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泄浊汤治疗慢性肾衰36例临床体会 益肾化浊

  【关键词】益肾泄浊;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主要是由于各种肾脏疾病迁延日久,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而发诸证。临床上见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呆,呕恶不欲食,夜尿清长等征候。近年来,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的发展普及为慢性肾衰终末肾的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但不能解决该病的早中期防治问题,研究探索如何延缓或阻止慢性肾衰病情进展,改善症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普遍意义,笔者从2002年开始共收治慢性肾衰早中期病人36例,依据中医理论,遵循益肾泄浊路征,自拟益肾泄浊汤进行辩证加减治疗,使患者病情得到较长期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病例中门诊18例,住院18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慢性肾衰一二期,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病程最长9年,最短2年,年龄最大67岁,最小3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15例,肾病综合征8例,肾结石6例,高血压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2例,肾萎缩2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年6月第二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均符合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1.2.1严格低磷优质蛋白饮食控制,同时根据基础病情给予控制血压,血糖,排石等治疗。
  1.2.2自拟益肾泄浊汤组方:黄芪30g,白术10g,茯苓15g,山萸芋12g,枸杞12g,杜仲12g,大黄10g,泽泻12g,丹参15 g,甘草3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二次温服,一个月为一疗程,坚持连续服用。
  1.2.3组方加减运用:气虚甚者加人参;脾虚兼气滞者,加山楂、砂仁;腰膝酸痛明显者,加仙灵脾;浮肿者,加益母草、猪苓;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竹茹;尿蛋白++―+++者,加金樱子、芡实、覆盆子;高血压者,加桑寄生,葛根。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检测BuN,Scr、CCr,同时观察体倦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浮肿,夜尿次数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
  1.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Scr降低>30%,CCr增加≥3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Scr降低>20%, CCr增加≥20%,无效: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
  
  2治疗结果
  
  显效16例(44.6%),有效:15例(41.6%),无效5例(13.8%),总有效率86.1%。
  
  3体会
  
  慢性肾衰是多种肾脏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脾肾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础,湿浊瘀滞是其病理产物也是本病发展的必然结果,治当通补兼施,正邪兼顾,故立益肾健脾,泄浊通便之法,补与泄溶于一炉,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使脾肾得健,运化开阖功能正常,排泄湿浊之功加强,达到祛邪之目的。方中佐以丹参活血化瘀,使气血调畅,既有助于湿浊瘀血的祛除,又有利于脾肾功能的恢复,故可收到理想的疗效。
  大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肠道毒素产生和吸收,降低血清尿素氮及肌酐,改善患者氮质代谢作用,是为降肌酐,尿素氮之要药。但在临床使用时切忌用量过大致苦寒泻下伤脾,促使病情恶化,正确掌握大黄的剂量和用药方法,合理的配伍才有良效。我认为大黄的使用剂量为每剂8-12克为宜,以保持每日大便1-2次为度。
  通过36例慢性肾衰一二期患者临床随访观察表明:本方具有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是治疗慢性肾衰早中期的有效方剂,对患者病情的长期稳定,延缓慢性肾衰进展具有较好的疗效。
  慢性肾衰一二期患者临床上一般无明显湿浊毒邪留滞症状,尚能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不为患者重视。近几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多数患者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早中期的防治愈来愈重视,使用中医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易于患者接受的优势,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骏、林差琰: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作用机理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9),570-571
  [2]王港、陆晓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3),299-300

推荐访问:临床 体会 治疗慢性 肾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