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故事第三季 [急诊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关键词急诊室;职业危险;防护      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一直是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的焦点。医院的工作环境存在潜在的职业危险,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特别是急诊室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因此,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潜在危险性大。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本文对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1急诊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
  急诊室的病人病种多,病情紧急,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和背景了解不是很清楚,各种血液化验结果不知道,而当病人处于紧急情况时,都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往往忽视了自身的防护。我科有两名护士在抢救一个抽搐病人时,病人口腔分泌物正好滴到她们手上的伤口处,后来此病人诊断为狂犬病,只得赶紧注射狂犬疫苗。
  1.2经常接触各种感染病人
  在急诊室每天要接待数百的病人,其中又以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居多,据调查显示,每年急诊室护士患呼吸道疾病的机会比病房护士要高45%以上。
  1.3频繁的接触各种消毒剂、抗生素
  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致水肿,同时持续突变、致癌、致畸,也是发生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1]。而抗生素引起的慢性皮肤过敏屡见不鲜,甚至有在操作中因接触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1.4意外损伤
  在急诊室的护士中调查发现,几乎每名护士都有被锐器或针刺伤的时候,有20%的人还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针所刺伤过。有35%的护士人被病人的血液或分泌物溅到自己的皮肤上或眼睛里。眼、鼻、口腔暴露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几率为0.1%[2.3]。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已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
  1.5心理性危害
  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在急诊室工作的护士,科技的发展,仪器的更新,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急诊室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
  经常接触各类突如其来危重病人、意外伤害及死亡病人太多,忧伤情绪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
  现在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现有的医疗条件还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需要,尤其护士的地位还没有被社会所完全认同,所以当病人的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时,护士经常是某些病人或家属的出气筒,有时,因为给小孩穿刺时没有一针见血就破口大骂,甚至打人、砸东西。这些问题给护士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和紧张感。
  1.6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
  专家们已证实:护士的工作姿势与能量消耗有一定关系,工作姿势与疲劳也有一定关系。急诊室配药护士配药时保持颈椎前屈15~20℃进行配药,注射护士每天需精神紧张在注射台上给200多名患儿进行穿刺,巡回护士均用240步/min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均在时间7h/日或以上。
  1.7暴力事件
  近年来,医院暴力事件频发,急诊科作为一个特殊性的医疗场所,更是袭医事件的高发科室。发生暴力事件主要原因有:现有的医疗条件达不到病人和家属心中的标准和要求、就诊病人及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对医院诊疗规程和收费不理解、接诊医生或护士态度欠佳及穿刺时不能一针见血等。这些来自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暴力侵犯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同时也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8防护意识弱,防护知识缺乏
  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力度不够教育滞后,使得防护制度不健全,措施难以付诸实施,加之多年来对护理人员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的教育,自我防护问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致使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防护用具使用意识低:在注射、静脉采血、输液、输血、更换引流瓶、吸痰等操作中, 使用防护用具频率低或不使用。主要原因有戴手套操作不方便、麻烦, 天气炎热戴手套易出汗,节约成本, 工作较忙时来不及(特别是在抢救病人时)。
  
  2防护对策
  
  2.1针刺伤防护
  护士首先要规范操作程序、工作中认真仔细、同时严格处理好污染的注射器等锐利物品,操作后回套针头帽时必须用单手法,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盒,是防范针刺伤的有效措施。另外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一旦发生应积极处理:促使伤口处血液流出;用碘酒消毒后用敷贴包裹伤口,并进行各种有关血液检查。加强预防接种,以防止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及时清洗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接触面,操作前后严格洗手。
  2.2社会心理因素防护
  提高适应能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能力和增强体质。能够有效地抗衡工作压力,面对要求自信及高效率的急诊室护理工作,提高自尊是最重要因素,它可以舒缓工作压力,促进精神健康,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
  科室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指导护士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组织各种活动,使护士郁闷和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和缓解,提高其适应能力。
  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拥有充沛的精力,急诊室人员应配备充足,采用弹性排班制,减少工作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3改善工作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加强空气消毒措施,并使用空气净化消毒机,定期做空气培养。
  2.4加强自我防护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严格执行各种制度,采取必要的防护行为,对发生职业意外暴露者给予及时处置与关怀,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尽量避免职业损伤。
  重视洗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洗手和无菌技术是阻断医护人员经操作导致传播性疾病的关键环节。急诊护士应掌握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在护理操作前后进行有效的洗手,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
  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急诊科工作人员的免疫力,对一些可以经过免疫注射降低血源性、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流感等,应进行预防接种。
  2.5暴力事件防护
  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预案,增强相应的应急能力。
  改进急诊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配合,避免暴力事件。
  不断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暴力发生的诱因。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比较好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给病人更多的亲情关怀,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及暴力事件。
  医院应加强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保卫制度,我院在急诊科安装监控装置,增派保安人员巡查,以增强防范能力;同时,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病人投诉,使医疗纠纷得到合理解决,避免和减少暴力冲突的诱因。
  
  3讨论
  
  急诊室护士处于特殊的环境,存在职业危害的因素较多,对病人负责的同时,也要对自己负责,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自我防护意识是不行的,细致、周到、科学的防护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首要条件,也使确保病人满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
  [2]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8(8):116.
  [3]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8):445-446.

推荐访问:急诊室 对策 护士 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