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霉菌素与碳酸氢钠联合治疗鹅口疮89例临床观察】 制霉菌素碳酸氢钠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制霉菌素片碾粉调入鱼肝油滴剂与2~4%碳酸氢钠联合使用,交替涂布患处的治疗患儿鹅口疮效果。方法 收集89例鹅口疮患儿的就诊资料,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联合用药治疗组和单一用药对照组,其中联合用药治疗组46例,单一用药对照组43例,进行治疗效果的比对。结果 联合用药治疗组46例患儿,好转、治愈率96.0%,无效率4.0%,复发率6.5%;单一用药对照组43例患儿,好转、治愈率86.0%,无效率14.0%,复发率44.2%。结论 通过89例鹅口疮患儿的临床观察发现,应用制霉菌素片碾粉调入鱼肝油滴剂与2~4%碳酸氢钠联合交替涂布患处的治疗方式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并能提高治愈、好转率。
  【关键词】 鹅口疮;联合治疗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正常人的口腔、皮肤、阴道中可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一般情况下不发病,但当机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下降时,如: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白色念珠菌乘虚而入[1]。由于婴幼儿的口腔相对较浅,不会节制口腔的唾液,唾液分泌增加时,不能及时吞咽,加之婴幼儿喂哺方式及食物的特殊性(母乳、奶粉、米糊等),为白色念珠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环境,使之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2]。 现将收集的89例鹅口疮患儿临床治疗资料汇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9例鹅口疮患儿均为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门诊就诊患儿。其中男49例,女40例,1个月~2岁小儿,其中哺乳期患儿76例,占85.39%,哺乳期患儿中纯母乳喂养儿11例,混合喂养儿23例,人工喂养儿42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89例就诊患儿共同的临床表现有:①口腔黏膜或舌面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重者融合成片,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②部分患儿有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伴有轻度发热。③尚未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以及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等情况。④多数患儿为久病体弱儿,长期使用抗生素者,或有雾化吸入激素治疗后患儿。⑤取白屑涂片镜检,可见真菌的菌丝及孢子。
  1.3 治疗 89例鹅口疮患儿中,根据治疗方法分联合用药治疗组和单一用药对照组。有46例联合用药治疗组患儿采取制霉菌素片碾成粉加入鱼肝油滴剂调和成稀糊状备用,以5%碳酸氢钠溶液稀释至2~4%的浓度备用,先以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再用以上两种配制好的药物联合应用,交替涂布患处,3~4次/d。有43例单一用药对照组患儿采取制霉菌素片碾成粉加入鱼肝油滴剂调和成稀糊状备用,先以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再用以上配制好的药物涂抹于患处,3~4次/d。
  2 结果
  应用制霉菌素片碾粉调入鱼肝油滴剂与2~4%碳酸氢钠交替局部外用的联合用药治疗组46例患儿,好转、治愈率96.0%,无效率4.0%,复发率6.5%;单一应用制霉菌素片碾粉调入鱼肝油滴剂的对照组43例患儿,好转、治愈率86.0%,无效率14.0%,复发率44.2%(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率及治愈、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89例鹅口疮患儿的临床观察发现,联合用药治疗组与单一用药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并能提高治愈、好转率。分析如下:①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大约25%~50%健康人的口腔、阴道、消化道可带有白色念珠菌,一般情况下不发病;只有在菌群失调、免疫力降低等情况下,方可转化为致病性念珠菌,从而引发感染。②根据白色念珠菌的生存特性,在正常情况下在体外能活1~3 d,潮湿天气活的时间较干燥天气长。酸性环境下生存,在人血清中37℃1~3 h形成芽管[3]。③制霉菌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以致重要细胞内容物漏失而发挥抗真菌作用,该药性质不稳定,极微溶于水,较易溶于脂类基质。在微碱性介质中稳定,pH值9~12时不稳定[4]。
  ④根据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点,治疗上用制霉菌素可有效杀灭白色念珠菌,2~4%碳酸氢钠溶液可使口腔内处于碱性环境,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如果单用制霉菌素,口腔中残留的白色念珠菌仍可借助口腔良好的生存环境继续繁衍生息,这样就会导致疾病复发,经久不愈。a.选择用鱼肝油做为溶剂较用水做溶剂有其优点,首先,制霉菌素较易溶于脂类基质,其次,鱼肝油较水附着力强,使药物停留在患处的时间相对延长,故不选择用水来做溶剂。b.除此之外,应加强护理,扩大护理的范围,强调哺乳母亲的手卫生和乳头的清洁,也应以2~4%碳酸氢钠溶液涂抹。人工喂养的器具(奶瓶、奶嘴等)均要做高温消毒处理[5]。治疗上还可辅以维生素B、C等,以促进受损黏膜的修复。
  参 考 文 献
  [1] 贝毅桦,孟梦,黄欣,等.念珠菌菌血症的研究现状.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6,(06):366-369.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李凡,刘晶晶.医学微生物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杨宝峰.药理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 李文娟,刘迎新,崔丽丽.鹅口疮患儿的观察与护理.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4):604.

推荐访问:鹅口疮 碳酸氢钠 霉菌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