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电影观后感15篇

名著电影观后感15篇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

  “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这是电影《上甘岭》里七连通讯员杨德才参加爆破是喊出的豪言壮语。故事的结尾,杨德才牺牲了,然而他给祖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甘岭》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拍摄的。影片取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由一本战斗日志说开去……记得当年上小学,学习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宁可被烧死也不暴露目标的事迹,感动的不得了,觉得如果自己身在那个时代,一定要向他们那样,为祖国人民的独立与解放事业贡献一生。今天看来,尽管随着年龄日渐增长,已经不再迷信于这样的故事,但是心里却依旧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敬佩。

  凭心而论,《上甘岭》这部电影从拍摄的技巧上,赶不上现在电影院上上映的任何一部电影,从反映战争题材的角度,它赶不上像《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等现在很多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作为党员,在学习发扬战斗堡垒作用的时候,却对我们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八连长张忠发的战前动员的战前动员对我的起发很大。影片中的张连长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调动和稳定战士的情绪,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张连长的战前动员和及时的掌握好战士的情绪,对我的教育很大。在大是大非眼前,我们___党人要能守得住、站的稳,不慌稳定,既要能够很好分析形势,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学生干部,要深进了解同学们所想所需,也要“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需要一个学生干部很好的把三个代表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而要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掌握同学们的情况,听取大家的反映,不断的调整每一个人的心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我想,每一个党员,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总脱离不了为了生活而努力地活下去。便是要求我们该创造生命的永恒-其实,若创造了永恒,生命的长短,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我们该为别人想得更多一点,为别人做得更多一点。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2

  《我们是第一书记》通过大银幕真实再现了这群“为你而来””为时代而来”的共产党员的伟大和不凡。影片中一位位朴实的书记,一项项扎实的脱贫举措,一句句触动心灵的金句语录,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动人的瞬间。什么样的青春才算无悔?什么样的诺言可以生命赴约?什么样的奋斗值得一生奉献?便是如此。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3

  看完国庆档《长津湖》电影后,心里有许多的感想。

  长津湖战役发生在1951年11月27日,当时,陆战一师前进到长津湖西侧,这里连绵的山地。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十万大军的包围中。影片中一张战场形势图,显示了双方战场态势。蓝色为陆战一师的位置和突围路线。湖东侧是陆战一师的1团和5团共8000人,湖的南头是陆战一师师部和部分工兵,有3000人。湖东侧是陆军第7师31团在担任右翼掩护,有4000人。合计总兵力有18000人左右。另外,在战斗中陆战一师还得到第一航空联队的空中支援。红色为另一方部队,形成一个包围圏,为9兵团的20J,27J和26J共三个军,最终投入兵力计15万人。中间浅蓝色是长津湖,它是截流长津江的水库,长津江流入鸭绿江。

  《长津湖》这部影片,以老兵的视角回顾那场惨烈的战斗,无涉胜败。零下40度的严寒,使战斗变得更加悲壮。健在的老兵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充满感情。离开战场就不再敌对,他们对敌方军人流露同情和敬意。六,七十年过去了,当年爱吃冰激凌的年轻人,都垂垂老矣,但他们依然可爱。

  《长津湖》里的战争场景格外真实,但我知道,创作者们其实还是弱化了战场的残酷,他们隐去了血腥场面,只以讲述的方式呈现,也正是这场讲述,我发现女儿哭了。

  我想大约她是害怕的,我也问了她,她是害怕的。我想这害怕也算是一场教育,因为,战争就是如此的可怕,甚至于比这个还可怕。

  《长津湖》里,我们最可爱的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全凭的是保家卫国的决心,以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毅力,不但已经全然不顾自我的饥寒,竟然还付出了巨大的战斗力,对敌人发起了反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坚韧!正如火车上那场路过长城的场景。

  陆战一师师长,作为主角,在影片中一带面过。史密斯将军是个富有经验而且非常谨慎的指挥员。陆战一师深陷重围未被歼灭,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指挥。

  陆战一师最终突出重围,一路撤到兴南港,乘船离开了。同时带走了9万多北朝难民。此役美军伤亡5000人,其中第7师31团占到3000多人。战役双方共伤亡数万人。

  陆战一师1941年2月1日成立,在太平洋战争中,参加了瓜达尔纳尔岛战役、格洛斯特岬战役、贝里琉岛战役‘冲绳岛战役,对日作战屡建奇功。二战后,参加了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和在索马里进行的“重建希望”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这部影片中除了几个历史学家外,其他的解说都是老兵们的语言,即使他们不出现于画面。他们心里没有仇恨,会拥抱昔日的对手。老兵们有自己对胜败的诠释他们觉得,虽然没有胜利,但是南韩还在,值得去战斗。此生无悔,一点也不!

  绵延的万里长城,宏伟壮丽且庄严,而我们的战士过了长城过了国界,他们便要化身血肉长城,阻击敌人于国境外。以生命为我们后辈筑起长久的和平!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4

  静溢的魔法森林,阳光透过高大的乔木照射下来,光怪陆离,森林中的一个切,似乎都闪着光,间或一群飞鸟划过天空,迷途的野鹿却不紧不慢的徜徉。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成对的树精灵站在枝头上迎风歌唱。突然,一切安静了,麒麟从远处踱来,不时低下头舔掉地衣上的露珠,再抬头眺望一下这安宁美丽的世界,他是这片富庶森林的掌管者与守护者:山兽神。

  然而有一天,一种贪婪的生物来到了这里,他们用斧头肆意砍伐树木,用火枪射杀动物,然后再生产更多的斧子与火枪,以满足需求。他们的部族逐渐兴盛并越来越壮大,她是一个厉害的女人,即使拥有无上权利,也依然向外不断的征服,并不断向魔法森林开拓。于是魔法森林积聚了太多的哀怨与仇恨,这一切变为对人类恶毒诅咒,使森林中的神兽变为邪魔,丧心病狂地对人类展开报复。

  然后,就有了《幽灵公主》开篇的一幕。《幽灵公主》看似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却处处折射出现代社会的影子,它描写了一场虚幻的古代的战争,而讽刺的是这样的战争如今却世世代代都在上演。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不断提醒人们,这一切并不是杞人忧天。《幽灵公主》便是这样一部带有警世钟意味的影片。片中的达达拉城影射了无孔不入的工业文明,而魔法森林无疑就是生态环境的象征了,森林的掌管者山兽神代表万能的“造物主”,也就是自然的法则。当然,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面,则被设定成各种兽对人类的仇恨和对人类对神兽的无情猎杀。

  一部很“环保”的片子,塔达拉铁铸的城堡与山兽神的对峙,无不暗示着人类先进的工业技术与大自然的对抗。黑帽大人最后一次出现在影片里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要重建家园。很深的含义:是继续铸铁,重新对抗山兽神;还是像阿西达卡说的那样,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共处呢?留给大家一个思考。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5

  星期六,我和妈妈一起到凯乐大剧院去看了一部电影---《我的少女时代》

  这部电影主要讲一个叫方丹的女孩,她五岁的时候摔了一跤,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自已在家里看书学习,还自学医术。她帮助了很多生病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小金来的男孩,小金来是一个聋哑人,方丹每天给他扎针治疗。最后方丹要回城里去的时候,小金来张大嘴结结巴巴断断续续不流利慢慢地喊道:“姐---姐。”看到这里的时候有的人鼓起掌来,有的人泪流满面。真是太感人呢!

  我要向方丹学习,勇敢克服困难。坚强不屈的面对挫折。做到逆境中不消极沉沦,顺境中更清醒顽强。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6

  6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八佰》的一场内部交流观影。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7

  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患病的五年级小男孩的上学经历。

  在去学校之前,都是由他的母亲给他上课,为了照顾他,母亲放弃了自己做老师的梦想。男孩看透了妈妈的心思,决定到学校去学习。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家人惊讶极了。母亲尊重他的决定,送他去一所学习读书。他在同学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喜欢上了学校。

  可他的校园生活一开始并不怎么样,因为有的小朋友说他手物,都像看动物一样看他,小男孩感到很伤心,好几日都垂头丧气地回家。爸爸问他的校园生活如何,小男孩勉强的说:“还行!”可是他心里并不这样认为。

  他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跟同学们友好相处,获得了学校里的第一个“朋友”,可那个孩子并不是看着起来的那样友好。后来,他用的他的实力收获了许多真诚的朋友。他由一个自卑、自闭的孩子变成开朗自信的少年!他通过努力获得了学校颁发的荣誉勋章,开始了新的生活。

  通过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我拥有健康的身体,必须要学会爱护自己,珍惜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8

  一个锤子,一把镰刀交织一起,看上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图案,可它贴到鲜红的旗帜上,它就是代表我们国家的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

  1921年,一个伟大的领袖诞生了中国共产党。2021年,是党的100岁生日。100年来,党用可以积成河的鲜血,让我们迎来了和平的社会,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尊敬的各位领导: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沐浴着晨曦的阳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心情是那样激荡。然而,回首眺望走过去的历程,却是那样的曲折不平坦。你看那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多少风雨与沧桑。

  七月的天空流光溢彩,七月的大地笑语欢歌,七月的星光照亮长夜的路,七月的彩霞点燃心中的火。七月的脸庞漾起笑的漩涡,七月的中国飞出祝福的欢歌:中国共产党我们挚爱的母亲啊,祝您生日快乐!中国我们永远的家园啊,愿您谱写新歌!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她美丽而宽广;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勤劳而坚强;在世界的东方,有一片广阔的沃土,她神奇而辽阔。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她就是我的"祖国—中国。

  依稀记得,在浙江嘉兴南湖泛舟的那几个身影,没想到几十载的光阴里,一叶孤舟就红遍了大江南北;依稀记得,在上海望志路那响彻天宇的一声惊雷,没想到挥挥手远航,就铸成了历史不忍翻阅的鸿篇巨制;依……

  时间如流水般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流逝回想起以前,我们的党走过了10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党感到骄傲和自满,一百年,就像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但是改革的开放汇集了每个国人的生活,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9

  拉齐尼·巴依卡12岁开始跟随父亲巡逻,在爷爷巡边故事的熏陶、父亲戍边生活的感染和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的注视中长 大。他总觉得自己身上流淌着卫国戍边的血液,也萌生了参军入 伍的想法。2001年底,拉齐尼·巴依卡被父亲送到部队,成为 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在部队,他爱军精武、恪尽职守,不怕吃苦、勇于争先,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读书学习、加班训练,五公里武装拉练打破所在武警支队纪录,参加全疆武警边防系统大比武成绩名列前茅。两年的军旅生活升华了他对部队的深厚感情,更加坚定了他巡边戍边的信念。

  退役后,拉齐尼·巴依卡立即加入护边员队伍,成为一名不 穿军装的“边防战士”,给边防官兵做起了巡逻向导。巡边路上, 他每次都走在最前面探路,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帮助边防官兵指 引方向、化险为夷。2004年9月,拉齐尼·巴依卡第一次单独带着巡逻分队参加吾甫浪沟巡逻,队伍遭到暴风雪袭击,官兵冷 得直打哆嗦。他想起父亲教过的方法,把15头牦牛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挡风墙”,官兵们紧紧靠着牦牛身子度过了一夜。第 二天,队伍到达铁干里克又遇见山体滑坡,七八十度的陡坡,异 常艰险。在不停地有碎石块滑落的情况下,拉齐尼·巴依卡不顾 个人安危,只身前往悬崖峭壁上探路。突然,一块碎石片砸在了 他的额头,鲜血直流,拉齐尼·巴依卡强忍剧痛,历经2个小时,终于探出一条比较安全的道路,带领官兵们顺利通过。2011 年11月,拉齐尼·巴依卡和官兵们在巡逻途中突遇暴雪,战士裴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掉进了一个雪洞里,周围的冰雪还在垮 塌。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立即示意大家保持镇静不要 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不顾寒风刺骨,脱下衣服,打结做成绳 子,花了两个小时将战士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因为长时间在雪 中,拉齐尼·巴依卡被冻得不省人事,经过县医院三个小时的抢 救才挽回性命。伤势刚愈,他又带着牦牛踏上巡边路。2013年9 月,巡逻小队经过乱石滩断崖时发生山体滑坡,曾经的标记和路 都消失了。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拉齐尼·巴依卡主动请缨, 只身前往峭壁探路,不料山上落石将他砸晕,鲜血直流。官兵们 赶紧抢救、包扎伤口。拉齐尼·巴依卡清醒过来后,官兵们劝他 回去,他却坚决拒绝:“这是任务,绝不能因为我的一点小伤耽误了巡逻。”

  拉齐尼·巴依卡把卫国护边当作崇高事业和毕生追求,16 年如一日守卫在我国海拔最高的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每年巡边10多次、行程1500多公里,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翻越雪山达坂、蹚过冰河,穿越经常雪崩的“死亡之谷”,家里随他巡边的牦牛累死了 7头,自己身上大大小小负伤多处。“只要大叔在,心里就踏实。”这是边防官兵们眼中的拉齐尼·巴依卡,他属于帕米尔高原,他熟悉喀喇昆仑,是真正的“帕米尔雄鹰”。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0

  在寒假里,我和妈妈一起看了部电影,名叫《奇迹男孩》。这部电影不需要用特效,也不需要用3D,却依然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

  在电影里的主角小男孩奥吉,是个一出生就有严重缺陷的人,他怕别人害怕并嘲笑自己的长相,于是每次外出时他都戴着头盔。奥吉的母亲在小奥吉上五年级前作为他的家庭教师来教他学习。在学习中,她发现奥吉对科学非常热爱,并且聪明伶俐,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终究他是要上学的,很期待上学的奥吉也使母亲非常欣慰。

  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核心体现在奇迹两个字上,奥吉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面对学校里同学们的欺凌嘲讽,却与他们坦诚宽容相待,最终收获了真正的友谊。他面对人们的另眼相看,面对大家的冷嘲热讽,经历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却以坚强保护脆弱的心灵,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部电影非常温暖治愈,同时也非常励志。当看到奥吉哭着对妈妈说:“我丑,因为你是我的妈妈,所以才说我不丑。”时,我泪如雨下。当看到奥吉因为品学兼优,而在全校同学面前受到校长嘉奖,并自信的走上台时,我又哭了。

  其实悲伤,痛苦,委屈,都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跨越它们,就会出现一片长满繁花的坦途。

  在剧中,奥吉的姐姐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会无条件的包容弟弟,听话懂事,帮父母干家务。她不嫉妒父母对弟弟的关怀与爱,所以这也是哥哥家庭中姐姐的完美形象。奥吉的母亲非常疼爱儿子,并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奥吉的父亲非常幽默,虽然在工作上有些不顺利的时候,那他总是在家人面前表现的很开心。真羡慕奥吉有一个这么好的家庭,这可真应了那句“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每个人都不会十全十美,每个人都会有缺陷,但是当你努力去改变自己,并自信的面对别人时,你的缺陷也不足以使人在意,并对你品头论足。

  没有过不去的坎,善良让我们无所畏惧;没有翻不过的山,自信使我们更加强大。

  这部电影非常适合有孩子的父母去看一看,它能教给人们许多道理,尤其是怎样教育孩子。

  给予孩子完整、无条件的爱,看似简单,其实最难。只有充满爱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个道理送给天下所有的父母。同时也有一个道理送给我们自己:敞开内心的大门,真诚待人,自信勇敢,我们都会成为创造奇迹的人。共勉。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1

  今天看了电影《海蒂和爷爷》,感受良多。电影讲的是一位从小失去父母的"小女孩海蒂,跟着姨妈生活,后来,因为姨妈要到外地工作,所以把海蒂带到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爷爷照顾。爷爷是一个性格古怪的人,说什么也不愿意收留海蒂。海蒂的姨妈没办法,扔下海蒂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刚开始爷爷很不喜欢海蒂,后来,海蒂用她的纯真、善良、诚实感化了爷爷。当她和爷爷正过上快快乐乐的生活时,又被狠心的姨妈卖到一位大富豪家,当一位不能走路的富家小姐克拉拉的玩伴。在这个家里海蒂受到了大富豪家人的冷眼、鄙视,但她并没有埋怨别人,也同样是用她的纯真、善良感化了富豪家人。最后,又如愿以偿地回到了爷爷身边。

  回顾整篇电影,在这里面发生许许多多的奇迹——海蒂从原本的不识字最后转变到了酷爱学习;克拉拉从原先的下肢瘫痪变成了活泼好动;爷爷从生性孤僻冷淡变成了海蒂真正的家人。

  这既是奇迹又不是奇迹。海地虽然年幼,但她坚强,善良。他对睡羊圈没有任何意义,他喜欢阿尔卑斯山,喜欢与自己的好朋友皮特一起在阿尔卑斯山放羊。也喜欢和克拉拉一起玩耍。但她的心中始终只有阿尔卑斯山。她喜爱那里,她甚至可以住在羊圈上而不抱怨一个字。她坚持自己的所爱,也帮助别人打开心扉——当克拉拉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时,海蒂就推着轮椅让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与克拉拉分别后,她仍然坚持写信。她让克拉拉来到阿尔卑斯山领略美景,克拉拉惊叹于这美丽的世界,她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来观赏。于是她的双腿终于能活动了。

  细数这些奇迹,都是由一个善良的人所引发的。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吗?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2

  对大鱼海棠期待了很久,如这片的宣传语:赴你十二年之约。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如果湫最后没有活过来,那么椿和鲲就是一对狗男女。”

  看过很多对大鱼的评论,对女主的差评很多,很遗憾上映那天我和同伴在影院哭得一塌糊涂,大部分人难过是因为湫的勇敢付出和对椿的守护,然而对于只有16岁的椿来说,她对鲲的付出也是很让人感动的,也是一尘不染的真心。

  湫背叛所有神灵去爱椿,椿背叛所有去养鲲,誓言要送他回到他的世界,送他回到他妹妹身边。只是最后椿的结局比湫好,她如愿和鲲永远在一起,和鲲一起到了人间,而湫化为树叶前流着眼泪的那句:我会化作人间的风雨陪在你身边。更是戳中泪点,吸粉无数。

  就想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貌似默默付出的人总有人同情,而被付出的人可能会被大家说心狠无情等等之类的,但是其实这又有什么必要呢,谁都有自己的选择,如果因为没有被选择就心生怨恨,那这世间岂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谅之处。

  一颗爱动漫、爱童话的心就像纯真善良的心从来没变过,动漫里的人物性格也会对我有很大影响,尽管他们都是VR出来的,但是或许是因为取材于生活吧,也是让人很是有感触,这部动漫也有触动到我的地方,eg椿的爷爷对椿说,只要你觉得这样做是正确的那就尽管去做吧,不要管别人去说什么。老者总是比年轻者更加从容与睿智,生活的经验真的可以打败一个人的智商,古人也验证过这句话。

  善良的本性与生俱来,或许有时候这种善良过于柔弱,但是不管怎样在老去的路上,绝对绝对不要变坏,绝不失望于人性!心里面永远住着一颗太阳,慢慢微笑着按时长大吧。

  好吧,中间有点跑题,现在言归正传,湫最后牺牲自己换来了椿的如愿以偿,这点让无数少女泪满面,可是故事的整体结局不是也很好嘛,湫还是活过来了,最后成了灵婆的接班人,他和椿还是会见面的啊,虽然要很久以后了吧,可是也是很值得人开心啊,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这观后感写得很不到位。

  好吧,接下来省略一千零一个字,我要去看书了。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3

  有人说Nina最后死了,有人说她已经重度精神分裂,也有人说,她从白天鹅变成了一只黑天鹅…

  或许每个人对电影的观感不同,看到的结局也会不一样吧。从高台上飘然坠落,一众姐妹天使般的笑脸在雷动的掌声中簇拥而上,电影在最后一幕借助舞台的灯光将一切照亮得洁白、神圣恍若天堂。我想这一刻在Nina心中,定是一种巨大的fulfilling。她不是白天鹅,也不是黑天鹅,虽然在这之前,她的确刚刚产生了最严重的幻象,但它们都将不再伴随她了。“The only person standing in your way is you.”从最初接角色时体内黑天鹅的觉醒,到最终落幕后自我的完全觉醒,Nina终于找到了自己。

  “I felt it.

  I felt perfect.

  I was perfect.”

  影片里超现实手法的大量运用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刻意营造出来的惊悚诡魅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对比和观感刺激,一连几天都出不了戏真是…然而女主是否人格分裂从来不是重点,导演只不过是透过一个精神分裂舞者的眼将两种力量的博弈具象化,让观众能更加直观地去感受主角内心的觉醒、挣扎和矛盾。影片里很多处情节人物的设置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白天鹅的形象是纯洁的、敏感的、易碎的,明媚而忧伤,就如同象牙塔里的公主,也就是一开始的Nina;黑天鹅是野性的、狂暴的、性感的,充斥着野心和暴力的另一面人性,正如Lily&Beth。

  伴随着体内黑天鹅的觉醒,Nina的一幕幕幻象开始出现。先是跳完Black Swan时,回家那条小巷里迎面走来的另一个黑色的自己。尔后各种愈发离奇惊悚的幻象接连出现,其实都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这里分类列举一些——

  血与羽毛:意味着脱胎换骨,毁灭与重生。传说山鹰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需要以喙击石,凤凰亦在火中涅槃重生,那是一种血淋淋的生命力。不知有没有人留意到Nina正式登台前一晚,她在房间里的幻象,特别像一只在空中折翼坠落的天鹅。

  镜子:映出了两个自己。暗示着Nina内心还有平常未发觉的另外一面,存在着两种人格。

  Beth:她常常出现在Nina的幻象中,且一般都特别恐怖:浴缸的上空、刀插进脸庞、满面血污站在厨房的另一端…一些女生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身边另一个女生,美丽、厉害、高高在上,有着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是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于是默默地、小心翼翼地在心里仰视、钦慕着。然而这样一个对象有时能给予人很强的动力,有时也能成为笼罩的阴影挥之不去。Beth之于Nina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作为从前的Swan Queen,Nina渴望成为Beth,溜进了她的房间,坐在她的位置上,偷走了她的小刀和口红,潜意识里却一直为此不安。“I just want to be perfect like you…”充分显示了Nina还活在Beth的阴影之下,而没有找到自己。

  性:唤醒Nina体内黑天鹅的突破口,留在人性里最原始的野性。

  若是从人物上观察这部电影,就发现它的角色设置也是非常有指向的。影片里的角色不多,也就只有Nina一个主角,妈妈、Lily、Thomas三个配角,其他都在跑龙套。

  Nina:着装一丝不苟保守,颜色上从开始的粉和白到后来的灰黑色,没有耳洞,带了一幅假的圆耳钉,妆容上楚楚可怜,柔弱的平眉。

  妈妈:总是一丝不苟的,高雅的上束的发型,深色衣服,高大而端庄。通过影片我们知道妈妈以前也是一个芭蕾舞者,为了Nina放弃事业,把所有都倾注在她身上,控制在自己手里。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并不陌生,所以也就很容易解释她逼女儿吃蛋糕、不希望她与其他人接触,Lily来时多番阻挠、随意出入女儿房间、不允许其违抗她的指令,也就能理解最初Nina那种性格的形成。妈妈总是电话不断,即使在下班回家的路上,MOM是个标志,代表着控制和束缚,压抑的象征,也是Nina成为黑天鹅的最大障碍。

  Lily:总是黑灰色的衣服,会带尖刀或者辣椒形状的耳坠,头发呈散开状,经典的烟熏妆,上挑的眉形,手上戴各种叮叮当当的金属手链。经典的黑天鹅形象。是Nina成为黑天鹅的直接推动者,也是她的假想敌。

  Thomas:笔挺的身材,穿紧身的露出健硕的肌肉的灰黑色衣服,高雅的发型。启蒙式人物,一直在引导她发掘和释放自我。

  终究,这不是一个讲述精神病的影片,也不是恐怖故事。“Authoring your own experience is very much what Black Swan itself was about.”在我看来,电影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被压抑的自我的释放,像Thomas一直说的那一句“It"s time to let it go. Lose yourself.”电影里的Nina是一个芭蕾舞者,然而在生活中,她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电影永远是象征,是面向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镜子的映像或许不真实,却是导演想要通过此表达永恒主题,传递一种价值的介质。有位哲人说:“看一本小说,不要看它写了什么,要看它没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讲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讲什么。”我想,电影大抵也是如此罢。

  这里还小小地牵涉到另一个话题:究竟什么是perfect?对于一开始的Nina来说,perfect是一丝不乱的芭蕾发髻,是每一个动作的标准、细节的到位,却被Thomas要求“Lose yourself!”

  “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完美最大的缺陷也许是无趣。想来即便是宇宙也不总是井然有序的,偶尔一颗不安分的流星划破长空反而更能带来一种平凡中的惊异。真正的完美应像梦露嘴边的那颗痣,看似破坏平衡的一笔,却让整张脸霎时都生动了起来。

  “Once your technique gets to a certain level,the only thing that separates you from others is your quirks or even flaws. Some will always have a higher jump,the only thing you can be the best at is developing your own self.”

  娜塔丽在哈佛演讲时如是说。

  在一昧追求高度和追寻自我之间,我常觉得后者更具挑战性。因为这个追寻的过程里,定然包含着心灵内部的诡幻与矛盾。邪恶与纯真互换,幻象与现实共通。痛感与喜悦也密不可分,困顿与希望也相生相成。

  “I felt it.

  I felt perfect.

  I was perfect.”

  影片的最后,黑天鹅与白天鹅最终不再搏斗。

  她终于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4

  我不曾看过《转山》这本书,但看了同名改编电影。

  一小时二十九分,干净的画面,简单的情节,没有过多的修饰。

  这是一个关于梦及继承梦之后勇敢把梦化作现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台湾年轻人在青春岁月里所经历的最悲壮、最华丽的人生篇章之一。

  故事的开头场景在彼岸的台湾,城市的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而在台北的某个角落里,一个亡者告别仪式正在悄悄举行。张书豪,一个大四学生他的哥哥因病去世,其内心对此始终无法释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困惑。“大四结束那年,我哥去世了,一切来得很突然,对死亡,对失去亲人,我从来没有概念,那之后的日子很难受,很难受。我想逃离,但又不不知道该去哪。”直到在告别仪式上,“我”发现了哥哥的骑行日志。

  那是他计划了很久却因死亡而最终没有实现的梦想,此时,“我”也明白该往何处逃离。“我”独自一人坐上了飞往大陆的飞机,决心替哥哥完成他违禁的心愿:骑着单车从云南丽江出发,沿滇藏线骑行至拉萨。这是一段艰险的路程,成功从此路线骑行至拉萨仅仅只有个位数。

  对大陆人生地不熟的“我”,只能借着地图,独自一人摸索着走下去,四周是一片未知的黑暗。在丽江,被人轻易地骗去了三千五百元。在海拔2300米的曲孜卡,十月的黑夜里“我”险些坠入悬崖,好不容易遇到的骑友云南人李晓川也因此重伤,中途退出了骑行之旅。在孤单的骑行路上,“我”遭遇了藏獒的围攻险些丧命,在海拔5000多米的乌然,因为食物中毒而昏迷了两天两夜。一路走下去,疲倦不堪,九死一生。最后,“我”成功地骑到了终点。

  从一座低海拔的山骑行至高海拔的山,然后,一瞬之间又要从高海拔的山骑往低海拔的山,直上直下,“我”经历了常人无法体验到的痛苦,接受了山川最残酷的考验。“我”也曾沮丧地把单车摔在地上,在路旁大发脾气,可是“我”还是上路了。一路的风景,使人觉得仿佛步入了神灵的世界,巍峨的雪山,无比湛蓝的天空,路上白色鹅毛似的积雪,拉萨庄严而又神圣的布达拉宫,还有佛光普照下的山间小镇,都给画面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在电影的末尾,已经返回台湾的“我”收到了李晓川的来信。他写道:“我又活过来啦,身上还留着七个钢钉,走路一拐一拐的,但我还是上路了。大夫警告我,必须再休息六个月。但我满脑子都是路上的味道,那味道一日比一日强烈,我实在等不了了。他笑我找死,我说不对,我不想死。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出去……”

  是的,因为梦想,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出去。

  物质的追求其实很简单,因为它就浮现在世界的表面上。对于生活与精神的追求,则复杂许多,因为它源自内心的深处。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5

  今天,我和妈妈去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深受感触。

  工程师林治远,负责开国大典上的电动升旗部门,为了一面红旗,他和同事走街串巷去找红绸子,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较真,他嘶吼着: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开国大典前夜,他熬了一个通宵,一遍一遍地试验。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时,影片中仰望着国旗的人都红了眼眶,影片外的我,眼里也涌出了泪水。

  大阅兵前,女飞行员吕萧然被选为备飞。她有的技术却无奈的接受这样的安排。阅兵在即,08号飞机出现故障,她不为一己私欲而动摇,顾全大局,指挥飞机修复故障,顺利完成了阅兵大典的飞行任务。

  看着他们,我思绪万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太多像林治远这样的人在负重前行。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名声,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鞠躬尽瘁,用自己的青春,生命奋斗不息……

  影片中7个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句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推荐访问:观后感 名著 电影 名著电影读后感 经典名著电影观后感 观名著电影 写一篇观后感 名著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 四大名著电影观后感 名著改编的电影观后感 名著作文观后感 观名著电影观后感 名著电影观后感600字 经典名著影视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