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及对策|直抗阳性的输血对策

  【关键词】输血安全;因素;对策      安全输血就是指从采血到将血液或血制品输入患者体内的整个过程中的安全保障[1]。目前,安全输血已成为医疗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就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保障安全用血的对策探讨如下。
  1 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
  1.1 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 受血者通过输入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以及任何病原体通过血液途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已知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梅毒等10多种。艾滋病和肝炎等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虽然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处于窗口期供血者的血液感染指标显示阴性,仍存在输血后感染艾滋病或肝炎等病毒的可能性。
  1.2 血液质量管理不完善 有的医疗机构中输血指导准则和质量标准控制网络尚未健全,对输血工作质量控制的力度不够,有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输血管理监督检查的组织亦不健全,缺乏科学客观权威的输血工作质量标准等。
  1.3 不合理用血现象 临床个别医生对合理用血、安全用血重视不够,只求用血而不了解输血有一定的风险,对掌握输血适应证不够严格。从临床输血现状来看,观念更新有待加强,部分临床医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输血观念落后、输血知识老化,特别是在对成分血的使用方面,不敢尝试新的输血办法。
  1.4 血液输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临床上常见的输血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多是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格、受血者为过敏体质等。将冷存库血(0~4℃)输入手术患者体内可导致体温下降,凝血功能障碍。同时,低温抑制心肌收缩,导致血压下降及外周循环障碍,严重时可引起心脏停搏。血液输注过程中将其他药物直接加入血液中,这样会改变血液中的pH,使血液中成份发生变化,甚至发生溶血。
  2 输血安全的对策
  2.1 强化法律法规意识,严格依法工作 输血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且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要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血,减少医患纠纷及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就必须经常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2.2 提高血液检测水平 血液常规检测对于预防输血传播性疾病、提高输血安全性有重要意义。新检测技术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在输血发展史中,每次引进新的检测方法,就会显著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2.3 加强质量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以质量为核心,不断完善和健全输血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完善输血科实验室各项SOP文件,并严格执行,使临床用血规范化。执行用血申批制度,输血前检查和血液入库登记核查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完善岗位责任制及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质量考核。做好血液的入库、出库、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剂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
  2.4 科学、合理用血,积极开展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输血技术现代化和临床医生水平的标志之一[2]。科学用血、合理用血、制定周密的临床用血计划,严格执行临床用血审批制度。
  2.5 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医学已成为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一门科学。因此,输血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掌握现代输血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指导临床用血。
  3 小结
  目前,我国已将输血管理工作提到了“依法管血”、“依法用血”的高度,安全输血已成为当今输血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每个工作流程的安全。输血工作有章可循,按章执行,有错必纠,只有这样,输血安全才能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田兆嵩.临床输血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
  [2] 靳艳华,王德辉.医院输血管理与临床输血安全.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1):17-19.

推荐访问:输血 对策 因素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