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电影观后感12篇

名著电影观后感12篇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

  电影,是很多人闲下来的娱乐方式之一,观看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让人身心愉悦,还能从中有所感悟。最新上影的《秘密访客》,大家有观看了吗,看完后又有什么的感想呢?

  电影中,由于司机失职造成的一起车祸后,司机救起了与这起事故息息相关的汪楚琪,而汪父为了为了隐藏秘密,把司机藏在了家里长达三年之久。随着司机住进汪家,汪家的人开始一个一个变成诡异起来,慢慢的每个人背后的秘密逐渐的显露。表面看起来和睦的一家人,实则个个心怀鬼胎,背后都藏着令人难置信的秘密。

  《秘密访客》在剧情上,环环相扣,一个一个秘密浮现的时候,总是显得让人难以想象。而造成汪家每个人秘密背后的真相,也是令人惊叹。汪父为了维持住家庭,也是尽心尽力的,只是方法有些过激。两个小孩子,缺少沟通,什么事情都藏在心里,导致他们行事方面有些不计后果。妈妈表面上和蔼,实则终日内心不安,生怕身后的秘密背人揭穿。从这些方面可以体现出,一个人必须要品德端正,行得正,坐得值,才能无愧于心的生活。做了亏心事,会折磨着你,内心的不安与惶恐,生怕被人知道事情的真相,而陷入恐惧之中。

  生活中,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坚持与原则,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有一个标准,不能因为一己私欲就为所欲为,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同时,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无愧于心,认真努力的去做好,或许努力了,但没有达到标准,没关系,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当然,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良师益友,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指引走向光明的话,也不会出现剧中的悲剧。有时候,一个人走向极端的原因,可能是太孤独了,那种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的行为,造成他们想要通过极端的方式来体现跟表达不满,往往后果不堪收拾了。

  看完了《秘密访客》后,值得大家思考的,不单单是剧情的效果,而应该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在电影中获得积极的能量,改正生活中以前忽略的,做得不好的地方。人,都是相互的,需要坦诚的交流,才能让人更舒服的与你一起,惺惺相惜。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2

  现在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具有中国风色彩的电影,它们整体的画风丝毫不逊色于国外的好莱坞影片,于2019年1月11日在中国内陆上映的影片-《白蛇缘起》,该部影片的导演是赵霁和黄家康,主要的演员有杨天翔、张遥函、张喆 等。他们一起起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晚唐时期的故事。

  《白蛇缘起》主要讲述了在晚唐年间,这个时期既有盛唐的绮丽繁华,也有唐朝末期的皇权败落,民不聊生等背景,更符合这个故事的发生。在这个时期,国师发动了许多人去捕蛇来提升他自己的修为,这时,蛇族的族长派了一条白蛇去刺杀国师,但这次的刺杀并没有成功,前去刺杀的白蛇也意外失忆,被捕蛇村的一个少年救起,将她带到了捕蛇村。这个少年就是许宣。小白蛇醒来之后,忘记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来自哪里,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地方。后来阿宣带着白蛇爬上了捕蛇村的一座高山上,在爬山的时候,阿宣还担心怎样带小白蛇上山呢?但出乎意料的是小白蛇腾空而起,不一会就来到了山顶。此时的阿宣并没有认为这个素不相识的姑娘是一个妖,他还说或许你是神仙呢。在山顶上,小白发现了一个簪子,当她看到这个簪子的时候,她的脑海中出现了许多混乱的记忆,她感到头疼欲裂,当她再看的时候又没有什么。后来,为了帮助小白找回记忆,他们一起去冒险。

  他们唯一一个线索就是那个簪子,于是阿宣带着小白和他的爱犬一起去了一个小作坊宝青坊。而此时,蛇族内部怀疑小白已经叛变了,但是对她深信不疑的小青却不相信这是真的,她主动请受师傅的烈火断魂磷,并向大家保证在三天之内带回小白,否则甘愿断魂而亡。

  国师的徒弟带着许多人来到了捕蛇村,进行搜查,是否有陌生人,阿宣带着小白一起逃走。在逃亡的途中,他们一起乘船顺流而下,看江边的风景,这时小白曾问阿宣,如果自己是妖怪他会怎么办,阿宣说不介意。在后来的路途中,小白为了救阿宣,现出了原形,用尾巴伤了自己的同伴,但小白自己却变得浑身冰凉,阿宣带着小白来到了一个佛塔里,一直抱着小白,希望可以给小白一些温暖。

  后来小青找到了小白,但是她却没有和小白说,她和族里的约定,而此时,他们又遇到了国师的人,她们都在奋力搏斗,后来小白用那个簪子吸取了国师的修为。阿宣发现自己什么忙都帮不上,他又一次来到了宝清坊,请求那个小狐狸让他也成为妖,这样他就能一直陪着小白了。他不仅失去了精气,而且他的爱犬的尾巴转移到了他的屁股上。当阿宣再次回到小白身边时,小白已经不记得了,她们都在抵抗国师的阵法,在经过一番努力后,阿宣和小白都被困在了阵法中,阿宣用身体为小白遮住了一些攻击,最后小白用自己的修为保住了阿宣的魂魄,使阿宣得以轮回。

  世间的正义并不是由谁说了算的,正义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感谢为《白蛇缘起》努力的人哦!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3

  一直以为这类片子没有多大的水花,在看到电影院里人满为患也的确有点意外,现在也就希望谋老爷子多拍点电影来满足观影的感觉了。

  电影院其实年轻的人不算多,大多是上了岁数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大概,也是在怀念当时的岁月,致敬信仰吧。

  影片主要内容其实聚焦在一次特务活动乌特拉的前半段,说到更多的其实不是行动的开展,而是行动之前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与磨难。

  从四人重新分组,分开前行,其实在侧面就已经说明了行动的危险,更不必说,之后的被泄露,两组遭遇特务,更多的是一种生死难测,前途未卜。

  在那个通讯不够发达的时代,只要分开,几近永别,再相见已算是幸运,莫大的幸运。

  从火车上相见,一组在特务中存活,一组险些暴露组内成员以及真实情况。

  好在情况分开掌握,也算是双重保险的措施。

  九死一生,几番追捕。

  每一步都是在刀尖上起舞,用鲜血铸就的道路,只是为了后来者的幸福。

  张宪军那一组为了任务九死一生,知道二组深受监督,都是凭借的自己的训练与本事,在茫茫人海中杀出一条血路。

  几近非人的折磨,精神身体上的双重打击,不曾说出过一句,至死坚定于自己的信仰,从选择的第一天起,以身许国,卿待来世相逢。

  共产主义坚定信仰,也因为那份信仰,才让他们能够如此坚定的面对魔窟,面对自己身上所承担的一切使命。

  都观察到了特务,用生命换来单独相处的机会,走的,的确也是一步险棋,层层布置,走错一步,就会丧失性命,损失掉现在的位置,拼的是心理,拼的是信仰。

  大雪纷飞,带来的是残酷的美感,是否能看到天亮。都是为了那样一份天亮。

  义无反顾,无所畏惧,心中的信仰让他们如此坚定,抛弃了个人情义,抛弃了家庭,为的是国家的大义,义无反顾。

  结局算是美好理想幸运的,至少,他们有人活了下来,至少,子女短暂的团聚,至少,任务完成,特务行动,到此终结。

  只是,那些牺牲掉的性命,那些年轻与热血,永远葬身在了大雪纷飞的夜晚,只是期冀,总有黎明,只是尚未到来。

  近期会更喜欢那个时代具体情况的反应,一直处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总是会容易忘记,先辈曾经付出多少的努力,才换来我们的安稳与幸福。

  总是忘记,有多少无名的英雄,牺牲在了那个黑铁时代。

  历史不应该被忘记也不应该被掩盖。

  其实很羡慕那个时候的人们,有无比坚定地信仰,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反观自己,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勇气,好像更多的是一种随波逐流,更多的,是一种得过且过。

  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愧对了他们用鲜血换来的现在的时代。

  没有那么坚定,那就逐步坚定自己的信仰吧,没有那么高的觉悟,至少做好自己应该做的,能够去做到的事情吧。

  竭尽所能,做不到那么多,起码,奉献出自己小小的一片力量吧。

  希望,不会再有人需要去进行悬崖之上的生活,颠沛流离。

  希望,不会只是期待黎明的到来,不会有人再需要用生命去结束那个黑铁时代。

  希望,一切都好,致时代,致信仰。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4

  昨天重看了一遍,关于影片的煽情部分,终于淡漠了很多,更多的看到了一些之前没有看到的内蕴——

  那是库布里克不死的幽灵。

  作为库布里克未竟的遗作,围绕在这部电影身上的最大的命题一直就是:库布里克活着的话会拍成什么样?斯皮尔伯格到底是拍好了还是拍毁了?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斯皮尔伯格式的煽情一直为影评人所诟病,但是我还是能看出来,库布里克那不死的幽灵仍萦绕在这部电影身上。

  最简单的,据洛杉矶时报与斯皮尔伯格的访谈中所透露出的:

  库布里克曾设想造出一个机器小男孩来扮演《A.I.》里的主角,但事实证明这是个灾难,他留下第一和第三幕,中间的部分就像一个梦的碎片,我如今把这些碎片恢复了原样。

  这和我们观影的体验是一致的,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机器人大卫被抛弃之前的部分,库布里克的气质是根本掩盖不住的,无论是人物关系的设置、场景的调度、音乐的使用,都让我有一种老库未死的错觉。

  是的,简洁、冷冽。那是一种诡异而生硬的质感,在那个小小的家庭里,大卫是为了填补重病的马丁而存在的,而马丁居然回来了。只有库布里克才会把故事的重心放在挖掘这两个小孩子的关系上,貌似为了争夺妈妈的爱而吃醋,但却又有很深值得挖掘的:

  机器之爱。

  大卫所谓的「爱」是无本的、是虚无的。大卫的被生产,是一个失去爱子之人的执念。而大卫的爱,却来自于设定好的程式,是可以批量生产的。

  这一切,在电影的一开始,就通过那个女机器人的嘴说出来了。什么是爱?

  爱是我先微张我的双眼,呼吸急促,体温开始上升……

  是的,这是人类在爱的时候,身体层面所产生的变化。而这一切被通过程式被写入到机器里,被针扎时还会模拟出疼痛的反应。

  好电影的开头都是值得留意的,这部也不例外,关于机器之爱的一切,其实都反映在了故事的一开始。

  这台儿童机器人对「主人」的爱,可以永无止境,历久弥坚。但是这其中的原因呢?这份爱是怎么来的呢?

  很简单,程式的设定,片中的母亲莫妮卡念了七个单词,然后孩子的瞳子一瞬间亮了起来,然后他就开始疯狂地爱上了妈咪,哪怕从一开始,莫妮卡就抛弃了他,这孩子依旧会走上那条寻找妈咪的旅途。

  机器之爱区别于人类之爱,最诡异的地方就在于,机器爱一个人,仅仅是因为程式的设定,而人爱一个人,则复杂得太多。哪怕这台机器拥有复杂的潜意识,无限接近了人类,但在这个故事里,程式才是背后真正冷酷的导演。机器女人被设置为感受到了有人伤害她要模拟出疼痛的反应,她就只能做出这样的反应;大卫被设置为坚持不渝地爱,那么他就只能跨越两千年依然去爱。

  与之相呼应的,是机器屠宰场中那个朽坏的保姆机器人,到最后依然履行着自己保姆的职责,对大卫百般呵护,这难道不是一种所谓的爱么?

  这份机器之爱,与其说是纯粹无暇的,更不如说是虚无的爱。把人物关系设置为母亲与孩子,是一个灵巧而充满恶意的障眼法,那份被设定的、虚无的爱,放在孩子身上,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自私的显露。如果把故事设置为男女之爱,一个被抛弃了的机器人爱人,做出大卫一般的找寻,假使再纠缠在对方的身边,做出自私的举动,那么观众的观感恐怕就不是感动这么简单了。

  人类的感情。

  这个问题,依旧是来自开头的会议。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拷问了人类之爱。

  在整个故事内,人与机器的互动啊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回到大卫所在的那个小家庭,可以挖掘的关系,其实有好几重:

  1,莫妮卡对大卫的感情是如何的?

  这对母子之间,就如我上面所说的,感情是无本的。大卫的感情是被设定好的程式,虚无但永世不渝。而值得玩味的是莫妮卡对大卫的感情——

  她无疑是爱大卫的,这份爱一开始来自于对濒死儿子的爱,她认为儿子难以存活了,讲这份爱转移到了大卫身上。从她下定决心念出七个单词触发了大卫爱的程式;到她因为大卫为了讨好她撒上了香水,而第一次把儿子的影像重叠到了机器身上,拿出了儿子的玩具泰迪熊;再到她发现大卫给她写的充满爱意的信件……这份爱的逐渐加深,导致了她面对无解的局,没有选择去销毁大卫,而是选择在抛弃的同时依依不舍,让大卫躲避危险。

  这本身是很值得感动的温情故事,但我仿佛在这份温情背后,看到了库布里克诡异的笑容。

  人类的爱,可以因为一些简单的行为而触发。这是一种比念七个单词更高级的触发方式,但绝对不是无迹可寻的。通过莫妮卡对大卫产生感情的整个过程,我惊恐地发现,这种爱也是可以生产的,机器人小孩简单的行为,就能够导致爱的产生。或者说,机器之爱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之爱有迹可循导致的。这一切导致了大卫可以批量生产。

  人类也有个设计师么?人类也有程式么?

  我想,在老库原本的设想中,为什么要搞出机器人舞男这个角色,恐怕就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化。机器的设计,本身就蕴含着对人类感情的洞察和愚弄——

  舞男在片中提到女人,一瞬间就会变成情圣,拿下任何女人都不在话下的样子。他长得帅气,擅于调情,更重要的是技术精湛,你说气人不气人。

  片中那个面对家暴可怜兮兮的女人,在舞男吻她的那一刻,心灵深处没有一软,我想是不可能的。

  在电影的设定中,大卫是第一台可以爱的机器人,可以推断出,舞男明明是不具备爱的功能的。但是这个不懂爱的机器人,依旧通过他的程式俘获着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欢心。这代表着,人类可以对不具备爱的程式的机器人产生爱的情感。

  莫妮卡何以爱上了大卫?这个女人又何以爱上了舞男?

  细思极恐。

  遗憾的是,斯皮尔伯格并未在这个话题上再去拓展了,这也导致了这个原本处在主角地位的机器人沦为了配角。

  但是,我明明感觉到了,库布里克的獠牙在重重包裹之后依旧森咧无比。

  2,马丁对大卫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

  最浅一层的处理,是兄弟间为了争夺母爱,醋意横生。

  但这份感情和醋意有关,却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吃醋,这种感情的表述,也是有丰富层次的。

  自从马丁从重病中归来,真假小孩之间的火药味,就开始显露了。

  这从争夺泰迪熊的事情上第一次展现。

  马丁说:泰迪,到我这儿来!

  大卫也说:泰迪,到我这儿来!

  泰迪无可奈何,大叫着妈咪,扑向了莫妮卡。

  简简单单,但是把这说成是争夺在母亲那里的宠爱,却让我不太满意,这场竞争的开始,马丁明明在说:「我们试试看他会先到谁那儿?」

  这是在争夺一个老式玩具熊先到谁哪里去,其实和妈妈是无关的。他们两个是在竞争个高下,这个高下,看似两个小孩在争夺家庭地位的高下,其实衍生开来,却是人类对机器人对技术原生的恐惧。

  果然,接下来,马丁趾高气扬地问了大卫好几个问题,个个正中靶心——

  虽然我们心中想说:NO。但是其实答案是:YES。大卫就是一个爱的超级玩具,后面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可以复制的。

  技术=把戏。大卫的把戏就是永世不渝去爱一个人。

  我是真人,你是机器。我是真人我骄傲。但当马丁发现机器人大卫比他长得高的时候,他又一次不平衡了:他们居然把你做的比我还高?

  这是人类最深切的恐惧,通过技术做出来的的东西,居然比人类本身还要强大。关于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恐惧,成为了科幻文学中历久弥新的母题之一。

  那游泳池畔,拿着刀子面对大卫的孩子们,满脸都写着对自己是真人的骄傲和对机器的敌意。

  在这部片子里,所反映出的究极形态,即是机器人屠宰场。在这里,人们为了各种花式杀机器人而欢呼雀跃,甚至说,这种屠宰场的存在,变成了人类这种感情的泄洪口。

  是的,看上去是粗野无谓的,甚至有种虚张声势的滑稽。这种恶,驱使着马丁怂恿大卫拿着剪刀站在了母亲的床边。

  而再深究下去,这份焦虑和恐慌的源头在哪里。恐怕要归结在独一无二这四个字上去了。

  我们人类本身是独一无二的智慧生命,但机器的出现,动摇了这种独一无二。在这部电影中,人们都在惊叹,大卫做的真是真实,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子。这个普通,其实代表了人类独一无二性的颠覆。

  而有趣的是,独一无二这个词却并未使用在人类身上,而是一直被用在了大卫身上。大卫在片中抓狂的那次,他砸碎了另一个大卫。

  这才是大卫第一次表现出他自己的感情,那份被设定的爱不是的,由这份爱衍生出的占有欲和对自己独特性的焦虑才是。

  在这一刻,大卫终于如同Dr. Know所言,在狮子流泪之处,变成了一个 real boy。

  当大卫看到批量化生产的自己,正如马丁看到了自己,故事在这里完成了一个环形。

  两千年后的部分。

  两千年后的部分,一直是为人诟病的。尖刻的影评人们甚至说,这是斯皮尔伯格画蛇添足的,把一个深邃的故事变成了温情泛滥的电影。

  但根据我看到的资料来看,这是不对的。斯皮尔伯格所修改部分,仅仅是大卫最终从醒着看见母亲消失到自己也睡着了。故事大抵的脉络,依旧是依照库布里克的设定在运行的。

  那么为什么要设置出这样一个结尾呢?是为了滥情么?

  当然不是,那温情的背后,库布里克的冷酷依旧浸透了这一切。

  我们来简单看一下整个结尾的故事:2000年后,地球被冰封,人类灭绝了,神秘的来客从曼哈顿的冰层中救出了大卫,并出于对人类感情的好奇,满足了大卫的愿望,让莫妮卡复活了一天,母子二人在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然后莫妮卡永远睡去。大卫或者醒着睡着,故事结束了。

  其实这是两千年后,故事的又一次复刻。我们来看这样的对应——

  莫妮卡面临丧子——对儿子的爱——大卫的被创造——母子之间的爱

  大卫面临母亲的不复存在——对母亲的爱——莫妮卡的复活——母子之间的爱

  你看,这完全是如出一辙的。

  而这其中的不同之处就值得玩味了,被安慰的主体,从一个人,变成了一台机器。大卫的被创造,是自己不可抗拒的,被写入了怎样的程式,他就做出怎么样的行为;而莫妮卡的这次复活,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复活,是神秘来客根据大卫的需求处理过的,莫妮卡在一整天内,似乎忘记了她现实中除了大卫之外的一切,大卫从未去考究,这个莫妮卡是真的复活来的,还是一个虚幻的程式。

  在这份不容抗拒上,不管是不是库布里克,都开了一个绝佳的玩笑。

  当年的莫妮卡,因为大卫的几个行为产生了爱这样的情感;而如今的大卫,又从这个不真实的莫妮卡身上获得了慰藉。

  那么什么是爱呢?因为真实?因为真人?因为机器?因为心灵?

  最后的画面温情无比,但那温情的幕后,是一片冷冽的海洋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5

  梅雨渐渐,七月清凉。遥想100年前浙江嘉兴南湖畔的开天辟地,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化中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康呕心沥血。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心怀感恩,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在党的生日的特殊日子里,我也以一个“新人”身份谈谈共产党员的情怀。

  新党员,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为群众之事尽全力。作为一个上个月刚刚从预备期转正的“新党员”,一直以来我都以一个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学校中的志愿活动还是所在社区的普法宣传,我都将自己的专业与社会群众的需求相结合,尽自己的全力让服务对象满意。在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间,我也作为社区卡点的志愿者,在党员先锋岗和党员同志们战斗在第一线。现在我成为中共党员的一分子,我会坚持一直以来的服务精神,将为人民服务始终铭记心间。

  新公仆,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集体之事拼实力。身为一名刚离开高校的应届研究生,对于工作与学校的衔接问题我在做全力调整,工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而且作为选调生,今后深入田间地垄,能力及适应性都会面临困境。但每当我想到陈望道、杨东海等优秀党员同志条件艰难依旧为党为人民奋斗,我顿时感觉身上的力量无比强大,有了应对挑战的勇气与决心,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正是共产党长久以来积淀的品质与特征,值得我始终学习并践行。

  新时期,再接再厉培养党性修养,为自我提升下狠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虽然面临新冠疫情,但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坚信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正确性,同时也努力提升自己的党情认识和党性修养,并在工作中牢记使命,将自己所学专业运用到日常工作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青年,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品格意志也是我必须要锻炼的,要主动放弃“舒适圈”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真正为群众做实事,不能有畏难情绪,而是学会勇担重任,品格的历练也是决定一名党员信念坚定与否的关键要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沧海桑田,复兴可待。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很幸运即将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同时我也看到了几代人为之付出的艰辛。我愿燃尽我所有激情与汗水,为党的发展和群众的美好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6

  这是SanMao第一次写影评,准确的来说应该不叫影评,观后感更加合适,SanMao还没有写影评那么高的层次,这样说显得比较高大上一点。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马特达蒙主演的电影——《心灵捕手》。

  影片首映于1997年12月2日,是一部心理学题材的剧情片,获得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主演马特·达蒙和罗宾·威廉姆斯因为这部电影分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演员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讲述了一个自我封闭,只会用疏远和暴力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天才少年威尔,在麻省理工大学做清洁工时解开了数学系教授写在教室外面黑板上的两道数学难题,引发了一系列事情,最后在外界的帮助下敞开自己心扉的故事。

  说是天才,影片中有两处明显展示了威尔的高智商。

  第一处是,威尔用了很短的时间解出了教授蓝勃写在教室外面黑板上的一道数学难题,偷偷的写在了黑板上。

  全系的人都在找这个数学天才,从始至终都没有人能够想到解出问题的居然是一个清洁工。

  寻人无果,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二道题,这道题做为菲尔德奖(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教授都花了两年时间来解答。

  结果,威尔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就轻轻松松解出来了,简直是把教授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另外一处就是在哈佛酒吧(哈佛大学旁边的酒吧),威尔的损友查克在假装哈佛大学历史系学生撩妹的时候,被真正的历史系学生(逼哥)识破。

  正当逼哥高谈阔论炫耀自己的知识的时候,威尔挺身而出,直接给逼哥一顿炮轰,指出你的这些观点都是剽窃书上的内容,除了死记硬背,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甚至准确的说出了逼哥这些话是从那一本书,哪一页上面看到的。

  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

  你可悲的是,五十年后,你才会意识到生命中只有两件事是确定的,第一,别只会打高空(唱高调)。第二,你花一万五所受的教育,我一块五就能在图书馆得到。

  不得不说,这种看着自以为是的人被打脸的感觉真的很爽。

  也是在这里,威尔引起了女主,哈佛女生史凯兰的注意,得到了她的电话号码。

  威尔除了这些散发在外的魅力,也存在很多性格上的缺陷。

  威尔是个典型的问题少年:

  电影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当他在拿到史凯兰电话后,他隔着酒吧临街玻璃,对逼哥进行了示威炫耀。

  在棒球场遇到幼稚园欺负过自己的同学的时候,叫上自己的损友,把他按在地上一顿暴揍,打得鲜血横流,面目全非,甚至对赶到的警察也大打出手。

  在被蓝勃教授误以为是在黑板上破坏的时候,他先说了一声sorry,当教授呵斥他,让他站住的时,他一句fuck给教授回敬了过去。

  威尔有很强的报复心理和攻击性,但这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没有父母,小时候换过很多寄宿家庭,遭受了很多虐待,致使他从小就压抑自己的内心,对人充满了敌意,当这种压抑得不到宣泄的时候,便只能通过暴力的方式宣泄出去,并借此来武装自己。

  因为打了警察,他在法庭上,法官列举他的一项项罪名也佐证了这一点。

  93年6月:故意伤害

  93年2月:偷车

  95年1月:扮成警察,偷窃,伤害,拘捕

  他以自我辩护驳回了上述所有的起诉,但这次,他没有再能逃脱,被送入了少年看护管理所。

  教授蓝勃因为看中他的数学天赋,不想他的天赋被浪费,选择保释他。前提条件是威尔必须每周和他碰面,并且要接受心理治疗。

  在教授提出看心理医生的时候,他露出了你在开国际玩笑式的笑容,虽然表示反对,可是为了出狱,他也只能接受了这个条件。

  虽然他有很强的天赋,但是他自始自终是自卑的,他不想要人窥探到自己的内心,他害怕别人对他的歧视,害怕别人会看不起他,所以他用暴力和言语攻击把自己武装到了牙齿。

  所以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候,他把教授找来的所有医生都戏弄了一遍。

  电影真正的高潮是从尚恩出场开始的,电影很多的经典台词也出现在这一部分。

  威尔KO了所有教授找来的心理医生,迫于无奈,教授找到了他大学时的室友,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尚恩。

  尚恩一出场,你就能感觉出来,他是一个长得就非常睿智的老头。

  出场时尚恩谈的话题就很值得寻味,前几次看的时候,我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引入,他谈的是信任的话题——信任是展开心理治疗的基础。

  反观之前,对威尔治疗失败的医生,为什么失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得到威尔的信任。要么是一味的漏出看似和善的笑容,以为这样就能博取威尔的信任,要么就是上来就给威尔催眠,想让威尔在催眠的时候敞开心扉。

  尚恩和威尔一共进行了七次正式会面。

  第一次会面他们之间就发生了很强烈的碰撞。

  其中最强烈的冲突莫过于尚恩画的那一幅水彩画。

  在狭小的房间里,威尔抓住了尚恩的痛点,像反击之前的心理医生一样,成功的激怒了尚恩。

  尚恩冲上前,抓住威尔的脖子吼道:“你要是再对我的太太言语不敬,我会宰了你,我发誓,我真的会弄死你!”

  这一点也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想到尚恩会像威尔一样用暴力去反击他所受到的伤害,我相信也出乎威尔的意料。

  尚恩不像之前的医生一样,以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对威尔展开分析,然后用一种高位者的态度对威尔展开治疗,面对做为低位者的威尔的冒犯,既不想打破自己做为高位者的姿态对威尔出手,对超出自己掌握范围内的问题,也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只能落荒而逃。

  这显得尚恩更加的真实和强大,也让威尔感到受挫,自己屡试不爽的办法竟然失效了。面前的这个人,他和自己一样,触及到内心的痛楚,他也会用来反击,而不是灰溜溜的走掉。

  这涉及心理学的一个道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需要先经历战争的,如果你没有陪伴我的能力和实力,无法面对我的攻击和挑衅,那你就无法获得我的认同,咨询也就进行不下去。

  其实一直到影片最后,尚恩和威尔他们之间一直是在相互疗伤,尚恩自从妻子去世过后,伤疤一直存在,也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他也是病人。这也是威尔后面能够慢慢接受尚恩的原因,他明白尚恩和自己也是一样的人,他们之间的会面不像是治疗,更像是互相交谈。

  这一次威尔离开时没有像之前一样嘲弄与不屑,他仔细的打量了尚恩,从这个时候开始,威尔看待尚恩已经不同了。

  电影最精彩的莫过于第二次谈话。

  威尔进门的第一句话是:“又是你?”

  尚恩没有理他,拿上外套,叫威尔和他一起来,把他带到来公园的湖边。

  没有理威尔的再次挑衅,尚恩说出了下面这段话: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

  “问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的关系,还有他们的性倾向,他的作品,对吧?但是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你从没站在那儿观赏美丽的天花板?我看过。”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情,你八成会说出关于个人偏好的谬论,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却说不出在女人身边醒来的那种幸福的滋味。你是个很倔的孩子。“

  ........

  “问爱情,你会引述十四行诗,但你从没看过女人的脆弱。她能用双眼击倒你,感觉上帝让天使为你下凡,她能从地狱将你拯救出来,你不了解成为她天使的滋味。拥有对她的爱直到永远,经历这一切,经历癌症,你无法体会在医院睡整整两个月,握着她的手,因为医生看到你的眼神就明白会客时间的规定对你无效。”

  “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唯有爱别人胜于自己才能体会,我怀疑你敢那样爱人。”

  "看着你,我没有看到自信,我只看到一个被吓傻的狂妄的孩子。"

  “你是个天才,没人否认的,没人能了解你的深度。但你看我的画就认定你了解我的全部人生?你把我的人生撕裂了。”

  “你是孤儿,对吧?你想我觉得你日子有多苦,你的感受,你是谁,只是是因为我看过《雾都孤儿》然后就轻易认定你?”

  “你知道吗?我不愿仅仅靠书籍来认识你。除非你想谈自己,告诉我你到底是谁,那我就有兴趣了,我愿意加入。但是你并不想那么做,对吗?你怕你会被说出来的话吓到。”

  这一段话真正的触动了威尔。

  这一次他没能够竖起他浑身的尖刺,龇牙咧嘴,他以往的暴力,嘲弄都不能够再保护他,他只能防住不了解自己却妄图接近自己的人,却不能防住已经把自己了解的透透彻彻的人。

  他知道尚恩说的就是真实的自己,掩藏在外表下的自己,这个自己是他自己都不敢直面的。

  这是他解放自己内心的第一步。

  事实证明,他也确实做了尝试,他在大雨滂沱的时候,尝试着给史凯兰打电话,我猜测他是想要约她再出来,或者是想要说我爱你。

  电话接通了,但是威尔最后还是没有说话。

  这个时候的他还是没有勇气。

  我个人认为,要是这个时候他说了,后面就没有尚恩什么戏份了,事实上是后面还有很多次会面。

  第三次会面,尚恩只在开头说了一句话:不准抽烟,然后就是漫长的沉默。

  其实这里也可以关系到前面关于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到关系,尚恩在等威尔自己开口,他不能先开口,谁先开口谁就输了。

  第四次会面,他们讨论了关于完美的内容。

  威尔谈到他上周约了一个女孩,但是不知道要不要再约,威尔说她和其她的女生都不一样。

  “那你就打给她。”

  “发现她其实很无聊吗?这女孩现在很完美,我不想破坏。”

  “或许是你不想破坏你自己的完美。”

  尚恩这句话直接说出了藏在威尔心里的事实,他一直在害怕,害怕别人知道他小时候的经历,害怕别人会歧视他,歧视他是个孤儿。

  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会骗史凯兰他有十二个哥哥,为什么他后面会给史凯兰说:我不爱你。他觉得史凯兰在知道他的过去后,一定会抛弃他,所以,他先下手为强。

  这里其实也是在解释为什威尔在打通了电话过后没有说话。

  这里还有一段对话非常有趣。

  这是我听过最正确的爱情观之一,真正对的人一定不是完美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那些与众不同的缺点,只有缺点才能够筛选谁进入我们的世界,而优点不能。如果每个人都是完美的,那么便不存在爱情了。

  省略他们中间的几次谈话,不是不重要,我还是想留一点东西,你们自己去看,我们直接来看他们最后一次的正式的会面。

  其实一直到前面几次到会面,我以为威尔的治疗已经差不多结束了,直到下面这段对话出现。

  截图只展现了一部分,尚恩前前后后一共说了十次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从最开始的敷衍,到不屑,到想要逃离,到落泪,再到抱着尚恩痛哭。直到这个时候威尔才真正知道,这不是自己的错。

  这部电影除了威尔和尚恩的互相治疗,威尔和史凯兰的爱情,还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威尔的友情,特别是在工地查克说的那一段话。

  “你是我的死党,所以别误会,但20年后如果你还住这儿,到我家看球赛,还他妈在盖房子,那我会杀了你,不是恐吓,我真的会宰了你。”

  “你拥有我们没有的天赋”

  “不,你没有对不起你自己,你是对不起我”

  “因为我明天醒来50岁了,还在干这种事,无所谓”

  “而你已经拥有了百万奖券,却窝囊的不敢兑现,狗屁“

  “我会不惜一切交换你所拥有的,其他这些人也是”

  “你再呆20年是侮辱我们,窝在这里浪费你的时间。”

  “你不懂?我告诉你我懂什么。”

  “我每天到你家接你。”

  真正的友情,不是将朋友束缚在身边,而是让他施展他应有的才华,各自过上自己应该有的生活,去追逐自己的女孩。

  其实当查克再去接威尔,反复确认了很多遍,发现威尔真正走后,他露出了笑容,我相信这笑容里面肯定含有不舍,但是他同时肯定是开心的,他的好友不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勇敢的去追逐自己的生活。

  电影最后的画面给到了威尔开着朋友东拼西凑的小破车,驶在公路上。

  我相信——威尔最后肯定是幸福的。

  电影就讲到这里,如果意犹未尽,那就快自己去看看吧,不被感动,你来打我。

  关注我,你可以看到更多电影,书籍,写作,与成长的内容。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7

  《1921》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情。主要讲述了当时国内面临灭国、动荡不安、尝试变法维新后依旧不能改变国家命运的背景,中国迫切寻求新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拯救国家,才能拯救人民;讲述了国际上共产主义取得成功并不断壮大的背景,确定共产主义是中国要追求的方向,并且有迹可循;讲述了中共成立的艰难险阻,国内多党派压迫,没有经费,严禁民主自由等新思想传播,国际上多个国家暗中阻止共产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讲述了中共成立时参会的主要代表人物事迹以及中共一大的曲折历程;讲述了中共成立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主要的历史征程。

  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情节是毛泽东没能进入法国国庆的庄园,看着法国人在豪华的庄园内,衣着华丽,载歌载舞,把酒言欢,还有盛大又美丽的烟花。而中国人只能挤在铁栅栏外观望,毛泽东愤怒的跑了好久,想起了很多回忆。这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外国人与国人完全处于两个世界,一个天堂,一个地狱。任何时候都有类似的情景,这个时候,我们永远都不要羡慕别人,要暗下决心,拼尽全力,去改变自己。现在我们国家安定而昌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幸福是千万人用生命换来的,每个时代,都有当代人的使命,我们为自己而活的同时,也要为国家贡献一份力,要有责任心,要有使命感。永远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要永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8

  孤独亦可相互取暖

  其实我并不喜欢黏土动画因为对于我来说,画风实在是太丑了,而《玛丽与马克思》则更是黏土动画中,比较丑的那一类。如果真的要说是什么坚持的让我看完,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词

  视角

  孩子与傻子,如果他们有着更多的发声机会,那么他们对于这个无可奈何又光怪陆离的世界,是如何看待的?又是如何思考的?不论是黄色的澳洲小镇,还是灰黑的纽约都市。在单纯之人的眼中,许多苦难与挫折,都显得多了些许隐形化的残忍。玛利与马克思都有不幸的童年,不被人理解的境遇,都对这个世界有着奇思妙想的看法,也都有着孤单寂寞的成长。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彼此。并以这样原始质朴的通信方式,度过了各自的大部分人生。

  最重要的是,它关于着,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大时代里,还有着这样两个善良,单纯,质朴的人,在用真心真意经营着这么一段二十多年的珍贵友谊

  细腻,温柔,善良,黑色幽默,奇思妙想等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导演的笔触,整部电影就像是导演写给观众的一封信,用旁白内敛的声音娓娓道来,看完整个电影,似乎也陪着主角们度过了一生。

  马克思死在自家的沙发上,笔友玛丽穿越城市来找他,这是二人几十年来的第一次见面。玛丽抬起头,发现整个屋子的天花板上,都贴满了这几十年来她寄来的信。

  当然,书信间,不仅有彼此的倾诉,也有彼此生活的素描,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孤独的人,如他们一样,竟然那么奇妙的联系起来,相互倾诉,相互安慰,相互守望,但,能遇到一个知己,无论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无疑是人生最幸运的事情。

  只是,这世界,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是太骨感。这句话,很俗,但之于《玛丽和马克思》,却依然的适用,玛丽的人生如此,马克思的人生,也是如此:

  玛丽曾经幻想嫁给贵族,住进堡垒,生一堆孩子,养一只狗……少女梦随着年龄的长大,变成了对邻居男生的暗恋,以及婚姻的期待……当然,还有她的情感寄托的地球另一端的马克思,她从小就开始存钱,希望有朝一日,能去看他,两人相见……

  然而,我们却知道,少女梦只是空想,婚姻却又遭遇离乱,父母也在意外中竞相逝去,最终所守望的马克思,只留下了一个没有呼吸的躯壳……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悲恸,将《玛丽和马克思》的每一帧画面都冻结起来,是的,她依然挣扎着在这个近乎绝望的人生中,寻找那些可以被安慰的每一个细节,马克思躯体带给她的气味,马克思将她的每一封信都熨平后贴满了的墙面……从小到大未曾变改的对现实的感恩和对未来的憧憬,让玛丽将悲剧的人生,过成了喜剧,这是令人心酸的一幕幕风景。

  他总是在各种恐慌中,憧憬着与世界的完全隔绝,或许这是自闭症的一种体现,他们总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不愿出来,不能自拔,唯一那个突如其来的玛丽,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对生命的热望,让他乐于分享,分享心情,分享人生体验,甚至还会通过邮件往来的分享各种美食,特别是他最爱的各种形状的巧克力……即便是彩票中了大奖,他也只会给自己买下一生都吃不完的巧克力,然后给慈善机构捐款,给邻居老太太送钱……自闭,但不自私,这样一个极度善良的人,却是被世间所难容的存在,会让我们思索,我们是否也在理解着善待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了,还记得马克思送玛丽的那块儿巧克力么?上面写着 Love yourself first❤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9

  朝鲜,神秘之国,被西方称之为Hermit kingdom。

  你想知道朝鲜内部真正的景观吗?

  对于普通人来说,去朝鲜旅游是颇费精力的,也谈不上享受,如果你真的想知道朝鲜的样子,仔细看看最近的韩国电影《特工》(这片子也叫《北风》、《黑金星》、《工作》),能够一探究竟。

  黄政民在里面的演出,帅爆了

  可以说这部片子,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牛逼,最感动的电影。

  电影讲的是韩国特工纵横于朝鲜、中国、韩国的故事,最后在1997年韩国大选的关键当口,说服了金正日停止军事演习,可谓实打实的在暗处改变了历史进程。

  最牛逼之处在于,历史上的确有个特工代号“黑金星”,这部电影基本是写实的,按照他的经历改编的。

  黄政民在拍摄前专门和真实的“黑金星”进行交流

  关于这个电影的分析和影评,我们的子账号——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已经进行了评析。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最刺激之处,《特工》对朝鲜的镜头,几乎是完整还原了真实的朝鲜景观,里面的细节很多都是百分百还原。

  而且我去过两次朝鲜,对朝鲜也一直有爱好研究,所以给大家做一个导游,好好讲讲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朝鲜。

  剧中黄政民是坐着AIR KORYO去的平壤,AIR KORYO就是高丽航空。高丽航空在朝鲜的地位很高,不仅仅是一个航空公司那么简单,还负责旅游、宣传等任务。国内去往朝鲜的高级旅行团,很多是高丽航空直接负责的,导游全部都是高丽航空的职员。

  不过高丽航空是世界上排名最低的航空公司,也是唯一拥有SkyTrax一星级安全评级的航空公司。其实高丽航空并没有那么危险,评分低是因为飞机都很老,但是朝鲜人对飞机的保养很好,事实上高丽航空的空难事故也并不多。

  相反高丽航空的服务还不错,高丽航空的空姐是朝鲜顶级的大美女,而且在高丽航空上你可以吃到这个传奇小吃——牛肉小汉堡

  不过八成是冷的。

  剧中的黄政民坐在飞机上,很紧张,无心吃汉堡。

  2017年我在高丽航空吃的小汉堡

  剧中黄政民到了平壤之后,有一连串关于平壤的长镜头,我很惊讶这段视频是怎么拍的,因为剧组不可能去现场拍摄,如果是拿cg还原的,那也太不可思议了。可以说这段视频是众多描写平壤电影中最真实的,直接可以做平壤的风景宣传片。

  下面给大家看看剧中的景象和我实拍的照片对比。

  剧中的金日成广场

  现实中的广场,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朝鲜国家美术馆,里面有非常多我很心动的藏品,比如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前的绝笔。photo by me

  电影中对鸟瞰大同江

  现实中鸟瞰大同江,photo by me

  剧中俯瞰柳京大厦

  现实中俯瞰柳京大厦,photo by me,2017

  再来一张柳京大厦,photo by 京城著名神思远,微博@神思远,请大家关注他的微博,近期我要对他来一次专访。

  剧中的万寿台大纪念碑广场的大铜像。有一个细节,真实的大铜像后面不是柳京饭店,说明电影中的场景的确是cg合成的。

  真实的大铜像。photo by me

  很多人认为,还原平壤是难事吗?是大难事。

  因为平壤是绝对不允许电影团队去拍外景的。有关平壤的素材也少得可怜,所以绝大多数关于平壤的电影基本是胡编的场景,比如那个如小丑一般的电影《the interview》中是这么表现平壤的……

  《the interview》的态度十分可笑,认真程度与《特工》天壤之别。

  《特工》的认真细致,不光只是还原了平壤,对于朝鲜的小城市,剧组也是完整还原。朝鲜的小城市一般都是破败陈旧的,但是在色彩上却格外鲜艳,不是马卡龙绿就是马卡龙粉,而且街上处处有宣传壁画和标语。

  真实的朝鲜小城市场景,2016,南浦,photo by me

  为什么还原这么精细?因为剧组直接搭建了一个小城市的场景。

  剧中还出现了一个平安北道地区的高级招待所,这是典型的朝鲜高级建筑。屋顶是东亚传统式的穹顶,下面是高大的苏式公寓造型,这种造型我深刻怀疑是受五十年代的中国影响,造型和xx的友谊饭店简直一摸一样。

  剧中的平安北道招待所

  现实中的平安北道招待所

  不仅是城市外形上的百分百写实,关于社会内部的描写,《特工》也是极度还原。

  剧中有一段剧情,黄政民去高级招待所参加晚宴,晚宴中的布景是典型朝鲜高级餐厅的景象:八十年代风格的圆桌、椅子和假花,整个餐厅呈现马卡龙色,全程自助餐。

  《特工》中的高级宴会。注意右边,是自助餐。

  现实中的西山饭店宴会厅,photo by me,2017

  那么这种宴会厅的自助餐好吃吗?我告诉您,基本是煎蛋、火腿肠、香肠、土豆片儿、辣泡菜、白菜炒猪肉、炸多春鱼、很糙的烤鸡、西红柿黄瓜等美食构成……吃的我都麻爪了。

  电影宴会中有一段朝鲜军人的吉他演奏,很多观众看了后觉得太好听了。有人说这个曲子是原创的,其实不然,根据我研究,这段曲子是朝鲜九十年代的名曲——《我们是否还保留当年的精神》。这个剧组简直考究神了,这种细节都还原了。

  超现实朝鲜歌舞_腾讯视频

  电影中的插曲和原作的对比

  说到朝鲜美食,《特工》里面还出现了这么一幕。让观众看的不明所以。

  这是什么玩意?这是朝鲜的特色定食——汽油烧文蛤,一般的旅游者是吃不到的,只有在南浦这样的海边城市才有。精选从黄海捕捞上来的文蛤,搁在石头上,把塑料瓶里的汽油淋于文蛤上,点燃,熊熊火焰上下窜腾,等到蛤蜊张开口,开吃。味道嘛,混合着油烟与汽油的味道,十分耐嚼。

  朝鲜人用汽油烧海鲜_腾讯视频

  真实的汽油烧文蛤

  《特工》中最令人刺激的场景是黄政民扮演的黑金星会见金正日将军的场面。

  会见前,黄政民是蒙着眼睛,经过水路和陆路才到达了金将军的御所。告诉大家,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真的写实。在现实中,朝鲜诗人振成也受过金将军的接见,也是全程蒙着眼睛兜了好几个圈子才到达会见别墅。

  剧中黄政民是蒙着眼睛被兜了好几个圈子才到达岛上别墅。

  而这个岛上别墅在现实中确有原型,就位于大同江上的一个人工岛上。金将军经常在这里会见外交人员和外国元首,这里可以举办正是国宴。事实上,金将军在这里会见过金大中、卢武铉、吉米卡特、比尔克林顿。

  在google地图上能看到这个岛

  影片中金将军出场时,一只小狗跟着。有人说这个是讽刺,其实人们想多了。这也是真实滴,将军爱狗,举世皆知。

  2000年,诗人振成曾经接受过将军的会见,据他回忆:“所有人紧张地等待金将军入场的时候,突然一只白色的小狗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都感到好奇的时候,金正日随后出现了。”还说:“金正日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小狗没受任何限制穿梭在整个活动场所”。

  而且据另有人回忆,将军最爱的是西施犬,《特工》中出现的也是西施犬,完美还原。

  不仅有小狗,整个宴会大厅也极其壮观。里面的细节,再一次激起了我对剧组人员的敬意。大厅里面的装饰壁画都极为考究,皆有出处!

  比如这个镜头,背后的壁画是朝鲜非常著名的宣传画,讲述的场景是1994年金日成主席去世后,金正日将军安慰全国人民、继承遗志的场景。而且这幅画画的很牛逼,很有苏里科夫(Vasily Ivanovich Surikov)的质感,让我想起了那幅著名的近卫兵行刑的早晨。

  此外,黄政民他们的身后,也是一副朝鲜名画,《敬爱的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元帅与祖国的花朵》(Kim Il Sung and Kim Song Il as fathers of the nation on a painting at the Nampo Baby Home),如果你去朝鲜的少年宫,注定会看到这幅画。

  在会见中,片中有个倒酒镜头,这个细节好。金将军豪爽,很喜欢烈酒,金正日的私人厨师藤本健二回忆,将军收藏了许多Johnny Walker 威士忌和Hennessy XO 干邑。

  此外藤本健二说过将军的饮食品味,他喜欢吃海鲜,但是也不讨厌肉类,爱吃烤乳猪和“萨洛”。这个萨洛很有意思,显示了将军卓尔不群的饮食品味,鲜有人听过萨洛,其实这是个乌克兰食品,俄文сало,是用生猪肉和猪油腌制的大肥肉片子,没见识的人还以为这是塑料炸药呢,只有老饕才能竖起大拇指喊出一个“妙”字,因为萨洛的口味实在是太他妈野了,敢于吃萨洛的都是勇敢者,我就不敢吃。

  不过在此特别提醒,萨洛是超高脂肪食品,老年人随便吃对心脑血管有极大的损害,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中风偏瘫。

  今年夏天我在俄罗斯偶遇了Сало,没敢吃,吃点鞑靼牛肉已经是我的极限了。

  说了这么多考据,所以在看完这部片子后,我对《特工》剧组乃至于韩国电影人由衷的佩服。

  他们对于还原朝鲜的真实情况几乎持着一种疯狂的执念,一定要真实,一定要挖各种细节。

  除了刚才我说的之外,还对朝鲜军装的细节、朝鲜火车上的场景、集中营的样子、朝鲜官员跳舞的样子都进行了还原。没错,剧中还对朝鲜官员跳舞样子专门表现了,他们会跳一种双手举起,原地转圈扭扭的舞姿。

  对于拍电影的老油子来说,整个电影做到80%的还原还是100%的还原,一般观众是根本看不出来的。但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钱。

  但是正是片中这么不计成本的还原场景,才能够让演员和观众完全地沉浸在剧情中,才能让结尾黄政民史诗级的表演水到渠成,这就是片中一直在讲的浩然之气吧。

  也正是韩国电影人的这种“执念”才能真正的把东西做好,让人肃然起敬,韩国电影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0

  个人感觉是三部里相对原著改动最好的一部。

  原著三部曲,最难拍的应该是第二本。因为托尔金爷爷不是科班作家(可以说《魔戒》系列是他作为一个语言爱好者的副产品),在《双塔奇兵》里,他做了一个让读者几乎无法忍受的决定:把整本劈为两半,前半本没有任何Frodo和Sam的故事,后半本则全部在描写他们。PJ当然不能这么拍,在把整本书改成两线交叉叙事后,他还做了一点手脚,于是电影《指环王》三部曲里的第二部,在我自己眼里,比原著的艺术性高了一丢丢。

  今天在影院看完双塔奇兵,最感慨的是音效。Howard Shore为三部曲所做的原声是当代电影配乐里顶峰上的明珠。第一部有轻松明快的Shire‘s Theme,第三部有大战前不安的A storm is coming,但我最爱的是第二部的洛汗主题曲The riders of Rohan,几个上升音阶构成庄严、有点思乡感并夹杂着淡淡凄凉的旋律贯穿全剧三小时,弦乐器和铜管依次呈现,跟着剧情起起伏伏不免感情万千。

  情节上PJ最大的改动在我看来有两处,一是给Gollum增加了更多善良和原则,第二则是Faramir的黑化。

  第一处改动一定程度上让《霍比特人》里Bilbo捡魔戒时Gollum的举动和《指环王》里的它更一致了。在托尔金的书里,Gollum自始至终都在把Frodo&Sam带到举行蜘蛛精Shelob那里,想让他们被吃掉,自己好夺回魔戒。书里的它算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但这就与Bilbo遇到的那个Gollum冲突了,当时它有一万个理由吃掉Bilbo,却选择了遵守诺言,在没猜到Bilbo(已经算犯规)的谜语后把他放走了,以至于他自己丢掉了生命中最重要的Precious. 在剧中,Gollum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双人格厮杀,并成功地驱逐走了邪恶的一半,而保留了善良的Smeagle. 虽然最终因为一次误会中的背叛,邪恶人格又重新回来,于是它在全剧末尾决定带他们去Shelob那里,这样就与书里的重要情节保持了一致。

  Faramir的黑化和再转崇高是PJ对书中角色一致性的又一次梳理。连善良的化身Gandalf和森林最强女神Galadriel都无法抵御魔戒,为什么一个次要的刚铎摄政王次子却能正直不阿,对魔戒没有任何世俗上的那种欲望。这真的有一些说不通,于是PJ剧组把这块改掉了(第一部书里也有个能力逆天魔戒攥手里也不为所动的Tom Bombadil,同样被PJ剧组拿掉了),Faramir和他哥Boromir一样,认为魔戒有助于刚铎抵抗魔多,帮助人类免于灭亡的灾祸,所以把两个霍比特人押回去了。然后在回去路上戒灵从天而降,他又意识到了Frodo肩扛责任之重大(Galadriel说了,他甚至知道自己是一去无回),又冒着被亲爹处死的风险放了霍比特人。所以原著里我最喜欢的一段Samwise the brave在赶路休息时说的一段话被放在了恶战之后。

  “弗罗多先生,那古老的传说和歌谣中的勇敢的事儿——就是那些冒险啦,我总这么称呼它们——我过去想,那些冒险,都是故事中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出门去找的事儿,因为他们想要冒险,因为人生有点无聊乏味,而冒险很刺激,你可说,它就像一种娱乐。但是那些真正要紧的故事,或那些真正让你记住的传说,却不是那样的,当中的人物通常好像是就那么掉到了故事里——你会说,他们的路就只能那么走。但我认为他们就跟我们一样,有过许多机会可以回头,只是他们没有。而他们要是回头了,那我们也不会知道,因为那样一来他们就会被人们忘掉。我们听到的故事,都是那些坚持继续下去的一-我得说,倒不是都有好结局,至少对故事里而不是故事外的人来说不是那种好结局,你知道,比如回了家,发现一切都好。”

  这是原著里的话,电影里做了一点改动:

  Sam说:“这些人有许多次都可以回头,但他们继续前进,因为他们心怀信念”。Frodo泪眼汪汪地问什么信念,Sam回答道: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美好和善良,并值得我们保护。

  托尔金的原文更加宿命论,像托尔斯泰的历史观:人在当前环境下是无法选择的,大多被裹挟着前进。PJ的改编则更加英雄视角: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往前不回头,并心怀了一个伟大的愿望。在这里我更喜欢原著,但PJ做了改动后,确实更适合在荧幕前呈现给观众。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1

  好像是提前点映,有幸提前观看,不知道别的人评价怎么样,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会认为是一个足够好的电影,颜值演技都在线,有笑点有泪点,没有看过原版,所以更多的只是对于这部电影自己的感觉。

  很喜欢电影里的转场,相同的场景,到达不同的时间点,串接的方式也很巧妙,不算太过生硬。

  其实挺讽刺的,当时说好了要做一辈子的朋友,到了最后,更多的是一种分道扬镳,彼此再无音信。

  唯一的联络还是因为死亡,因为离去。

  其实最初遇见是好的,张丽君算是找到了转学后的伙伴,算是误打误撞进入了她们的群体,但也是真正的融入了她们。

  会遇到校园暴力,会遇到极端事件,好在一一解决,只是使她们分开的那个事件,大概也是变成了一生的痛,没有人愿意触摸,也没有人愿意提起。

  还差一支没有跳完的舞,只是终究是少了人,少了最初的企盼。

  年少时啊,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幻想,好像每个人都有确定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既定的方向。

  有自己的梦想,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向往,一个永远,那么简单,那么纯粹,只是一起的玩耍,只是相互的陪伴。

  可是啊,我们看到每个人的生活好像都是一地的鸡毛。与之前的自己大相径庭,好像也都成了不可思议的模样。

  成为了别人的妻子,成为了别人的母亲,唯独忘记了成为自己。

  那个年少时充满希望的自己,那个对于一切充满向往的自己。

  再度回首,是否是一种悔恨,或者说是大相径庭后的懊悔,是年华不可挽回的悲伤。

  好在,是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去寻找自己,是在现有条件下的进一步改变。

  终于,不是一味地,对于不如意的生活一味地妥协。

  算是有了自己,有了奋斗的方向,其实,算是一个很美好的结局了。

  其实很喜欢最后的结局,李幽然最后怎么样了呢,那道因为姐妹儿间接受到的伤害不知道痊愈了吗。

  其实她并不是一个冰冷的人啊,也并不是不好相处,总是用着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周围的人,包括出去时的外套,永远静静地坐在那里,陪着她们一起玩,关键时候的出头。

  回到了年少时的模样,都是初见时最美的样子。

  其实现状是怎样都已经不重要了,她们回到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最好的年代,她们回到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时光。

  所有经历过的一切,再多的坎坷与鸡毛,因为相遇,因为年少时的那份遇见,都被改变,大概,这也是最初相遇的意义。

  从年少时的陪伴到之后的相处,曾经的感动不曾忘却,一起分享初时的心动,大概,算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有这样一份回忆,这样一份情感,其实都已经足够。

  希望我们的人生也都能够有属于自己的阳光,属于自己的姐妹,属于自己太阳。

名著电影观后感篇12

  有的鱼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属于天空。

  《大鱼海棠》贯穿了椿、湫和鲲彼此之间的关怀与爱,他们甘愿为了对方牺牲自己。当椿被捕时,鲲在知道海里漩涡危险的情况下依然救了椿,自己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椿为了复活鲲,找到灵婆,用自己的一半寿命换取了鲲的灵魂,湫为了让椿和鲲在人间生活下去,将自己化为了火焰。

  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关爱,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来帮助对方,跨越重重阻饶,仍要表达对彼此的爱。

  《大鱼海棠》各取一字组成的就是大海。而大海正是影片中所构架的两个平行世界的交集:天空和海洋。

  在《大鱼海棠》的世界观里,每条大鱼都是一个活着的人类灵魂。所谓人生就如同这些大鱼横越大海的旅程。

  通过这个神话故事,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生,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一定要有梦想,梦想就像一座高山,我们要不畏艰险,勇敢的去追逐。不论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但中途付出的过程是我们最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像影片最后一段话:人生是一场旅程,虽然短暂,我们不妨大胆一些,去爬一座高山,去追一个梦想。

  同时,通过《大鱼海棠》的神话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类要遵守自然规则,不要做违背大自然的行为,否则会受到来自自然界的惩罚。

  生命的旅程中虽然充满了各种酸甜苦辣,我们也要为了理想,勇敢前行。

推荐访问:观后感 名著 电影 名著电影读后感 经典名著电影观后感 观名著电影 写一篇观后感 经典电影的读后感 名著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 四大名著电影观后感 名著改编的电影观后感 经典影片读后感 观名著电影观后感 名著电影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