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毒感染20例流行病学调查]HIV病毒感染

  [摘要]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的人群分布特点及其防控措施。方法:将20例HIV感染者按照年龄、性别、民族、户籍、婚姻状况、学历、职业、传播途径、确认时间等分别统计。结果:呈低流行态势,年龄以20~40岁人群为主,学历以初中为主,无固定职业者占大部分,感染途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由境外输入逐渐向一般人群扩散。结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健康教育、检验检测和行为干预等防控措施。
  [关键词] HIV感染者;人群分布;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0(c)-136-02
  
  HIV感染者和患者正在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严峻问题,报告数量与日俱增,为把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态势,目前采取宣传教育、行为干预、HIV自愿咨询检测和免费抗病毒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根据已经发现的HIV感染者的人群分布特点,能为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地和重点地实施防控措施提供依据[1]。本市自1994年发现HIV病毒感染者以来,截止2010年6月共报告20例HIV病毒感染者,对这20例HIV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市的HIV感染者档案。
  1.2 调查方法
  按照出生年(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户口、确认年份、传播途径、职业、学历、传染关系等内容进行统计。
  2 结果
  本市人口约215 000名,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略低于汉族人口总数。20例HIV感染者中,HIV感染者最大47岁,最小8岁(出生年份为1963~2002年),其中0~10岁1例,占5%;11~20岁0例;21~30岁9例,占45%;31~40岁7例,占35%;41~50岁3例,占15%。20~40岁占总数的80%,男12例,占60%,女8例,占40%。少数民族12例,占60%;汉族8例,占40%。农村户口13例,占65%;城镇户口7例,占35%。20例中6例是外地户口,占30%。已婚7例,占35%;未婚9例,占45%;丧偶1例,占5%;离异3例,占15%。1994~2005年共报告4例,占20%;2006~2010年共报告16例,占80%,呈低流行态势。经性传播17例,占85%,不详2例,占10%,母婴传播1例,占5%。17例无固定职业,占85%;2例农民,占10%;1例个体户,占5%。5例有出国劳务史,占25%。高中学历1例,占5%;初中16例,占80%;文盲3例,占15%。有4对患者是夫妻或性伴关系,占患者总数的40%;1对患者是母女关系,占患者总数的10%。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20例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具有以下特点
  3.1.1 总体呈低流行态势,从2006年起,HIV感染者发现数量呈明显增多,但之后发现数量上升趋势不明显,估计与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常规HIV检测、自愿咨询检测和出国体检,HIV感染者被检出机会增加有关。
  3.1.2 年龄分布以20~40岁人群为主,占患者总数的80%,符合艾滋病感染者一般规律。
  3.1.3 少数民族比例高;以农村户口为主;多数无固定职业,学历低,基本为初中以下。其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出国劳务人数较多;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程度差,或者是没有途径学习,导致在危险性行为时未采取防护措施如不使用安全套,造成HIV感染。
  3.1.4 由境外输入逐渐向一般人群扩散。随着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HIV病毒由境外输入,最初发现的2例均为出国劳务人员,在国外发现遣返、再次出国体检时被发现,而后在羁押人员、出国劳务人员、外来婚嫁妇女和一般人群中分别被检测发现。20例HIV感染者中,有4对感染者为配偶或性伴,1对感染者为母婴传播关系;无出国劳务、吸毒和暗娼职业等特殊接触史即一般人员占14例;从2008年起,女性感染者发现数量增多,感染者中已婚数量增多;感染途径以性途径传播为主,占95%。呈现向一般人群传播的趋势。
  3.2 根据以上流行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控措施
  3.2.1 宣传上除开展常规宣传外,还要着重考虑针对出国劳务人员、羁押人员、外来婚嫁妇女由相关部门负责开展大力宣传;针对低学历人群开展中学以上的艾滋病防治课程;在农村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对社会上流动人员(包括厂矿企业的打工青年)进行宣传。在宣传上要同时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内容要通俗易懂,提高防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2-4]。
  3.2.2 针对HIV感染者向一般人群扩散的特点,在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HIV监测和报告工作,同时加强个人防护,预防职业暴露,还要开展免费咨询工作;开展好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坚持保密原则,提高服务质量[5]。
  3.2.3 及时对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及早为HIV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治疗服务,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感染者及其家属或性伴就有可能享受健康和更高质量的生活[6]。
  [参考文献]
  [1]张淑华.加强艾滋病宣教工作的思考[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4(7):105-107.
  [2]吴尊友.艾滋病危险行为与行为干预[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321-322.
  [3]沈洁,程峰,杨凭,等.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实用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2-121.
  [4]储全胜,姜珍霞,汪兆国,等.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干预措施效果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10(21):341-343.
  [5]胡飞跃.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政策研究[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 12(7):329-331.
  [6]张廷水,魏莹,王宝琴.师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探讨[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9,5(2):66-70.
  (收稿日期:2010-07-14)

推荐访问:流行病学 病毒感染 调查 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