑜说:“和曹操交战的武器是有了,可对方有十万大军,我们只有三万大军这场仗难打啊。”周瑜一说完,大臣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最后大家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让他来解决这事,周瑜一拍桌子说:“诸葛亮最聪明,让他来做最好不过了。”诸葛亮说:“都督,臣愿在四天之内放火烧了曹营军粮。”周瑜听后说:“就这么办。”

  第一天到第三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到了第四天三更东风刮的特别大,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个士兵,他带着20个士兵爬到曹营军粮库的西边放了一把火,火被东风刮到了粮库里,火迅速烧了起来,曹操不但没了军粮,还死了五万大军。

  周瑜知道后只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实在比不过他。”

续写草船借箭5

  诸葛亮得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心想:不能让世界上有比我更聪明的人!正巧,攻打曹军要用火攻,却没有东风,久而久之,周瑜装病躺在床上,诸葛亮得知周瑜病倒,便来看望他。周瑜有气无力地问他:“先生……我怕是时日不多了,你想出什么计谋没?”诸葛亮答道:“用火攻。”“对,是个好办法,可是我们没有东风呀!”诸葛亮说:“先生,我能借来东风,如有虚实,我便当即处死。”周瑜高兴地说:“好,一言为定”。

  诸葛亮拿出扇子,机智地摇了一摇,一日后,诸葛亮说:“我已请来风神,今日就行。”周瑜便下令让所有军士乘船,发射火箭,让曹军的数名将领葬身于火海,士兵们见没了将领顿时做鸟兽散,东奔西跑,没一人幸免存活。

  诸葛火烧赤壁,周瑜无奈长叹一声,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


《草船借箭》教案(扩展6)

——缩写《草船借箭》_3篇

缩写《草船借箭》_1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一日,周瑜以公事为由,请诸葛亮到营中议事,并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周瑜本以为他会推辞,没想到诸葛亮一口答应,还说三天时间就够了。周瑜十分高兴,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还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告诉鲁肃,他已经吩咐了军匠们,叫他们拖延时间,造箭的材料也不给他准备齐全。三天一过,就治他的罪。

  诸葛亮偷偷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把鲁肃秘密请到船上,说,一起去取箭。诸葛亮让士兵们靠近曹营,并擂鼓呐喊。曹操下令,雾大,不知虚实,只管放箭,没有我的命令,不要轻易出动。太阳快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船的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就下令回师。

  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后,自叹不如。

缩写《草船借箭》_2

  三国时期,诸葛亮比周瑜聪明,周瑜很妒忌。

  周瑜为了设法陷害诸葛亮,于是,有一天,周瑜把诸葛亮找来……

  "我军急需十万只箭,不知……"周瑜说道。诸葛亮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且说3天之内一定造好,不耽误大事。

  诸葛亮富有心机,他找来鲁肃,并向他借了20条快船和若干个军士还有很多草包扎在船旁,且让鲁肃保密。鲁肃答应了,私自拨了20条快船,任诸葛亮调度。

  过了两天,第三天四更,诸葛亮请鲁肃前来上船,同他一起去取箭,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驶往曹军水寨受箭,诸葛亮知道曹操不敢出军。果然是这样,曹操调来10000名射手往水中射箭……不过一会儿,船一边的`草包就射满了,诸葛亮下令掉头,又过了一会儿,船全部射满了,诸葛亮下令军士齐声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驶回了军营。

  就这样,诸葛亮完成了任务,得到十万只箭。周瑜气急败坏,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缩写《草船借箭》_3

  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便用造箭之计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说在三天能造十万支箭,否则甘愿受罚。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便请他去帮忙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上三十名军士,并且布置青布幔子和草把子,叫他别告诉都督。鲁肃见了周瑜果然不提此事。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他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将二十条船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营。诸葛亮下令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并叫军士擂鼓呐喊。由于雾大,曹操谨慎、多疑没有派兵,只是叫***在江中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逼近曹营受箭。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驶回来,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了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教案(扩展7)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那么读书心得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1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最喜欢里面《草船借箭》的故事了。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一直想找机会铲除这个“眼中钉”。在一次喝酒时,以军中缺箭为借口,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请鲁肃私底下帮他借二十条船和六百名士兵。在第三天的半夜,诸葛亮带着鲁肃做着船渐渐逼近曹操的水寨,令士兵擂鼓呐喊。曹操的士兵见雾大,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拼命地射箭,而他却和鲁肃悠闲地喝酒。一顿饭的功夫,草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高声喊道:“谢谢曹丞相增箭。”回到东吴,仔细一数足有十万支箭,令周瑜自叹不如。

  我非常佩服诸葛亮。他的聪明才智,他的神机妙算,无不令人倾佩。他为了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放弃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陷入了打打杀杀的生活。而且,诸葛亮之所以能那么顺利地借到箭,是因为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中可以看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提前做好准备。部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为了打胜仗,部队进行了艰苦训练,他们每天5:00起来跑步,队列训练……7:00才吃早饭。他们吃早饭时也是非常严格的,不准有一个人说话,只要有一个人说话就让所有的人站起来全部不准吃饭。由于这样的长期训练,他们有了良好的习惯,一旦打仗或完成其它的任务时才有过硬的体魄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做足了准备工作,就多一分胜利的把握,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2

  《草船借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就想故意挤兑诸葛亮,他说想要他在10天内让诸葛亮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满口答应下来。并说只需3天足矣,并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诸葛亮其实早已明白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高高兴兴地回营了。

  读到那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虽然十分敬佩诸葛亮的才智,但我更敬佩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明白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我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那么宽宏很多。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团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十分好,教师经常夸奖,父母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所以其他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们难道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吗?我们难道就不能够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吗?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多一份欢乐,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完美,我们的世界又会是多么完美呀!所以,机智只能决定一时的命运,但从容、大度却能改变一生的命运。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3

  历史上最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量计谋,并且又知人心的人是谁不用猜,必须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末年,诸葛亮到周瑜阵下助援,周瑜看他有才能,比自我强,就十分不服气,想找一机会置他于死地。一次机会来了,他以与曹军水上交战来陷害诸葛亮,命诸葛亮三天只内造十万只箭,诸葛亮答应了。周瑜以为诸葛亮上了他的套,实际上,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的作法,暗地里已计划出一套借箭方案,只等那一天取箭了。经鲁肃的一手帮忙,在第三天早晨,诸葛亮便开始了取箭计划。他的预料是那么准确,一步也没错。到了天亮后,雾散了,船也回来了。在周瑜面前,正好十万多只箭,周瑜惊讶极了,连连称赞诸葛亮,说自我比可是他,他真是神机妙算,天下第一!

  诸葛亮确实是天下第一,读后我们都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周瑜是那么细心眼,为了陷害诸葛亮,用了千方百计,但幸好没被他得逞。诸葛亮的品质、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他做事认真仔细,多观察思考,有计划谋略,不马虎。

  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虚心,宽宏很多,心胸宽阔,用自我的智慧证实自我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仅有这样才能使自我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4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有一篇叫《草船借箭》的故事,我读了以后觉得对我很有启发。

  开始东吴和蜀国结盟,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曹军逼近,东吴的周瑜说我们要和曹军在水面上做战,可是我们却大量的弓箭,周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他威胁诸葛亮,要在10天内造出10万只箭,诸葛亮早就料到了,他说我只用3天就可以造出来,还立下了军令状。

  第3天到了诸葛亮料到晚上会有云雾,假装去攻打曹营,曹操疑心病很重,不敢出兵,命令士兵放箭,诸葛亮的船上扎满了草人,箭射上去就会扎住,所以就有弓箭了。

  为什莫许多人又嫉妒心呢?那就是怕别人高自己一筹,当别人有了成绩,受众人尊敬时,有嫉妒心的人就回去讥讽、造谣、甚至伤害他人,这是一种多么愚味无能的表现啊~

  嫉妒心这个东西很可怕,它会使人迷失自己,所以我们要从小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5

  是怀着妒忌心,不择手段地去陷害别人。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人。

  文章《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计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我一招,便心怀妒忌,还想置诸葛亮于死地。周瑜不但有妒忌心,并且又十分狡猾阴险。诸葛亮揭露了周瑜忌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我不由得想起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能够说是知识渊博,名扬天下了。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也不好,算术常不及格。在这种情下,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妒忌学习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我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自我也能做到。

  经过刻苦努力,华爷爷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然而,华爷爷没有停止脚步,他发现了并推荐陈景润叔叔,去摘取数学的“王冠”。华爷爷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以前,我每次考试后,成绩不梦想,我不是去分析原因,找与别人的差距,错在什么地方,而是灰心、失望,外加对优等生妒忌,回想起来,多惭愧。

  妒忌这个东西,害人误已。我们必须要从小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6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7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比自我强,妒忌便油然而生,千方百计地去陷害别人,而不是加倍努力去追上别人。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看到诸葛亮的可是超过了自我,心生妒忌,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借口,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胸有成竹地答应了。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提前七天完成了任务,再一次挫败了周瑜的诡计。

  读完这篇课文,我不由得由周瑜联想到了自我。我以前不也有着很强的妒忌心吗?如果某次考试我考砸了,我第一个做的不是去分析自我做错的原因,认真改正,使下次不再出错,而是在心里诅咒那些考的比我好的同学下次考试也出几个大差错。这时虽然发生在以前,但回想起来,我是多么的不应当呀!

  妒忌这个东西,害人害己,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小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8

  草船借箭是诸葛亮利用曹军的胆小。大雾天气,在河面上不好攻打,只能用在岸边射箭的方式来为东吴获得箭。

  草船借箭这件事中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懂天文,有许多过人之处。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周瑜以为为难了诸葛亮,但没想到,诸葛亮却说,三天就能造好十万支箭,还要立军令状。不能光说有许多过人之处,体现在哪里呢?就要对比一下。用鲁肃和诸葛亮对比:鲁肃在船上张皇失措,则诸葛亮还大笑,只顾喝酒,说出了鲁肃想都不敢想的话:“我们只顾饮酒,雾散了,就回南岸。”鲁肃是正常人,不像诸葛亮是半仙,*时做事谨慎的他,竟然这次如此大意,一定是有过人之处,而且不是过人一点儿。

  诸葛亮还胸怀宽广,他去草船借箭,竟然还把鲁肃带着不怕鲁肃抢自己的战功。不像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有才艺的人在自己身边,本章就能体现出来。

  周瑜还不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想趁机杀死诸葛亮。而周瑜却不知道诸葛亮已经计算好了,三天后将有大雾,周瑜更不知道诸葛亮竟然会利用这场大雾借来十几万支箭。周瑜心胸狭窄,从周瑜的话中就能看出:“军中无戏言!请先生立下军令状!”周瑜一定想:诸葛亮一定三天造不成十万之箭,我让鲁肃不给他材料,他一定要被斩!这次,诸葛亮死定了!让他知道知道我周瑜也有神机妙算的本事!

  草船借箭形象的描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懂天文、会地理。鲁肃的认真精神、谨慎精神、保守精神,把诸葛亮问他借东西的是事不说出去。周瑜的小心眼,心胸狭窄。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9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与引人如胜的故事让我流连忘返。

  故事主要讲周愈想以“造箭”的名义去暗算诸葛亮。

  诸葛亮那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形象使我们念念不完。他熟知天文懂地理,他知人并善用,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就像小蜜蜂一样,把采来的花蜜消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劳动成果。

  诸葛亮的宽宏大量也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诸葛亮不宽容,与周愈硬碰,他哪能借到箭?如果诸葛亮不宽容,早把周愈杀了;如果诸葛亮不宽容,不出计谋来借箭,就会被周愈陷害了。“忍一时风*浪境,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让一步,就是为人生开拓一片晴空,忍一时,就是为人生开劈一条光明的道路!

  另外,作者罗贯中的写作手法也非常值得学习。瞧,他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人物。如,心胸狭窄,嫉能的周愈;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生性多疑的曹操……书中的人物好像都走出来了,与我们“亲密接触”了!

  让我们都读读《三国演义》等名著吧,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引人入胜,读了令人受益匪浅啊!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10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有一篇叫《草船借箭》的故事,我读了以后觉得对我很有启发。

  开始东吴和蜀国结盟,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忙孙权,曹军逼近,东吴的周瑜说我们要和曹军在水面上做战,可是我们却很多的弓箭,周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他威胁诸葛亮,要在10天内造出10万只箭,诸葛亮早就料到了,他说我只用3天就能够造出来,还立下了军令状。

  第3天到了诸葛亮料到晚上会有云雾,假装去攻打曹营,曹操疑心病很重,不敢出兵,命令士兵放箭,诸葛亮的船上扎满了草人,箭射上去就会扎住,所以就有弓箭了。

  为什莫许多人又嫉妒心呢?那就是怕别人高自我一筹,当别人有了成绩,受众人尊敬时,有嫉妒心的人就回去讥讽、造谣、甚至伤害他人,这是一种多么愚味无能的表现啊~

  嫉妒心这个东西很可怕,它会使人迷失自我,所以我们要从小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11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妒忌便油然而生,千方百计地去陷害别人,而不是加倍努力去追上别人。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看到诸葛亮的但是超过了自己,心生妒忌,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借口,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胸有成竹地答应了。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提前七天完成了任务,再一次挫败了周瑜的诡计。

  读完这篇课文,我不由得由周瑜联想到了自己。我以前不也有着很强的妒忌心吗?如果某次考试我考砸了,我第一个做的不是去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认真改正,使下次不再出错,而是在心里诅咒那些考的比我好的同学下次考试也出几个大差错。这时虽然发生在以前,但回想起来,我是多么的不应该呀!

  妒忌这个东西,害人害己。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12

  每当我阅读《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故事的时候,都十分敬仰诸葛亮,他真不愧是智与勇的化身。

  故事讲述的是在赤壁大战时期,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叫诸葛亮三天赶制十万支箭。这本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没想到诸葛亮一口答应了。后来,原来是诸葛亮假装向曹操发动进攻,诸葛亮知道曹操疑心大,不会水上交兵,于是诸葛亮成功地利用了草船“骗”到了十万支箭。读完以后,我内心十分敬仰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考虑过曹操不会派兵交战,考虑过第三天晚上的风可以让他顺利借箭。是啊,其实诸葛亮最大的优点是敢于挑战,心思缜密,这也是我敬仰诸葛亮的真正原因。我也从中推敲到:如果吴国和蜀国闹不和,那就会消弱两国的力量,在这时,魏国就此来攻击两国,可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呀!如果诸葛亮没有顾全大局,没有敢于挑战的精神,没有把每件事安排得最好的能力,怎么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呢?在我的生活中,我也常常学习诸葛亮的勇于挑战:勇敢面对第一次游泳,勇敢面对第一次跳长绳,勇敢面对第一次写英语小作文。一直到每次游泳都被称为健将,跳长绳稳拿第一,英语作文那都是轻而易举!这都是挑战的结果。

  我想告诉我身边的人,要有挑战的勇气,要有精心的准备,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13

  新学期开始了,我学到第十九课时,发现这是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这个故事写的是: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但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结果是箭按时交给了周瑜,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

  学完课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还感受到了周瑜的心胸狭窄、面善心毒、笑里藏刀。周瑜看见别人的才干比自我强,不是奋力追赶别人,而是不择手段地陷害别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周瑜赶紧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肯定完不成这个任务,到时候就能够用军法来处置他,诸葛亮也无话可说,自我还能够除掉一个心头大患。

  可是周瑜太小看诸葛亮了。诸葛亮其实对周瑜的险恶用心早就看得一清二楚,他可是是将计就计。诸葛亮对怎样借箭其实心里早已经有了计划。诸葛亮算好了天气,明白第三天四更时分必须有大雾。又算准了那天有大风,借助风势顺水推舟能够很快将他们送回去;诸葛亮也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摆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明白鲁肃忠厚守信,特向鲁肃借船,诸葛亮还明白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在周瑜面前提借船之事,明白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假装攻打曹营。几方面的综合因素让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得以成功。

  其实,诸葛亮的聪明不是一时的,是*时日积月累的结果。他懂天文,才能算出天气;他懂心理,打心理仗,摸清每个人的想法“对症下药”。诸葛亮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经过长期苦读潜心研究才得到的。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是靠自我去努力与奋斗才能拥有的。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

  从《草船借箭》中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像诸葛亮那样虚心,宽宏很多,心胸宽阔,用自我的智慧证实自我的成绩。而不是像周瑜那样细心眼。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同学比我成绩好,这时我做的并不是嫉妒他,而是虚心地学习同学的长处,改掉自我的短处。

  一篇课文让我明白:只要虚心、勤于学习,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不管多困难的任务,都有可能完成!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14

  三国期间,曹操率军攻东吴,刘备率军事诸葛亮到东吴助战。东吴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对他百般刁难。

  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笑了笑,说:“十天时间太长,我保证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如果到期完不成任务。随便你怎样处罚!”周瑜听后十分高兴。

  随后诸葛亮找到东吴将领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并在每条船上布置了许多草人,到了第三天晚上,雾很大,江面上很难看清楚东西,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排开,让船上的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东吴来攻打,大雾很大又看不清情景,就命令弓箭手放箭,想射退敌军。结果,箭都射在了船上的草人上头。

  就这样,诸葛亮巧施妙计。轻简便松的就“借”到了箭。

  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敬佩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是他对天文知识的了解,更是出神入化,我想: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他居然能把天气预报的如此精确,不怪别人说,“诸葛亮乃神人也”。从诸葛亮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真正的学到了知识。

草船借箭读书心得15

  《草船借箭》故事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想找个机会除掉诸葛亮。用军中缺箭为由,叫诸葛亮十天内打造十万支箭,否则人头落地。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艘船和六百名士兵。在每条船上放草人,所有船里里外外布满了草人。

  第三天半夜,诸葛亮下令把草船划到离曹营不远的河边。曹操急忙起身,但因为河上大雾,他不敢出兵。他命令弓箭手射箭,一时间,万箭齐发,全都射在了草人上。诸葛亮让士兵们掉转船头,向曹营里划去,一边大喊大叫,一边敲着鼓,虚张声势。

  曹的军队以为敌人来了,就向他射箭。不一会儿,船上的二十条船都装满了箭。诸葛亮下令鸣金收兵,边撤边喊:“谢谢曹丞相送箭。”曹操才知道中计,又想追赶,可诸葛亮的船顺风顺水,怎么追上!

  诸葛亮回到东吴,一卸箭,足足十五万六千支箭。这个计划,让周瑜不得不从心底感叹,嫉妒之心更强了。

  我佩服诸葛亮。他通晓天文地理。我佩服他,为这个国家的*民百姓,放弃了宁静的田园生活,投入了战斗;我也佩服他的无私,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我认为人应该这样,不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不顾大局,不因自己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背信弃义。

  要像诸葛亮那样聪明伶俐的人,从小就应该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草船借箭》教案(扩展8)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船借箭读后感1

  《草船借箭》写了诸葛亮知天时懂地识人心,顺利的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先看天象,知道三天后有大雾,察看水流知道船回来是顺风顺水,还了解鲁肃是个老实人,曹操生性又多疑,不会出兵追赶,所以能借箭成功,因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中可以看出,要想取得成功,要提前做好准备。拿军训来说吧,军训进行了艰苦训练,我们每天6:00起来跑步,队列训练……7:30吃早饭。我们吃早饭时也是非常严格的,不准有一个人说话,只要有一个人说话让所有的人站起来全部不准吃饭。由于这样的长期训练,有了良好的习惯,我们以后都会遵守规矩不乱讲话。

  大到队的严格训练,小到一个学生的学习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打有把握之仗。

  每节课前我们都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把书都放在桌上。例如上美术课要把水彩笔,油画棒等美术工具准备好;体育课时,我们要穿运动鞋,要做热身运动……这些准备工作是为了上好课,学好本领。

  《草船借箭》告诉我们,要打有把握的仗,必然要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军训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学生课前要认真预习,考试前要全面复习。

  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草船借箭读后感2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叫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这要讲了,周瑜小肚鸡肠,看到了处处比自己强、好的诸葛亮,便怀恨在心,想害死诸葛亮,于是假借公事,陷害他,而诸葛亮将计就计,神机妙算,只用三天就从曹军那儿借来十万多支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

  学完课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也感受到了 周瑜阴险,嫉贤妒能,笑里藏刀。

  当看见别人比自己出色时,超过自己时,这种人并不是去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不是奋发图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冷眼讥讽,甚至恶语中伤,这是多么愚昧,无知的表现啊!

  读到中途时,诸葛亮说要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在周瑜看来, 像这种事,十天都不见得能完成,更别说三天了,周瑜想:到时候,他完不成任务,就用军法处置,那他也无话可说!

  而诸葛亮心地善良、善于动脑,很快就想出了解决办法,想在我明白了,我们人人都不要产生嫉妒心,有了嫉妒心,好人也变坏!现在,我一定要把这个不端正的态度改正过来,做一个优秀的自己、正真的自己,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担心、忐忑不安,要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才有可能成功的做完一件事情。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妒忌心会让人心眼变细、良心变坏,所以我们要远离妒忌,要心胸广阔,这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草船借箭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三国演义》开篇词,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三国演义》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这本书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诸葛亮便是主要人物之一。

  在三国中,诸葛亮就是宽容、大度的象征,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则更能展现出他的这一性格特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周瑜看到诸葛亮才智过人,心生妒忌,想置诸葛亮于死地,并以军中缺箭为借口,让诸葛亮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当他认为自己妙计已成时,谁知诸葛亮早已胸有成竹,用草船向曹军借箭,挫败了周瑜的诡计。

  而世界上像周瑜一样小肚鸡肠的人还少吗?他们容忍不了,世界上有比他们还要强的人,如果有便去千方百计的陷害他,而不去自我反省,最后落到一个“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惨结局。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诸葛亮一样,虚心、大度,成功的人都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胸,要用自己的智慧证明自己的实力。

  有关草船借箭的一首诗,这样说:“一日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心胸宽阔的诸葛亮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只有学会宽容,学会以大局为重,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草船借箭读后感4

  草船借箭是诸葛亮利用曹军的胆小。大雾天气,在河面上不好攻打,只能用在岸边射箭的方式来为东吴获得箭。

  草船借箭这件事中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懂天文,有许多过人之处。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周瑜以为为难了诸葛亮,但没想到,诸葛亮却说,三天能造好十万支箭,还要立军令状。不能光说有许多过人之处,体现在哪里呢?要对比一下。用鲁肃和诸葛亮对比:鲁肃在船上张皇失措,则诸葛亮还大笑,只顾喝酒,说出了鲁肃想都不敢想的话:我们只顾饮酒,雾散了,回南岸。鲁肃是正常人,不像诸葛亮是半仙,*时做事谨慎的他,竟然这次如此大意,一定是有过人之处,而且不是过人一点儿。

  诸葛亮还胸怀宽广,他去草船借箭,竟然还把鲁肃带着不怕鲁肃抢自己的战功。不像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有才艺的人在自己身边,本章能体现出来。

  周瑜还不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想趁机杀死诸葛亮。而周瑜却不知道诸葛亮已经计算好了,三天后将有大雾,周瑜更不知道诸葛亮竟然会利用这场大雾借来十几万支箭。周瑜心胸狭窄,从周瑜的话中能看出:军中无戏言!请先生立下军令状!周瑜一定想:诸葛亮一定三天造不成十万之箭,我让鲁肃不给他材料,他一定要被斩!这次,诸葛亮死定了!让他知道知道我周瑜也有神机妙算的本事!

  草船借箭形象的描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懂天文、会地理。鲁肃的认真精神、谨慎精神、保守精神,把诸葛亮问他借东西的是事不说出去。周瑜的小心眼,心胸狭窄。

草船借箭读后感5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诸葛亮很有才华,周瑜很嫉妒,所以他设了一个陷阱来对付他。诸葛亮不但没有拒绝,还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了船只、军士、青布帐子,叫他不要告诉周瑜。诸葛亮雾天向曹操借箭,成功借到。周瑜不如诸葛亮。

  诸葛亮看完后说:‘你怎么敢和总督开玩笑?我愿意写军令。三天没做好,我就要受罚。“,”我想:诸葛亮怎么了?明知道是陷阱,为什么还要答应周瑜?我念道:“诸葛亮说:‘你借我二十只船,每船三十个军士。船上覆盖着绿色的布幔,船的两侧排列着1000多根秸秆。我自己用。第三天,我留了10万支箭。但我不能让州长知道,如果他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我奇怪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些东西。当我读到,“曹操知道自己上当了,但这里的船很*稳,已经航行了20多英里。追都来不及。“当时我就觉得曹操太多疑了,最后造成了白白给诸葛亮送箭的结果。

  看完这段文字,我想:诸葛亮真是聪明,巧妙地瓦解了周瑜的阴谋,成功借了十万箭。我很佩服他。我想向他学习。

草船借箭读后感6

  不久前,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草船借箭。课文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筹,便心怀妒忌,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十分狡猾阴险。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破产,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的忌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心呢?就是因为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众人尊敬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索别人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的表现啊!

  读草船借箭之后,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忌妒的心理不是也有吗?如果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会分析原因,找错在什么地方,以便脚踏实地学习。相反,希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在下次考试中也出个大差错,她和自己拉*。事情虽小,这也不就是妒忌吗?回想起来,是多么惭愧啊!

  妒忌这东西,害处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就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后感7

  读完草船借箭的故事,我非常感概,为什么诸葛亮能有这样的才能呢?我非常佩服诸葛亮这种博学的知识和应变不惊的能力,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往往就失了方寸,而诸葛亮就可以从容应对,那么,我们与诸葛亮之间到底有啊哪些差距呢?

  答案就是读书!诸葛亮博览群书,因此知识渊博,这才懂得了天文地理,然后又知道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在大雾迷江的情况下,曹操不敢贸然出动,读后感。只会射箭阻击,这需要多种巧妙的组合才能实现目的,但是诸葛亮就做到了。可见,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分析书中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和深意,不能一味地读死书,成为一个书呆子,要能够应用,这才是读书带来的价值,也就是实践出真知。

  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我对鲁肃这个人还是很佩服的,他为了孙刘联盟的共同利益,暗中帮助诸葛亮,让他没有被周瑜杀害,也正是这种肝胆相照的品质,使得诸葛亮在后来的借东风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孙刘联盟能够大败曹操。

  读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方能有诚实可靠的朋友;也懂得了要多读书,学习知识,让渊博的学识成为武装自己的武器。

草船借箭读后感8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思维,有些人简单,有些人固执。固执的人非要用自己的方法去做,却不听从别人简单精巧的好方法,以前的我就是这种人,直到我看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让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十万支箭,可没想到诸葛亮是去向曹军借箭,他凭借自己对天文、地理、气象学的精通,通观全局,注重细节,很巧妙的得到了曹军送来的箭,看完之后,我自愧不如,我这个一根筋的性格也被触动了。

  上周我和妈妈因为学习的流程方法吵了一架,我认为我听完课马上就可以去写作业了,但妈妈建议我先记笔记,将知识巩固一下,再去写作业,效果会更好。很不情愿的我在书上胡乱画了几笔,还故意将桌子敲得叮当响,妈妈才勉强让我写作业。结果,我不但打篮球的时间都没有了,作业因为我的心浮气躁也被老师打回重写。那时的我记恨在心,把问题都归结到记笔记的身上。发誓以后再也不做笔记,太浪费时间。但看完这个故事之后,觉得很惭愧,我对我固执己见的思维方式感到脸红。于是,我静静地思考妈妈的话,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我尝试了这个方法,学习完视频后认真做笔记,再完成课后练习,果然效果更好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妈妈的用心,也懂得了要从不同的思维去做事。

草船借箭读后感9

  《草船借箭》主要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便以造箭为由,故意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但造好了箭,而且提前完成了任务,从而使周瑜的诡计落空。不过箭不是造的,而是向曹操“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是非常的足智多谋。

  足智多谋能事半功倍,克敌制胜,化险为夷,取得成功。

  战国时期,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结束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比赛的结果使田忌对孙膑的足智多谋敬佩不已。

  有一天,我和我的好朋友正在踢足球,一不小心把球踢进了一个树洞里。洞太深了,够也够不着。我冷静下来,灵光一动,对了,老师不是说过足球在水中是浮的吗,把里面倒上水不就可以了吗。我说出了我的想法,伙伴们说干就干,几桶水下去,球就回到了我们的手中。我当时感到我也足智多谋了。

  要想足智多谋其实很简单,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可以了。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力争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草船借箭读后感10

  我非常喜欢读一些名著,但我最喜欢的名著还有三国演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草船借那一章,对于该了那一章我也有了一些感想。

  这一章主要写的是诸葛亮很有才才。周瑜很妒忌,于是设下陷阱陷害他。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军土青年幔子,并吩咐不要告诉周瑜,诸葛亮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顺利借到了箭.周瑜自愧不如诸高亮。

  读到诸离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午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的时候,我想:诸葛亮怎么回事?明知是个圈套怎么还答应图瑜呢?当读到诸葛亮说:"你得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有有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帽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我想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当我读到“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造也来不及了的时候,我想曹操实在是太多疑了,最后造成白白送箭给诸葛亮的结果。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想诸清亮真是个聪明、巧妙瓦解周瑜的谋,顺利借到十万只箭,我佩服他,我要向他学习。

草船借箭读后感11

  今天我读了本书叫《草船借箭》,故事中的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而想要置他与死地。有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你必须在十天之内给我十万支箭,否则死罪。”

  可诸葛亮却出乎意料地说:不用十天我就用三天。并且还立下军令状。原来他利用雾天开了二十多艘插满稻草人的船,去接近曹操的水寨,由于雾太大,看不清,曹军不敢出兵,只能放箭。就这样,诸葛亮很顺利取到十万支箭凯旋而归。周瑜不得不心服口服,感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也比上他。

  这个故事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强,就很嫉妒诸葛亮,一直想将诸葛亮害死。他找了一个理由,说军队中缺少箭,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可是周瑜没想到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了。诸葛亮会神机妙算,他知道第三天夜里有大雾,就趁着大雾,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计划未能实现。

  我觉得我们应该象诸葛亮那样刻苦学习,善于思考,像他那样虚心,胸怀宽广,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象诸葛亮那样聪明,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天生的,是因为他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天文地理知识了如指掌。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多读书,积累更多知识,长大才能应对更多挑战。另外我们不要学习周瑜嫉妒别人的才能,更不能陷害别人,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提高各项才能,去赢得胜利。

草船借箭读后感12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它的每一章回都是那么妙笔生花,让人读起来又有滋,又有味。其中此书的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我读后深有感触。

  “草船借箭”主要讲述了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慧眼识出周瑜在害他,表示“三天就造得好”,然后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利用大雾的天气特点和曹操多疑的性格,骗取曹操射箭,诸葛亮用草船引箭,集齐了十万多支箭,最后周瑜得知后自叹不如的一个故事。这一章回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特点。另外,更能表现出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险恶的性格特征和处事方式。同时,可以看出鲁肃的忠厚正直,曹操的生性多疑。

  从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还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潜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谦虚谨慎,宽宏大量,用自己的智慧,证明自己的成绩,正所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想,正是诸葛亮做到了这一点,他才会满腹经纶且为人谦和,是“智慧的化身”。我敬佩诸葛亮的才华和为人处事之道,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踏实、认真,有理想,有道德的新时代少年!

  同学们,《三国演义》这本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枯燥,细细地品味,认真地阅读,你就会体会到这本书的魅力!

草船借箭读后感13

  寒假我通读了名著《三国演义》一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

  文章主要讲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故意为难他,叫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三天就可以造好。诸葛亮暗中让鲁肃备好船、士兵、草把子这些东西。第三天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知道了这件事,自叹不如诸葛亮。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到三天后江上必起大雾。他还十分知人善用,他知曹操生性多疑,不会出兵相迎,知鲁肃憨厚老实,顾全大局。诸葛亮真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令人佩服不已。

  周瑜呀周瑜,明明知道不如诸葛亮,却不虚心好学,反而嫉妒他的才能,还落得个心胸狭窄的坏名声。如果我是鲁肃,我一定会劝周瑜早早明白这个道理,这样他才不会早早去世。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嫉妒之心不可有,宽容之心不可无”,嫉妒心只会害了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生命中就会多一点空间,多一点快乐。

草船借箭读后感14

  在假期中我读了一本古典名著,它是小说家罗贯中的作品《三国演义》。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还有勇有谋。在《三国演义》中,我知道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如赤壁之战,空城计,三气周瑜等,不过草船借箭这章让我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章后,我更加佩服诸葛亮了。

  这章主要讲的是孙权和刘备联手一起对抗曹操。而周瑜这个人虽然长相俊美,智勇双全,背地里却十分狡诈,妒忌心也非常的强。一次在诸葛亮与他商议军事的时候,周瑜因为嫉妒他的才干想陷害他,于是以军中缺箭为由,命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谁知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便可造好。就在周瑜暗自窃喜,想着如何惩罚诸葛亮时,诸葛亮秘密地调走船只和兵士,利用自己的智慧向曹操借走了十万余支箭。这令曹操和周瑜都很惊讶,就这样,诸葛亮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一次考试中,我的成绩不理想,我不但没有想着下次好好努力,竟然还想让别的同学也考的差一点,现在想起来真不应该呀!现在每当别人取得好成绩时,我都会想他一定是付出了无数的努力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以此来勉励自己,加倍努力!

  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日日夜夜的努力,诸葛亮也一定是读了许多书才能拥有这样的成绩吧,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应该刻苦努力,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拥有过人的境界!

草船借箭读后感15

  自古以来总有一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已强时,不是发奋努力赶上人家,而是怀着妒忌心,不择手段。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已,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众人的尊重和爱戴的时候,做出不探究别人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的事情,这是多么愚味无知的表现啊!

  读《草船借箭》,我不由想起了自已,妒忌的心理不是也曾有过吗?

  记得有这么一次,听写时,和一位同学交换改作业,我俩都全对了,我就跟老师说:“我全对了。”老师说让他检查检查,可是,老师一检查却错了一个字。我很妒忌这位同学,就随便找了一个字出来说:“这位同学错了一个字,把土写成了士。”老师说:“是对的。”事情虽小,这也不是妒忌心吗?回想起来,我真是惭愧啊!

  经过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很惭愧。可是,我已经下了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了,我以后再也不妒忌别人了。

  妒忌这个东西,害处是非常大的。我们一定要杜绝它,从小做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教案(扩展9)

——关于《草船借箭》教案3篇

关于《草船借箭》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诸葛亮) (周 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1)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2)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

  第二教时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录音 投影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 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这是公事(要挟对方)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 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 朗读欣赏评价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

  第三教时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录音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听写词语:奉命 撤退 崎岖 山涧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反馈: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 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一)巩固字词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板书

  草船借箭邀请鲁肃 同去取箭船近曹营 擂鼓呐喊曹操惊疑 万箭齐发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后小结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当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

  3、联系课文结合查字典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当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板书设计:

  △小黑板板书设计: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板书设计:(略)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 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 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 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 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 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提出研究课题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 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 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研究“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附表一)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 究

  6.组织全班交流。

  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 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 研究

  表演课本剧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附表二) 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 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扩展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附表三) 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 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延伸

  研究 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 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

  附表一:专题研究交流评价表

  评价角度 项 目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内容组织 1.结构严谨;

  2.内容丰富,有独创性;

  3.内容与主题联系紧密;

  4.以课文为基础,有理有据。其 他

  1.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3.仪表大方,有表现力。

  --------------------------------------------------------------------------------

  附表二:课本剧表演评价表

  评价等级 语 言 动作 神态 表演技巧 总体印象 改进意见

  A

  B

  C

  --------------------------------------------------------------------------------

  附表三:小论文评价表

  评价角度 项 目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项目

  1.大小合适;

  2.能反映研究内容。

  论据

  1.原文解释通俗易懂;

  2.与课文联系紧密;

  3.举例充分、确切;

  4.扩展运用合理,有独创性。

  其 他

  1.书面整洁;

  2.内容叙述有条理;

  3.基本符合论文撰写要求。


《草船借箭》教案(扩展10)

——草船借箭缩写小学作文

草船借箭缩写小学作文1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一日,周瑜以公事为由,请诸葛亮到营中议事,并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周瑜本以为他会推辞,没想到诸葛亮一口答应,还说三天时间就够了。周瑜十分高兴,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还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告诉鲁肃,他已经吩咐了军匠们,叫他们拖延时间,造箭的`材料也不给他准备齐全。三天一过,就治他的罪。

  诸葛亮偷偷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把鲁肃秘密请到船上,说,一起去取箭。诸葛亮让士兵们靠近曹营,并擂鼓呐喊。曹操下令,雾大,不知虚实,只管放箭,没有我的命令,不要轻易出动。太阳快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船的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就下令回师。

  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后,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教案(扩展11)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1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一段,是最能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这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可是,真实的草船借箭并不是这样。

  《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说:"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乃还。"

  说的是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带兵南下进攻东吴的濡须(安徽无为东南),孙曹两军隔长江相持了一个多月,也没分出个胜负。这天,孙权亲自坐着条大船来到江面观察曹军的动向,结果挨了一顿猛箭,差点儿把船给弄翻了。曹军集中"火力",没少用"子弹",看来是下了狠劲儿。孙权没有借箭的意思,也没说是草船,只是察看敌情。孙权船的一侧中箭太多,有些倾斜,将要翻船。孙权急中生智将船调个头,让另一面也受箭,两面挨打,求个*衡。结果*安无事回到营寨。

  《魏略》是魏国郎中鱼豢写的,自己人记自己的事,犯不着往孙权小儿脸上搽胭粉。此事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孙权没有想到借箭,但将船换一面受箭,说明孙仲谋脑瓜好使,这事本身也挺有意思。

推荐访问:草船借箭 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1 《草船借箭》教案教学方法 《草船借箭》教案幼儿园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