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实践

[摘 要]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考、表达及应变能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力促成学生精神的成长,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演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0503

一、缘起和目的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高中语文课堂早已失去了其本该有的魅力,陷入一种“老师说学生听”或者“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的死板状态,尤其是高中生的言语能力正面临危机。

在语文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听说读写”这四条腿,大家普遍侧重“读”和“写”,很少关注“听”和“说”的能力培养。

可能有人会觉得,“听”和“说”是人天生就具备的能力,但笔者认为,语文课上要求的“听”和“说”毕竟与学生平时聊天的情形有所不同,它对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训练。

教育部提出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提到:“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这里所说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自然也包括口语交际方面。正是本着这样的想法,笔者开始在高二年级两个班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做法

其实笔者以前也搞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但最后由于引导不当,变成每次轮到的学生手拿一本杂志,跑到讲台前读完一篇文章就了事。讲者无心,听者自然也意兴阑珊,后来笔者实在看不下去,只得取消这一活动。因有此前例,笔者心里犹豫,所以这个活动一直到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过后才又重新开展。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笔者提出了一些要求。在演讲内容上,给予学生充分自由,鼓励他们讲他们擅长、喜欢的事情。这样做就避免了他们随便读杂志上的文章敷衍了事的情况。在演讲过程中,允许学生带稿子上台,但不能完全照着稿子念。笔者特意设计了一个学生提问、主讲者当场回答的环节,要求每次由两名学生当堂提问。这样做,一方面为了考验演讲者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迫使下面的学生在听的同时积极思考。事实证明,这种类似记者招待会的做法,使演讲过程出现了互动,总体上比较成功。在演讲顺序上,笔者改变了过去简单按学生学号顺序轮流上台的做法。这一改變其实也是受了学生的提醒。因为学号是按性别来排的,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如果机械地按学号来,势必前面都是女生后面都是男生,这样容易出现内容和演讲风格同质化的倾向,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略作考虑之后,笔者做出了调整:还是按顺序来,不过是女生按女生的顺序,男生按男生的顺序,而且男女生是交替轮流进行的,也即今天男生则明天女生。这样的变化,使男女生的不同风采得以较好展现。

随着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又提出,学生可以在演讲时采用投影、幻灯片甚至于视频等多种形式,如有需要,笔者可以提供设备支持。后来,果然有部分学生用上了这些多媒体技术,使呈现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受杂志上看到的某老师做法的启发,笔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整个演讲分为四轮。第一轮的要求非常简单:以男女学号为顺序,内容不限,时间不限。第二轮略作改变:提前一天用抽签的方式来定演讲者,内容不限,时间不限。第三轮再作改变:仍以男女学号为顺序,内容在学生提供的几十个话题中抽签决定,时间为5分钟以内(这主要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性和完整性)。第四轮,也就是最后一轮,规定如下:顺序和内容都由抽签决定,时间规定为5分钟以内,设定每个宿舍的舍长为评委,制定一个简单的评分规则,对各位演讲学生进行打分,并在最终活动结束时评出本轮最佳演讲家称号。

三、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尝试,笔者惊奇地发现,这个活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活动成了他们这大半年里在语文课上感受最深的一个环节。笔者认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教于乐,空前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生对语文普遍没有热情,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如笔者的学生在随笔中所说:“从小学到初中,在我眼里,语文课都是那么枯燥、乏味、无聊。语文老师教给我的只是题目,却没教给我对语文的态度、热情。”还有学生写道:“对数学这类课,是完全出于兴趣去学,无论老师如何教学,只要把知识描述出来,我大都愿意接受。而语文则不同,若一字一字将知识灌输到脑里,我大概已经在医院躺着了……”很不幸的是,高中语文课上如此灌输的情况并不少见。课前三分钟演讲则明显让学生获得了快乐,而且通过这种快乐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学生由“每当知道下节课是语文课,心里就发毛”(学生孙某语),到期待语文课的到来,“每当有人问起今天有什么好课时,语文课也名列其中”(学生居某语)。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学生都很期待,开展到第二轮时,每位学生演讲结束之后都要抽取第二天的演讲者,这个时候学生会特别的期待与兴奋。一天晚自修结束后,笔者正好轮到去宿舍查夜,看到学生蔡某的床铺上堆了不少漫画书,笔者便问他是怎么回事。蔡某说第二天轮到他演讲,他要准备准备,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的认真劲以及认真背后对这一活动的喜欢。第二轮演讲活动在期末考试前就结束了,这时,笔者所教1班的学生王某突然跑过来,请求笔者允许他在考试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演讲。这让笔者非常感动,如果不是乐在其中,很难想象学生会提这种要求。

课前演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分享,学生能体会通过分享带来的快乐,而他们也能将这种情绪带到接下来的听课过程中去。这种快乐的感觉使得他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很好地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听说结合,充分锻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对学生来说,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他们要选择所讲内容,还要精心组织语言,甚至有学生会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当然,作为演讲,最核心的还是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有些学生在课后非常能说,一到讲台前就变得有点怯场,甚至有一些不太雅观的小动作,显得扭扭捏捏;有的学生平时看来话不多,一到台前却落落大方,能说会道,妙语连珠,让人刮目相看。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这为数不多的历练,对于他们意义重大,他们的自信心也借此得到了提升。有个相对内向的女生在随笔中说:“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让我获得了成长。我还记得我颤抖着声音完成了我人生中第一次演讲时,同学们用掌声给了我鼓励,这让我偷偷地哭了起来;第二次演讲时我不再那么紧张,用最响亮的声音介绍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后来有很多同学都来借阅,这让我觉得十分满足。”

讲的人得到了锻炼,而听的人因为要提问题,他们也很专注,并且必须思考。有一次某学生谈及江南写的《龙族》时,就有学生提问:“请问你对作者在这本书中涉及很多西方的思想和传说做何评价?”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不仅用心在听,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再比如,有一次学生演讲涉及日漫和国漫,就有学生提问如何看待国漫未来的出路。这样的提问,非常实在,说明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这记者招待会般的一问一答,看似简单,对问答双方来说却是一种挑战。演讲者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比较深的了解才能回答好。有时候学生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演讲者显然无法很好回答,因而在台上很尴尬,有些难堪。不过笔者想,在这种时刻,演讲者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相信当他们进入大学参加各个社团的面试时,或就业面对提问时,曾经历的这种艰难时刻会对他们有帮助。

(三)互相了解,自然营造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作为中国现代教师,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由于大量非教育性事务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以致我们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已经很少有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了。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可以说相当之少。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在高中,你每天或每两天与学生见面就这么些时间,因此,很容易形成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内容为中心的反思和行动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导致我们教师往往不清楚学生所思所想,而当我们对学生如此不熟悉时,又怎能指望我们的教学会是优秀的呢?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无疑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的窗口。因为不限内容,所以学生的演讲内容五花八门,有讲自己家庭生活的,有讲宿舍生活趣事的,有講自己对死亡的看法的,有讲跑酷并当场表演的,有讲解化学专业知识的,有讲自己喜欢的电影或书籍的,有讲崇拜的电影明星的,有讲动漫的,有讲手机市场的,有讲电玩网游经历的……可以说演讲涵盖了学生生活中各个方面。借助这个活动,笔者对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思想状态有了切实了解,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推断来看待他们。经过这个活动,笔者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学生,甚至改变了原先对电脑游戏简单的排斥态度,会尝试着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一些事情。

其实学生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原来以为很熟悉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或许会惊讶、赞叹、佩服,或许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许会看到学霸同学身上的缺点,或许会看到默默无闻的同学身上的优点。无疑,课前三分钟演讲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了更多聊天的话题,有了更为理性和宽容的交友心态。笔者发现,经过两轮的演讲,班级的整体氛围都融洽了好多,那种和谐的感觉让人欣慰。

(四)陶冶情操,有力促进了学生精神的成长

内容丰富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不仅让学生拓宽了视野,也在不经意间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其实,演讲是人们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宣传的重要方式、手段之一,也是演讲者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演讲要感染人,必须要认可、内化那些你想要传达的思想,因而课前三分钟这一过程又何尝不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演讲时间虽短,但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烈碰撞,一次次不露声色的人格教育课在这里悄然开展。在悲、喜、爱、恨、怒、骂之后,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进一步完善。

因为有相似的经历或感受,学生很容易与演讲的同学产生共鸣。很多次,当演讲学生的话题非常吸引大家时,班内出现了学生主动举手提问的情况,而且有几次竟然还出现几位学生争先恐后提问的场面,使笔者不得不打破只能问两个问题的常规,任由学生问下去。说真的,从教高中十几年来,很少出现学生如此积极的情况。一次有个女生讲自己生命中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她讲着讲着就有些哽咽,当时全班同学先是震惊,然后纷纷给她鼓掌。又如某个女生讲起自己很多年前去医院看望身在重症监护室内的奶奶的情形,让不少学生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后来班内有学生在随笔中还提到这件事情。这样的生命教育,也许比教师在课上灌输更直接更有效。慢慢地,学生获得了成长,这难道不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使命么?

四、不足及反思

(一)不足

1.时间把控不太成功,不少学生明显超时

本活动名为“课前三分钟演讲”,可实际上,所花的时间往往远远不止。有的学生特别能说,可以一口气讲十几分钟甚至二十几分钟。尤其是第二轮,由于学生的胆量练出来了,说的时间长了很多。这种情况其实也让不少学生有点担心。因为还处在第二轮,笔者在时间上并未作太多要求,所以再长也听之任之。这里着实有些无奈,笔者不能太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但在接下来的第三轮和第四轮里,必须强调时间的概念。如果说前两轮是放,那后两轮就该收了。

2.话题尚不够丰富,与语文教学的关联不够紧密

虽说这么多人演讲,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不过囿于学生有限的生活阅历,往往会出现演讲内容雷同的现象,比如动漫、电脑游戏、书籍这些事物往往成为他们提及较多的话题。在这些话题中,较少和语文教学有直接关联。笔者并不是只让他们谈跟实际教学有关的内容,而是觉得如果想把他们的这种热情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就应该谈一些和平时上课有直接关联的内容。这里有笔者引导不力的原因,也有学生偷懒以及没有太多时间作充分准备的原因。

3.互动性仍待加强,学生所提问题质量不高

尽管笔者已设置了提问环节,但显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应这种方式。有些学生站起来抓耳挠腮,完全提不出问题,好不容易说了一个问题,又往往是“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看他的作品的”这样的低幼问题,或是“你喜欢哪一个片段”这样没有含金量的问题,或是“这件事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这种万金油一样的宽泛而笼统的问题。也有些学生,明明人家在演讲中已经明确说出的事情,却还要问。这多少说明学生听的能力还很欠缺,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4.只注重了演讲过程,后期反馈做得不够好

由于工作的粗疏,笔者在学生演讲过后做得太少。其实学生的每一次演讲都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教师可根据其具体表现,予以一定指导。这个指导可以是有关演讲技巧的,以帮助学生分析此次演讲的得失,让其对自己的表现有进一步认识;也可以是演講内容方面的,特别是有的学生是有演讲稿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看看演讲中的观点有没有什么不足,整体思路有没有什么缺点,所举事例有无常识性错误,这样等于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作文面批,或许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反思

1.演讲活动起始阶段很重要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来说也是如此。演讲活动笔者开始得略晚,是从学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启动的。其实这一活动在新班级刚组建一个月之后开始较为适宜,因为经过一个月的接触,学生之间有了不少了解,使他们上台后不至于因为对同学完全陌生而产生特别恐慌的心理。这个时间段,他们彼此之间还有一些地方不了解,而这个课前三分钟演讲有助于他们了解到自以为熟悉的同学独特的一面,这样其实是最好的。

最初的演讲,可以找一两个平时特别能说会道的学生来进行。因为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过来,如果开始的学生都是为了应付一下,会影响后面学生的投入状态。笔者以前就吃过这种亏,开头几个学生都是随便找篇文章上台读读,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这个样子,这个活动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2.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很重要

学生在演讲环节到底该讲些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这些都需要教师好好引导。学生毕竟不是专业的演说家,他们可能比较幼稚,缺点也可能非常多,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多鼓励他们。内容好的可以鼓励,声音好听的可以鼓励,感情充沛的可以鼓励,台风好的可以鼓励,应变能力强的也可以鼓励……总之,教师要尽可能找出他们的闪光点来。鼓励的力量很大,说不定经过鼓励,他们能获得很大的成长。

3.演讲内容可以适当向时事新闻倾斜

学生的话题,有的可能存在过于小众的缺点,关注的人不多。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多对时事新闻做出点评的话,更容易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这样也有利于配合语文课上的议论文教学。

开展了一个半学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总体上可以说非常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其实做得很少,但它却让笔者深刻体会到,一旦我们的语文教学抛开了功利的羁绊,我们还是大有可为的。

(责任编辑 袁 妮)

推荐访问:语文课 素养 前三 演讲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