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科学家观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科学家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科学家观后感

科学家观后感5篇

【篇一】科学家观后感

科学家传记读后感

  ——《爱因斯坦文集》读后感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纯朴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智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一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但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科学,他说:“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尽管如此,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念。“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那么,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但这不足以泯灭这部文集的价值,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另外,毕竟——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超人,是我们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说的人类不能没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样。
  1938年10月在纽约预计于第二年春季开幕的世界博览会工地上,把一些纪念品装在一只坚固的金属盒里,埋在地下,准备等到5000年后(即6939年)让后代子孙把它掘出来打开。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一封信也被装进了该金属盒并埋在了地下。该信的内容如下:“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器的力量横渡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讯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引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爱因斯坦也是20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从他这封信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大科学的家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以及对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前途的深情关怀。他是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对五千年后世界的想象也是美好的。
  今天的世界已经跟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样,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达的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条件。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为太平,并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足。
  ——《伽利略传》读后感
  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也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伽利略是一个很伟大的科学家,他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才智,发明了两角规、温度计、望远镜等等,还彻底推翻了“地心说”,扞卫了“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真理。而读完《伽利略传》后,我被他深深震撼了,我忽然觉得,他的伟大并不是来源于他的智慧,而是体现在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黑暗宗教法庭的暴虐压强下,在塞满压抑空气的科学虚空之中,真理对于伽利略来说,不是兴趣所致的盲目坚持,而是不可抗拒的神圣。千百年来,有多少科学家用自己坚定的心去扞卫了璀璨并无法忽视的科学和真理啊!在黑暗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科学家们用对科学的热爱,去点燃真理的火把,带领人们大踏步地前进、去探索另一个光明的世界,愚昧阻挡不了他们,因为科学家们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对的,也因为真理对人心有着永恒不灭的吸引,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布鲁诺为了扞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活活烧死;伽利略为了科学研究,触犯了宗教利益,从而终身监禁。可是,他的望远镜知道,是他——伽利略为人类揭开了宇宙的面纱,人们也知道,没有他,也许就没有钟表、温度计。我很感激这样一群科学家,是他们的奉献与牺牲为人类开辟了一条道路,那些伟大的思想,则成了科学时代永不熄灭的火种。正是这些像伽利略一样的科学家们的执着,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伽利略的故事告诉我: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破壳而出,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正因为科学与神学的相互碰撞,才使现在的人们如此珍视科学技术的诞生。我会继承伽利略那为追求真理而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努力学习,伴着先哲之光,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
  ——《牛顿传》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人物传记——《牛顿传》,书中的主人公是牛顿。
  牛顿从小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牛顿长大了,家里的生活却越来越紧张,为了生活,母亲改嫁了。这些不幸,给了牛顿沉重的打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成为木匠的渴望和对做小发明的喜爱。刚刚入学时,他的成绩一直很不理想,而且常常被那些调皮的同学欺负。他开始好好学习了,考上了皇家中学。不久后,那里流行鼠疫,他只好停学回家,但这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他发现了光的散射等现象。后来他考取进了剑桥大学,结识了许多有名的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经典物理,给科学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牛顿他是一个艰苦的人,是一个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人。他怎样在不幸与艰苦中废寝忘食学习的,他努力探索,给科学界做出贡献。我看了牛顿的故事后,心里不禁流过了一丝惭愧,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要让妈妈再为我操心。
  
  

【篇二】科学家观后感

第16章 保守型科学家与革命型科学家

 

    科学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必须要受到一系列复杂思想和操作上的约束,但是如果他要出名,他又有天才也有运气能够出名,最终却依赖于他能否放弃这一套约束,转而支持自己的新发明。十分常见的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然同时显示维护传统和反对偶像崇拜者两方面的性格。

                                           ——库恩《必要的张力》

 

    我们常用极端的二分法来描述一个政治家对待革命的态度:保守或是革命、左倾或者右倾、守旧或者创新、鹰派或者鸽派,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些词汇来描述科学家。

    革命是针对传统而言的,是对传统的反叛和变革。传统则是指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思想、观念、体制、制度、标准、规范、方式、方法等的集合。一项革命就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新传统取代阻碍现实发展的旧传统的过程或者活动。取代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继承和扬弃。新的传统中既包含着旧传统中已有的有效的因素,又包含着旧传统中没有的创新的内容。

    由此可见,革命由两个标志,一是新传统的出现,它意味着革命的开始和潜在的动力;
二是新传统的替代,它意味着革命的完成。把革命的这个概念应用到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就形成了政治革命、军事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等概念。

 

    1、科学进步的模式与科学革命

    为了揭示科学革命的规律,许多科学史学家、科学哲学家都进行了研究。

    奥地利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指出,科学发展是通过试错法,不断排除被证伪的假设,而接近真理的。他认为,科学假说先于科学发现,科学猜测先于科学证实,一个理论、一个假说的被证伪,就是一种科学进步。

    匈牙利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提出科学进步实质上是研究纲领的更叠。研究纲领有三个要素:一个由基本假设构成的理论的"硬核";
辅助性说明构成的对硬核的保护带;
由基本理论演绎和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进步的研究纲领代替退化的研究纲领就是科学革命。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革命观。尽管库恩的范式概念因模糊不清而倍受攻击,但实际上范式既包括一些早已为人们接受的基本概念、术语,也包括公认的科学成就、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还包括一些教科书、经典著作、实验工具、观察仪器等。库恩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他认为科学体系发展的模式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在这个模式中,当一套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地被一套新的不兼容的范式所取代时,就发生科学革命。

    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提出了研究传统的概念。研究传统是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实体和过程,以及该领域中用来研究问题和构成理论的合适的一组总的假定。劳丹认为科学革命发生在一个迄今在某一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就是未知的或为他们所忽视的研究传统发展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之时,此时该领域的科学家感到必须将它作为自己以方的或对方的一个研究纲领而加以认真对待。

    美国科学史学家科恩对近代科学革命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科恩认为科学革命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是“思想革命”或“自身中的革命”,该阶段是某一个科学家(或一个科学家小组)提出了一组改变改变现有知识特性的理论或者概念,以便解决某些重要问题;
第二阶段是科学家通过文字形式写出研究纲领,支持对自己提出的新的方法、理论的信仰。前两个阶段都是私下进行的。

    第三阶段是把科学思想传播给朋友、同事、同行以至整个科学界,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是“论著中的革命”,因为这个新思想以科学论文或者专著为载体开始在科学共同体成员中广泛地流传。一个新的发现或者思想再者最初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会失败;
第四个阶段就是科学革命,科学思想被科学界接受,不过这个被接受的思想与最初的提倡者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保留了少量核心的概念或原理。

    科恩还给出了鉴别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四个证据。第一个是当时的目击者的证明。对革命起主要作用的科学家确信自己的工作会引起一场革命;
第二个是对据说曾经发生过革命的那个学科以后的一些文献进行考察对比;
第三个是有相当水平的历史学家尤其是科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们的判断;
第四个是这个领域从事研究的科学家们的总的看法。

    由于人们对科学革命的定义、发生有不同的认识,对科学革命的时间和内容的划分也有所不同。有按学科领域代表性的科学家名字的,如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牛顿的力学革命、拉瓦锡的氧化说革命、道尔顿的原子论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革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命,等等。无疑,这里提到的哥白尼、牛顿、拉瓦锡、道尔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都是革命型科学家。也有按时间划分科学革命的,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近代科学革命的起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则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完成和结束;
普朗克量子概念的提出是现代科学革命的起点,量子理论的建立则是现代科学革命成熟的标志。

 

    2、革命型科学家与保守型科学家

    我们简单地根据一个科学家在科学传统出现反常和危机的时候,表现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来区分一个科学家是革命型的还是保守型的;
或者说,革命型科学家或者自己提出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或者在新理论形成过程中提供各种支持;
而保守型对新理论百般责难,力图通过对旧理论的修修补补来解决各种新问题。

    科学革命是有层次的和级别的。有的科学革命能够超越自身的学科领域,对其他学科甚至资格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发生影响,如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革命;
有的科学革命只涉及到该学科领域,如拉瓦锡的化学革命、莱伊尔的地质学革命等;
有的只涉及到学科领域的一个分支。因此,革命型科学家和保守型科学家也在不同的层次和级别发生冲突。

    在科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或者新的假设,必然对原有的科学理论有所突破,这就形成了与传统相冲突的局面。因此,受到传统观念束缚较深的科学家,常常会阻碍那些具有时代超前性的科学成果的发现和承认,有时甚至鼓励地阻挠这些新思想的传播。任何一个科学家对放弃业已接受并据之推进其专业工作的那组观念,都会有一种自然的抵触情绪。因为维持现状对每位取得了成功的科学家来说在思想方面、社会方面甚至在经济方面都有好处。因此,年老的科学家已经接受和熟悉了传统的科学知识,较容易成为保守者;
而年轻的科学家更具有独创精神,较容易成为革命者。

    学术权威具有发言权,他们在同行评议中占有绝对的地位,因此他们容易对自己业已接受的知识充满自信。权威科学家的这种自信发展到盲目的程度,就会对所有来自他人的新成果表现出蔑视的态度。他们往往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予理睬。一个科学家在一定时期的地位越高,他就越容易产生盲目的自信,就越容易对那些不知名的科学家的科学发现产生反感。因此,权威的科学家较容易成为保守者,而没有知名度的科学家越容易成为革命者。当然,权威也是逐渐形成的,他们在不知名的时候往往都是革命者,在变成权威之后就成了保守者。

    每一个科学家都受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限制,一个原因是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变越高,每一个科学家只能在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领域里有所了解,而在另外的领域则往往一无所知,另外一个原因是科学家的工作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新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家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率先承认新发现的科学家可以称之为是革命的,在心发现得到普遍承认后仍然反对新科学的科学家则可以称之为是保守的。

    人们往往夸大地批评那些对新发现进行抵制的保守科学家。这里不排除权威思想、传统思维方法和固有知识结构的限制,但更多地是科学家怀疑精神的结果。科学精神要求科学家怀疑一切。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续地检查可能的事实错误或者论证的矛盾。

    科学家的怀疑精神已经成为制度化,要求全体科学家有严密的智力训练和严格的批评标准,在交流和研究经费申请的同行评议中,在科学会议的非正式的讨论的传统中,在所有其它的对发现结果的鉴定过程中,都要变表现出应有的怀疑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保守是正常的和合理的,是怀疑精神的体现,是使科学结构大厦趋于牢固可靠的必经之路。

 

    3、道尔顿:荣誉与保守同步

    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1803年10月,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其基本要点是:①原子是组成化学元素的、非常微小的、不可在分割的物质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保持其本来的性质;
②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原子的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最根本特征;
③有简单数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原子之间就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
④一种元素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化合时,他们之间成简单的数值比。

    在科学理论上,道尔顿的原子论是继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之后理论化学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他揭示出了一切化学现象的本质都是原子运动,明确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对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哲学思想上,原子论揭示了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继天体演化学说诞生以后,又一次冲击了当时僵化的自然观,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以及整个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816年,道尔顿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817年,道尔顿被选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会长;
1826年,英国政府授予他金质科学勋章;
1820年,道尔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此后,他又相继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慕尼黑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科学协会名誉会员等。在荣誉面前,道尔顿开始还是冷静的、谦虚的,但是后来荣誉越来越高,他逐渐改变了,变得骄傲、保守,最终走向了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1808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1778~1850)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发现了气体反应的体积定律,实际上这一定律也是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一次论证,后来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证实并应用于测量气体元素的原子量。但是该·吕萨克定律却遭到了道尔顿本人的拒绝和反对,他不仅怀疑盖·吕萨克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分析,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建立了分子论,使道尔顿的原子论与盖·吕萨克定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但是他也遭到了道尔顿无情的反驳。1813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创立了用字母表示元素的新方法,这种易写易记的新方法被大多数科学家接受,而道尔顿一直到死都是新元素符号的反对派。

 

    4、开尔文:两朵乌云的预测

    原名威廉·汤姆逊的开尔文是一位极为成功的科学家,年轻时锐意创新,思想极为活跃。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创建了第一所现代物理实验室;
24岁时发表一部热力学专著,建立温度的“绝对热力学温标”;
27岁时发表《热力学理论》一书,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使其成为物理学基本定律;
与焦耳共同发现气体扩散时的焦耳-汤姆逊效应;
历经9年建立欧美之间永久大西洋海底电缆,由此获得“开尔文勋爵”的贵族称号。他一生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获得专利70种,足以证明他的成功。

    然而,步入晚年的开尔文,以一般人所固有的保守,在英国皇家学会宣称经典的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也就是说不会再有新的物理理论产生了。事实上,他自己也看到有“两朵乌云”遮蔽物理学研究。他所说的第一朵乌云,导致相对论的产生;
他所说的第二朵乌云,导致了量子论的出现。这“两朵乌云”恰恰是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导火线,发展起了全新的物理学理论。

    开尔文在物理研究中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两次面临重大发现,却没有获得成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1845年,21岁的开尔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不畏权势,发表他用数学公式表示法拉第的磁力线的见解,得到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鼓励。第二年,开尔文利用“力的活动影象法”表示电力、磁力与电流。正当他已经接近电磁理论边缘时,他却踌躇不前,在焦耳引导下去研究热力学。

    1853年,开尔文在热力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之时,又转而研究电磁学,发表了著名论文《瞬间电流》,当他尚未弄清振荡电流是怎样把电磁振荡传播出去时,他又踌躇不前,把精力转移到长距离电缆传递电报的理论问题上。后来,电磁场理论由麦克斯韦建立,电磁波由赫兹发现。

    后来人们研究他与真理失之交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固守经典物理学已成大厦的成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他到达真理的边缘的时候,却放弃了真理的发现;
二是开尔文早年得志,却很少阅读他人著作,不善于吸取他人之长;
三是具有工程师气质,对应用工程感兴趣,但缺乏理论物理学家直觉,缺乏发现真理的洞察力。

 

    5、普朗克:不情愿的革命者

    普朗克,1858年出生于德国。他终生从事热力学研究,最大科研成果是提出了量子假说。

    普朗克很早就投入了对黑体辐射的探索,在用经典物理理论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探索结果的情况下,他对经典物理理论进行了否定,提出了崭新的量子假说新概念,并据之得出了公式,把辐射能量与辐射光谱统一了起来,解决了黑体辐射问题。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认为,辐射是由一份份的能量组成的,就象物质是由一个个原子组成的一样。辐射中的每一份能量即是一个量子。量子的能量大小取决于辐射的波长,波长越短,能量越大;
波长越长,能量越小。换句话说,就是量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与频率成正比。所谓量子,来自拉丁文“分立的部分”或“数量”一词。光正是一个个量子的连续发射,但由于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所以看不到一个个分离的量子,而看到的是一道道光线。量子假说的提出,为新物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量子假说是物理学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它在经典物理学的宏大体系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奠定了新的基础。因此,光量子的提出本身是一个革命性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朗克无疑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革命者。

    但是,受过严格经典物理学训练的普朗克看到自己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提出的量子假说造成的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破坏”,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从而限制了他进一步超越经典物理学论的界限,建立起崭新的物理学理论的研究。相反,他对经典物理学理论极其深厚的思想感情,使他开始了试图取消量子假说,或者使量子假说纳入经典物理理论的奋斗。

    普朗克的这一奋斗造成了必然的失败。他从1901~1914年的15年间,两次修改了原来的理论,企图使之纳入经典物理学理论;
1911年,他提出第二个理论,对量子假说作了部分修改,即认为它只在发射时是不连续的,而吸收时却仍然是连续的;
1914年,他又提出了第三个理论,不管是发射或是吸收,一律都是连续的,全面修改了量子假说,但这一理论终因未得到人们的支持而被放弃。在这15年中,普朗克在量子理论的知识宝库中,再也没有加进任何值得称道的东西。

    普朗克在晚年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徒劳,他承认“为了设法使基本作用量子适合于古典理论,我徒劳地进行了许多年的工作,耗费了很大精力,结果是枉费心血。现在我认识到,基本作用量子在物理学理论中所起的作用,比我受到的怀疑要重要得多。”

    普朗克尽管是新理论的开拓者,但他在刚刚提出量子假说后便又缩了回去,没有能够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建立起崭新的微观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的大厦,把已经得到的东西失掉了。就在普朗克修正他的量子假说之时,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大胆革命,继续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开拓道路,不仅证实了量子的存在,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基础上,为建起量子力学大厦做出了进一步的努力。

    普朗克是一位老派的学者。他为人正直高尚、奉公守法、谦虚谨慎,从来不愿意炫耀自己。他自称没有特殊的天才,不能同时处理许多不同的问题。在学术工作中,他主张尽可能地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打破传统的“框框”。他把自己的量子假说称为“孤注一掷”的办法。就是说,只是在实验事实的逼迫下,他才终于“上了梁山”。因此,人们常说他是一个“不情愿的革命者”。

 

    6、密立根:科学与政治同样保守

    密立根的传记作者认为“密立根是变革世界中的保守分子,如果我们将科学家的革命者定义为努力探索、重估并最终摧毁正统学说根基的人,那么保守分子就是那些尽可能保护现有传统的人。密立根就是这样一个科学家,一个身处不断流动、迅速变迁的环境中的保守的物理学家。他总是力图通过有条不紊的程序与精确测量去实现他认为的物理学的进步。”

    密立根是美国物理学家。1868年3月22日生于伊利诺伊州莫里森,1887年进入奥伯林大学,189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后留学欧洲,听过彭加勒(1854~1912)、普朗克等的讲课;
1896年~1921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先后担任物理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
1921年应聘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实验室主任并主持学院的行政委员会,一直工作到40年代;
1916年他还兼任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1928年兼任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长。

    密立根最著名的实验成就是利用在电场和重力场中运动着的带电油滴精确地测定了基本电荷e。从1919年到1917年他对电荷的测量越来越精确:

    1910年:e = 4.891×10^-10静电单位。

    1913年:e = 4.774(±0.009)×10^-10静电单位。

    1917年:e = 4.774(±0.005)×10^-10静电单位。

    1916年,他的实验结果完全肯定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且从图像中测出当时最好的普朗克常数h的值。

    密立根对电荷测量和光电效应的研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研究的初衷不是去证明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而是要推翻爱因斯坦的公式。密立根反对光量子的假设,认为它违背了人们关于光的干涉现象的全部知识和波动理论的实验基础。尽管他的实验已经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公式,他仍然认为这个公式依据的物理学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密立根不仅在科学上表现为保守性,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为保守性。政治上、社会观上与审美观上他都倾向于传统主义者。他是共和党的坚定拥护者,因为他认为共和党具有渐进性与文明的一切特征;
在艺术和建筑上他对现代艺术表现出的“彻头彻尾的病态”颇有微词。

    密立根对科学的其他贡献还包括对 X射线的研究,他从事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逸出金属表面的实验研究、以及一些金属的 X射线研究,发现了近1000条谱线,波长直到13.66nm,从而有助于把 X射线谱和光学光谱连接起来;
对宇宙射线的研究,密立根在宇宙线方面也做过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实验数据,发现了宇宙线的纬度效应的大小与经度有关;
纠正了早期有人认为宇宙线是由光子组成的观点。

    密立根对美国的物理教育事业也做出了贡献。1921年起,密立根任教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他的努力,终于使该校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中心之一。

 

    7、泡利:上帝之鞭

    泡利是20世纪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对量子力学、量子动力学、相对论、基本粒子物理都有重要的贡献。他发现了描述电子能量状态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提出了中微子假设,因此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艾伦菲斯特给泡利起了个绰号“上帝之鞭”,它形象地刻划出泡利作为旧量子理论最严厉批评家的地位。

    在20年代初期,泡里完成了量子理论的某些最困难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在要求旧概念的一种全盘的、革命性的变化,谁也不像泡利那样激进,无论是海森堡、德布罗意或者薛定谔都比不上它。这种批判和激进的态度更多地表现在与玻恩的口头谈话中和与友人的通信中,因为在那种场合可以不用外交辞令,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思想。泡利比其他人更清楚地了解陷入量子危机的困难的深度,从而竭力阻止人们对旧量子理论修修补补的解决办法。

    泡利也有自己的弱点,破的多,立的少。泡利自己说过:“我在年轻的时候,觉得我是一个革命者。我当时觉得,物理里有重大的难题来的时候,我会解决这些难题的。后来,重大的问题来了,却被别人解决了”。由于泡利较少地看到他人观点中的优点,较多地注意他人观点中的缺点,因此他有个口头禅,每次发言他总要说“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他似乎跟别人不相容,对此有人戏称为“泡利的第二不相容原理”。

    1957年,吴健雄与她的合作者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对于这个实验,泡利当初坚决认为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他不相信上帝是一个无能的左撇子。后来听到实验已经做出后,泡利几乎休克。

 

    8、爱因斯坦:是保守问题还是哲学问题

    没有人会否认早期的爱因斯坦是科学家的革命者。他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对牛顿古典力学的革命性颠覆;
他对光电效应的研究给量子力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人们对晚年的爱因斯坦的评价则不尽相同。

    对量子力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的统计规律和统计因果关系(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玻尔的互补原理和玻恩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爱因斯坦不认为是完善的、独立的理论。他认为采取统计规律的必要性是暂时的现象,是一时被迫采取的措施。

    在1927年和1930年两次索尔威大会上,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产生过激烈的争论,但爱因斯坦的论证既没有说服玻尔,也没有说服更年轻的物理学家们。后来爱因斯坦部分地接受了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但他不再坚持认为统计解释是错误的,但他认为统计解释是不完备的。1935年5月,爱因斯坦同波多尔斯基和罗森一起发表了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即著名的“EPR悖论”,再次对量子力学进行责难。

    也许,爱因斯坦的深刻批评和严格检验的精神,推动了量子理论的进一步探讨,他对哥本哈根学派实证主义倾向所进行的批评也不是无的放矢。但是,他把规律的统计性质排斥在基本理论之外是不正确的。由于他没有完全摆脱机械论的影响,对量子力学怀有明显的偏见,使他后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当时量子理论发展的主流。

【篇三】科学家观后感

科学家小故事读后感

  科学家小故事读后感(一)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写了李时珍、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是很伟大,很厉害。特别是李时真,真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李时珍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察看植物,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的植物他都要弄清楚,等李时珍长大后发现,旧本草书里有许多错误,于是他下决心把本草重新整理,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于是,李时珍翻山越岭,到深山去采集药物。李时珍在进行收集整理本草刚目的过珵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次采集的所有资料都丢掉了,但是他没有灰心,一点一点的又从头再来。为了分清各种埴物的药用功能,采到的药物他都要亲自尝一尝,有好几次差点要了他的命。还有,李时珍的家乡出产了——种靳蛇,又叫白花蛇,身上有=十四块斜方块,白花蛇可以治病,是一种祛风湿的好药,李时珍想尽办法捉来一条白花蛇,为了试验效果,李时珍让这条白蛇咬了一口,差一点没了命。

  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又试着尝试各种草药千种,例如,曼陀罗花,李时珍为了试验这种花的麻醉作用,就在自已身上试一试吃了这种花会不会麻死人,当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刚目》的修订,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还附有1160幅插图,还增补了374种新药。

  从李时珍身上,我感到古人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感谢古人,感谢李时珍的《本草刚目》,它真是一部伟大的医学着作!

  科学家小故事读后感(二)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许多科学家经历种种磨难,最后终于成功的事情。这本书既给我了知识,又教育了我,比如诺贝尔拼命刻苦钻研的精神和阿基米德到死还想着帮人们解开未解开的难题的品质等。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牛顿和李时珍。

  牛顿是一个近代科学历史上的经典的物理学的大师,他曾发现了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落体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为未来人们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他还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对光的分解研究,打开了近代光科学研究的大门。他发现,阳光可以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对以后人们研究光时作出了很大的帮助。

  李时珍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察看植物,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的植物他都要弄清楚,等李时珍长大后发现,旧本草书里有许多错误,于是他下定决心把本草重新整理,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于是,李时珍翻山越岭,到深山去采集药物。李时珍在进行收集整理本草刚目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次采集的所有资料都丢掉了,但是他没有灰心,一点一点的又从头再来。( 京ICP备13016261号-1)为了分清各种植物的药用功能,采到的药物他都要亲自尝一尝,有好几次差点要了他的命。还有,李时珍的家乡出产一种靳蛇,又叫白花蛇,身上有24块斜方块,白花蛇可以治病,是一种祛风湿的好药,李时珍想尽办法捉来了一条白花蛇,为了试验效果,李时珍让这条白蛇咬了一口,差一点没了命。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又试着尝试各种草药上千种,例如,曼陀罗花,李时珍为了试验这种花的麻醉作用,就在自己身上试一试吃了这种花是不是会麻死人,当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刚目》的修订,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还附有1160幅插图,还增补了374种新药。从李时珍的身上,我感到古人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感谢古人,感谢李时珍的《本草刚目》,它真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着啊。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在学习上不退缩,不怕苦,不怕累,不要遇到困难就往后退,要多向其他的同学学习,要细心,要有信心,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有进步。

  科学家小故事读后感(三)

  我在寒假里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了花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制造了几千个“活字”;
李时珍翻山越岭寻当个地才写出《本草纲目》;
祖冲之废寝忘食地算“圆周率”;
达尔文走遍全国才发现“生物进化论”;
牛顿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才发现“万有引力”;
爱迪生但是凭着心灵手巧平均每十五天就发明一样东西。

  在书里讲的科学家中,我最喜欢爱迪生。他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后来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看了这个故事,我才发现: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是是天才。科学家们都是在一遍遍的坚持刻苦钻研、顽强克服困难、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

【篇四】科学家观后感

四川省妇联科学家教进万家走进江阳区实验小学观后感

昨天很有幸的参加了有南京大学教授赵强教授在实验小学的讲座,在这里特别感谢实验小学跟家长们提供了这样的学习平台。

这次讲座让我深有体会的就是父母教育孩子八大智慧中的智慧一:懂得孩子需要什么?当时赵强教授在讲堂上就问了很多家长,孩子需要什么?有的家长说孩子需要爸爸妈妈,有的家长说孩子需要信任,有的家长说孩子需要陪伴……但赵强教授一语惊醒了我们这些梦中人,孩子需要的是榜样!想想真的是啊?如果我们父母没跟孩子一个好的榜样,那我们的孩子能做到什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常常忽视了自己的错误,无意识地给孩子做了坏榜样。下面列举的八个中,你有几个呢?

  1,在公共场合不注意言谈举止

  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随手扔垃圾、在餐厅喧闹、在售票处不自觉排队......这些行为看似微小,但是却会给孩子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从小就应该教孩子去遵守规则,而不是去藐视社会已有的规范。很多父母一些不好的习惯如果不及时改正,那孩子也会沾染这些坏毛病。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孩子永远都在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和感悟世界,很多东西其实不用教,父母只需自己去做给孩子看就可以了。拾起路边的垃圾,扔进垃圾箱,一次两次三次...下次你不用说,孩子自己就会主动去拾垃圾,也绝不会乱扔垃圾。

2,做事缺乏耐心和责任感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相处的过程中都会缺乏耐心,更有甚者,还会在言语中表达出“孩子很麻烦”的暗示。家庭不应该是最温暖最包容的地方吗?要允许孩子犯错,父母应该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引导,而不是对孩子表现出反感和不耐烦。要知道,孩子长大是个漫长的过程,做父母的要带着满满的耐心和责任感陪伴着他们一起走下去。

  国外的很多家庭会养些宠物陪孩子一起成长,这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陪伴,而且对父母和孩子的耐心和责任感都是很好的训练。

3,在他人背后议论,爱讲是非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要随意去评判他人,更不要在他人背后说坏话。父母们教给孩子的应该是包容、友善、富有爱心,而不是狭隘、刻薄。每个孩子都是纯洁的、善良的,不要让他们的心灵染上世俗的尘埃。

4,不够乐观积极,容易情绪化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可以在教育中传达给下一代的,但是现代生活紧张快节奏,很多父母都有很多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往往不自觉地把负面情绪带到家庭中,影响本应该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甚至还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这样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挫败感,今后遇到问题也更倾向于抱怨,而不是去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5,花钱大手大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孩子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因此父母的消费购物观念就会深深影响小孩。应该告诉孩子,钱是辛辛苦苦赚来的,是靠劳动换取的,要懂得珍惜。而不是一味追求最贵的,过分铺张浪费。有时候,父母眼中最好的却不一定是孩子最需要的。

  与其花钱去昂贵的餐厅吃顿饭,不如带着孩子一起去超市采购食材,亲自动手烧菜,享受家人的陪伴。这样的一桌饭菜,更加美味并且充满意义!

6,不信守承诺,答应小孩的事情没做到

  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是高大的、权威的,所以答应许诺过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父母常常用某种奖励来激发孩子,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一件事,但很多父母在孩子完成后却不兑现奖励,逐渐孩子就会降低对父母的信任,而这种本可以激励孩子的方法也将无法发挥作用。

 7,对家中老人大呼小叫,没礼貌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们也时常教育孩子要孝顺,要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但自己却没真正做到,在家中对长辈没礼貌,甚至故意疏远老人或者让老人帮忙自己承担过多的家务。不以身作则,不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你还指望等你老了,你的孩子来孝敬你吗?

  在家中常常给老人泡脚、按摩,陪他们聊天解闷,这是你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天你的孩子也会端着盆水,笑着说“您辛苦了,我给您洗脚”。

8,父母之间缺乏交流,经常吵闹冲突

  父母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幸福感。在一个父母关系融洽,常常在饭桌上聊天说笑的家庭中,孩子会乐于倾听和分享,愿意跟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一个父母关系疏远,经常大吵大闹的环境,没有过多交流的家庭中,孩子则会内向沉闷,不懂得表达,不会合理地释放自己的情绪。

  每天都要找时间一家人聊聊天,夫妻之间的关爱,孩子也是感受得到的。而不是一回家就不停地刷手机、继续忙工作。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或深或浅的烙印,父母是孩子在接触这个世界的引路人,不仅要帮助孩子扫除路途的障碍,还应尽量避免制造新的障碍。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篇五】科学家观后感

科学家读后感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350

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分享的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这周五,我们班主任让我们搜集科学家的故事,我很快就完成了。我又读了我抄写 的科学家故事后,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这些故事都是描写牛顿的糗事。第一个故事是牛顿与一个姑娘约会,但牛顿与那姑

娘都准时的赴约后,牛顿的脑子又开了小差,在他的脑子里只有无穷的二项式定理了。他抓起姑娘的手,错把他当成了烟斗放进点火器,痛的姑娘大叫,就离开了他。

第二个故事是牛顿煮鸡蛋,但由于他脑子又开了小差,结果煮完鸡蛋后发现住的是自己的怀表。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牛顿请了一个朋友来吃饭,但他先回屋去研究了一个问题,朋友见他不出来就把所有的饭菜都给吃了,牛顿出来后,以为自己吃过饭了,于是他就回屋研究他的问题去了。

这个故事可以当做一个搞笑的故事,但它给我留下的思考却并不是搞笑那么简单的,这说明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痴迷甚至都对平常的小事都会犯傻,甚至把一切都会用于思考。以至于这些故事都会让我们发笑。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精神,我们的科学才会有巨大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发笑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各方面都要集中精力,这样才会有巨大的成就。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这本科学家的故事,很有趣。因为可以认识这些科学家,还可以知道科学家们的实验怎么做。

这些科学家分别是“进化论之父”达尔文、“发明大王”爱迪生、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阿基米德、哥白尼……等等。他们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背后都有艰辛的故事。

让我感到深刻的是牛顿。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的呢?牛顿之所以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牛顿久久地思考,所有的问题在头脑里碰撞。经过不停地探索和研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苹果落在地上,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看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知识,才能获得成功。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科学家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许多科学家经历种种磨难,最后终于成功的事情。

这本书既给我了知识,又教育了我,比如诺贝尔拼命刻苦钻研的精神和阿基米德到死还想着帮人们解开未解开的难题的品质等。

此外他还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对光的分解研究,打开了近代光科学研究的大门。他发现,阳光可以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对以后人们研究光时作出了很大的帮助。

这种废寝忘食的精神真了令我感到敬佩: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点事出去了,临走前叫牛顿煮鸡蛋吃。等到老太太回来后,问牛顿鸡蛋煮好了没有,牛顿边工作边说煮好了。等她掀开锅盖一看,被惊呆了。原来因为牛顿忙于计算,错把怀表当成鸡蛋放进锅里去煮了!

这本书真是太好看了,所以我建议大家没事时也读读这本《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350]相关文章:

1.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3篇

3.350字《窃读记》读后感

4.活着读后感350字

5.科学家的事读后感

7.居里夫人传读后感350字

8.天方夜谭的读后感350字

9.傅雷家书读后感350字

10.弟子规的读后感350字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350

s://mip./duhougan/1022230.html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观后感 科学家 科学家观后感 科学家观后感 小小科学家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