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无止境的意思是什么 [永无止境:糖尿病防治任重道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经典医书――《黄帝内经》就已经对糖尿病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糖尿病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在我国的流行已经到了迅猛阶段。如何应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就此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我国内分泌领域的知名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菊明教授。
  
  
  重在预防,唤醒公众认知
  
  作为学科带头人,陆主任指出:糖尿病发病率高,病人总数在不断增加,且终身患病,不能治愈,并发症危害大,是内科领域最活跃、发展最快,也是医生面临很大挑战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地区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已在10% 以上,糖尿病前期的人更多,超过糖尿病患者人数,北京地区成人中有20%~25%都是血糖不正常的,数字巨大,高血压人群也就是20%左右。面对糖尿病发病率如此迅速增长的势头,我国卫生部门已将糖尿病列为对人民健康有重大危害的疾病之一,并不断增加对其基础、药物、治疗、预防等方面研究的投入。但目前公众的关注度还不够。糖尿病是一个慢性发展的疾病,不痛不痒,因此要唤醒公众意识,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防患于未然,在糖尿病前期就要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等到疾病明朗化了再去处理就滞后了。可以借助我国卫生部门、社区的支持,充分利用高血压防治网络进行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宣传、强调高危筛查,这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目前美国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势头已开始减缓,就是得益于早期干预的效果。
  
  合理用药迫在眉睫
  
  采访中,陆主任特别强调要合理用药。他告诉记者,每种口服降糖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要针对每个人的病情去选用相对适应的药物。二甲双胍经过50多年的应用证明其安全有效。磺脲类也有50多年的应用历史,疗效良好,但明确的副作用有低血糖、体重增加。正因为没有哪一种药物对病人来说是完全合适的,故口服药物的选择一定要根据适应证、禁忌证等情况充分考虑,一定要因人制宜,做到个体化用药。
  关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问题,陆主任解释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降压与降糖同步治疗,互相没有影响。ACEI或者ARB作为首选,必要时联合其他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对血糖有一些影响,但不必过多忧虑,因为降糖药的效果要远远高于降压药物轻度升高血糖的作用。
  针对当前各地胰岛素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的情况,陆主任认为还是要掌握适应证: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一般在口服药物不能充分控制血糖,以及有并发症、口服药物不能用的时候选用。1型糖尿病人必须使用。初诊2型糖尿病在血糖较高、有并发症、口服药物不能用的时候选择。我们应该按照指南实施。进行一些研究可以,去探索新的方法,寻找规律,但未取得经验前,不作为主流应用。用药要讲究规则,游戏规则不能乱,不能根据宣传来用。有些地方使用胰岛素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是宣传过度,宣传“使用胰岛素副作用最小”,早用能预防并发症等,有一定的误区。部分病情比较轻的病人,用口服药物及生活干预是能控制住的。陆主任说,现在胰岛素的应用有点儿过,一些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也用了,应该纠正。
  有关对新药和新治疗方法的评价问题,陆主任认为,对新药应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比如GLP-1、DPP-Ⅳ抑制剂等。新药刚上市时因使用时间短,用药的病人数量少,有些潜在的不良反应还没有反映出来。随着应用的增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逐渐显露。新的治疗方法一定要成熟了再推广,如胰岛干细胞移植,有一点希望,但现在还不能用到临床上,不能过早、过度地宣传。
  
  科学实践是检验医学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记者提到最近有关低蛋白饮食是否合理以及如何看待强化降糖的问题时,陆主任举例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近国内有荟萃分析发现低蛋白饮食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无益。我们认为低蛋白饮食至少是不会加重肾脏负荷,高蛋白饮食是肯定加重肾脏病变的,动物实验证实低蛋白饮食有保护作用。荟萃分析存在一定缺陷,受人群、资料影响较大,相对说服力不强。目前国内多家大型医院正在联合进行低蛋白饮食加开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解放军301医院承担的病例已经完成。相信结果出来后对我国糖尿病人的治疗会有一定意义。
  国外方面,美国有研究认为低蛋白饮食以食用少量优质蛋白为好。而最近报道(Diabetes Care)的一项动物蛋白与大豆蛋白的对照研究发现,用一半的大豆蛋白代替动物蛋白有益于肾病的减缓。因此现在也不能说强调一定用什么样的蛋白,而主要应该强调摄入蛋白的总量。
  强化降糖研究方面,陆主任介绍了今年初美国国立卫生院组织的一个大型临床研究:针对高龄、病程长、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者进行强化降血糖的分组对照试验,结果短期内强化降糖导致死亡率升高,降糖试验终止。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血糖处理不能机械化,要个体化达标。新发年轻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达标控制血糖,可以延缓并发症发生。但年龄大、有心血管病变的患者不要强化降糖。这二组人群病情不一致,强化降糖治疗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年轻患者受益更多。
  在糖尿病发病前期干预研究方面,陆菊明主任透露:解放军301医院内分泌科是最早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研究的,一系列的研究观察证明二甲双胍用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能够减少糖尿病的患病率。最近该科又完成对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的一项研究,共观察了200余例,综合干预的有100余例,无新发糖尿病,未综合干预组,约8例出现新发糖尿病。因此综合性干预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切为了患者
  
  采访中,陆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随着科技发展,医学也迅速发展,理论不断更新,今天认为是对的,明天可能就会被推翻。很多医生存在知识更新不足的问题。比如,针对糖尿病的降压治疗中,过去认为ACEI与ARB类联用有益,但近来Ontarget研究(雷米普利与替米沙坦联合使用)结果报告:没有发现两者合用是有益的,单用即可,联合使用反而副作用增多。这与过去理论中或想象中的不符合。目前还有许多医生不知道这个结果。新的研究、发现,决定了医生这个专业一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这是医生最起码要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让病人真正受益。”
  
  解放军301医院由于其特殊性,面对的患者有高级干部,也有来自基层农村的普通群众,但陆主任始终坚持一视同仁。在他眼里,当医生首先是看病,责任都一样,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最好的医疗服务。对于医患之间交流沟通的问题,陆主任总结了他的经验:正确诊断,治疗到位,这是最基本的。还要从人性化的角度,为病人考虑,充分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情况、背景等,有利于掌握病情,增加互相之间的信任感,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疗效。讲话时不能模棱两可,要让病人信任你,告诉他们就是这个病,一定要这样治疗,我们给他的这些治疗方法都是没问题的。良好的沟通后让病人有信心也是一种暗示治疗。做医生一定要给病人暗示,但暗示不是没有根据的暗示。总之,医生一定要站在病人的角度上,要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办法,让病人切实感受到你是为他着想,为他解决问题。医疗是全方位的。
  
  医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永无止境
  
  注重临床并潜心科研的陆主任洞悉糖尿病研究进展的方方面面。他说:“基础研究中遇到诸多困难,如胰岛功能减退的原因、基础是什么,胰岛素抵抗原因是什么,胰岛细胞数量怎么减少,减少了多少,等等,这些是热点、难点,属于影像功能学方面的工作。目前关心的是发现糖尿病时,病人50%胰岛细胞功能已经丧失。糖尿病前期进展到糖尿病,有胰岛素抵抗的持续存在和胰岛素功能的不断减退,这个现象非常明确。至于如何发展到糖尿病,应该说遗传因素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也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过去认为白人是高危的,这个观点需要纠正。从当前研究形势看,从遗传中找到致病的证据的人数非常少,只有一些苗头,即使欧美发达国家,花了很多时间和费用,也很难找到遗传学的证据。故现在还是要注重临床上的预防与治疗。基础研究的结果给我们提供了防治方面的启示,就是重视发病前阶段,并能够用生活干预方法、药物等及时处理,可以逆转胰岛细胞功能的减退。
  糖尿病的防治任重道远,相信在陆菊明主任的大力推广、精心指导下,我国数以万计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潜在患者将终生受益。
  
  陆菊明简介:
  陆菊明,男,1950年出生于上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多家有影响杂志编委。研究方向: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前期干预,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诊治。主要成就:1986年以来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1项,获医疗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200多篇,1998年获得吴阶平一杨森医学研究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推荐访问:糖尿 任重道远 永无止境 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