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经验材料

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努力探索贫困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路子

  XX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辖NN、XS、RT、DR、TY5县,SW、GH、JH3区,代管SY市,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26万,其中农业人口585万。这里是朱德、罗瑞卿、张澜的故乡;
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织部分;
是地貌以丘陵为主、农业基础十分脆弱的农业旱区;
是资源短缺、人口众多、财力十分拮据的经济穷区。至2004年,全市有NN、阆中、RT、嘉陵4个扶贫重点县,1138个重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24元以下的28.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6.6万人,且呈点、片状分布,尤其集中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升钟库区。2004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XX后作出了“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的重要嘱托,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两年内实现RT大变化、XX大发展”的要求。一年来,我们牢牢抓住国务院扶贫办在XX开展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着力探索扶贫工作新机制,在推进老区发展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更加注重扶贫开发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了老区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近20年的扶贫攻坚,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XX仍然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农业大区。去年我们抓住试点契机,举全市之力,把扶贫开发与推进全面小康有机结合,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去年,全市实现GDP335.3亿元,同比增长12.8%,4个扶贫重点县达158亿元,同比增长12.79%;
地方财政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3%,4个扶贫重点县达2.66亿元,同比增长24.7%。

  二是更加注重产业链条的带动,加快了农民增收脱贫步伐。近年XX农业结构调整有了很大变化,但龙头带动力弱,传统农业的特征尤为明显。在试点中,我们强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务扶贫,着力构建贫困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启动并实施了顺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扩张,贫困农户从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增收成倍增长。完成农民培训52万人次,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增收的53%,NN、RT等重点贫困县占60%以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6元,增幅连续两年超过300元;
人平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以上。

  三是更加注重群众意愿,加速了城乡面貌的改变。近年来我们把老区发展的重点用在加大城乡基础建设重点项目上,建成了XX50.5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达成铁路、成南、南广高速公路和嘉陵江九级航电开发等一批项目陆续竣工。随着扶贫开发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等“六难”问题。全市已有60%以上的乡镇通油路,4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5%的村通了电,90%的农户告别了茅草屋,1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并涌现了NN县城皇垭村、高坪区青林村、嘉陵大树垭村等一批“产业突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扶贫新村。

  四是更加注重区域性扶贫,推动了最困难地区的发展。过去扶贫开发我们注重均衡用力、投入分散,忽视对重点贫困片区的整体推进。去年我们坚持重点突破,把RT县143个重点贫困村和升钟水库76个重淹村摆在了试点的重要位置,短短一年多时间,RT县九湾村、黄氏祠村等59个试点村的村容村貌、乡风民俗发生了显著变化;
全县提前一年完成26万人饮解困工程;
“两路一桥”、农村沼气等项目进展顺利,各级领导之关心,扶贫效果之明显,群众反映之强烈,历史上前所未有。同时,去年市级先期安排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解决升钟水库库区近10万群众,尤其是重淹村中183个重淹社2.7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五是更加注重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努力克服过去扶贫开发“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既注重物质扶贫、精神扶贫,更注重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去年,对全市117个重点贫困村16岁以上、3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在试点村深入开展评选“和谐农家”和“农户倡文明、村社创和谐”活动,评选“文明新村18个,“和谐之家”453户;
结合先进性教育,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干部群众信心倍增,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群关系明显改善。

  近年扶贫开发特别是去年试点工作,从酝酿到启动不到一年时间,得到了中央20多个部委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有关国际组织广泛关注,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批示,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批示:“设想很好,已初见成效。望坚持不懈,扎实推进,让广大农民得益。严防花架子,严防形象工程”。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XX作为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贫困人口密集区,西部不发达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特殊的市情决定了我市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富民强市的唯一选择。为此,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老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思路,积极实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是政绩”的理念,从领导力量、政策激励、资金投入等方面,更加关注贫困地区,更加关心困难群众,更加重视扶贫开发。一是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采取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坚持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从上到下,组织机关、社会力量实行定点帮扶,形成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二是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统揽试点工作。具体负责对试点村的发展规划、资源整合、组织工作进行协调。整合了市扶贫办和市对口帮扶办,做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是出台了配套激励政策。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扶贫开发一系列政策的前提下,制定了更加具体的激励政策,如出台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办龙头企业、结对帮扶、改善贫困乡村干部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凝聚各方合力,汇聚八方智慧,加快了脱贫致富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

  这既是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老区困难群众的一致愿望。我们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突出产业化扶贫。坚持以机制创新和农产品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全市已培育各类龙头企业326户和258个优质农产品基地,探索了凤垭山“业主+农户”、“先锋蚕业合作社+农户”、“富达公司+竹业协会+农户”、“托牛所”等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肉食品、丝纺、优质粮油产业、竹业、果业和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链,40%的农户进入链条,10多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NN县碾垭乡养蚕大户罗先锋创立了蚕业合作社,带动了1.8万贫困农户养蚕18750张,户均增收1000多元,被中科院院士向仲怀教授誉为“蚕桑产业的一盏明灯”。二是突出劳务扶贫。通过整合“阳光培训”、“劳务扶贫培训”等项目资金,整合5所高校、10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输出与内转的就业门路,形成“培训—输出—创业”模式,增加非农收入。去年全市劳务输出155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7%;
劳务收入达84亿元,连续10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突出基础扶贫。生产生活条件差是导致贫困的一块“硬伤”,也是老百姓多年期盼解决的一块“心病”。我们按照“农田水利化、交通网络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既抓好贫困乡村的水、路、电、气、通讯建设,又对重点村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去年全市整治病险水利工程120处,新建人饮工程2.5万处,新改建县乡村公路2853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土15万亩,造林绿化33万亩,建沼气池1.9万口,极大地改善了以试点村和升钟库区重淹村为主的贫困群众基础设施条件。四是突出社会事业扶贫。去年,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9.6万平方米,建设乡镇卫生院247个,新建重点贫困村文化活动室80个;
大力宣传《村规民约》和《文明公约》,建设“和谐农家”,农村中脏、乱、差等现象明显改观。

  三、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资源整合,由分散投入向集中力量整村连片推进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投向不乱、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办法,积极整合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对口帮扶、农业项目及教育、卫生社会事业项目资金,加大了试点村的投入力度,做到抓一个村像一个村,推进一片脱贫一片。一是制定科学规划。我们按照“群众自主,政府引导,瞄准穷人,整村推进”的原则,制定了《XX市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总体方案》。规划从去年起,用5年时间,先期启动RT县143个重点贫困村,辐射带动NN、阆中、嘉陵150个重点贫困村。二是强化产业富民。切实把立村产业放在扶贫开发的首位,坚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引导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动试点村发展,做到依托一个龙头,培育一大产业,建设一个新村。RT县化马乡虎嘴村过去“种田饱肚子、养猪为过年”,去年依托县养兔协会和哈哥兔业,家家户户办起了养兔场,户均增收30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兔专业村。三是坚持瞄准穷人。按照“村民推荐、民主评议、张榜公布、重点扶持”的原则,对贫困户优先贴息、优先培训、优先帮扶,使整村推进既突出重点,又照顾了一般,干部好操作,群众也服气。RT县昆山村率先在全国创立了“乡村发展协会”,政府把一次性扶贫项目资金作为委托县乡村发展协会投入到村建立基金(每村10万元),贫困户、一般户、富裕户分别以赠股、配股、购股方形式加入基金组成协会,协会成员以小额信贷方式使用基金,基金按股分红,形成了政府配股、农户入股、小额信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四是坚持和谐兴村。我们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六位一体”的整村推进思路,由群众决定先干什么就干什么,民主决策怎么干就怎么干,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我发展”的转变。去年,通过资源整合和民主管理的办法,RT县59个重点贫困村的直接投入各类资金7000多万元,激发群众自投近2亿元,实现了试点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和贫困群众增收同步推进的效果,保证了整村连片推进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主体作用

  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干部,主体是群众。我们从广大基层干部的内在因素出发,在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真正把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到扶贫开发上来。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机关干部沉下去抓扶贫的热情。去年,我们对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村,安排1个市级部门定点帮扶,1名县级领导定点联系,选派1名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驻村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见效不松劲。全市已有1000余个机关单位开展了“1+1”定点帮扶,有2.2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下派了500多名年轻干部到贫困村任职,向贫困户捐钱、捐物折款共计600多万元,在全市农村引起了强烈反响。NN县从县级机关选派30名干部到升钟库区重淹村任党支部书记,RT县抽派了59名县级年轻干部到示范村担任驻村指导员,他们长期吃住在乡村,指挥到工地,与农民一起劳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创新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全力扶贫的热情。按照省委“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要求,选好配强乡、村两级一把手,鼓励乡镇干部副职到村任职。去年,对全市32个重点贫困村不能胜任的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改选,先后有1200名乡干部到村任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助理,引起了基层干部强烈的震动。蓬安县中坝村过去是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的“乱村”,县委连续选派了两任组织部副部长到村任支部书记,解难题、化民怨、修公路、建新村、兴产业,将一件件实事、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成为全国、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三是创新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自愿扶贫的热情。积极建立“国家投入、本地配套、外来投资、社会捐赠”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扶贫投入机制。除国家正常投入外,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多万元资金配套投入,并采取扶贫资金贴息、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等办法,吸引外来企业、金融部门、经营业主广泛参与扶贫开发。去年北京荷田、重庆天生、成都哈哥等12户知名龙头企业落户XX,带动了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四是创新民主建管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扶贫的热情。我们大力推广RT县九湾村“百人议事”制度和26万人饮解困民主参建机制,让村民全程参与人畜饮水、乡村公路、三建五改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和资金监管,让贫困农户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选择权、监督权和享有权。去年,全市重点贫困村群众投资投工,折合人民币6亿多元,相当于国家项目资金投入的3倍。

  这些初步实践,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特别是面对农村扶贫开发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重任务,需要用新的思维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一是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挑战性。从总体上看,我市温而不饱,饥而复寒的现象仍然突出。从解决温饱向小康迈进再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贫困地区一道异常艰难的坎。二是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部内容,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三是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做起,其它别无选择。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决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工作,建立农民增收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得实惠,农村大变样。

  1、推进农业产业化,使每一个贫困农户都进入产业链条。按照“产业规划到哪里,基础配套到哪里,新村建设到哪里”的思路,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力推进重点贫困村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做强做大阆中鸿宇、西充李子园、哈哥兔业等80多户重点龙头企业和先锋蚕业合作社等1000余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畜禽、优质粮油、果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片、产业带、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力争用5年时间,让绝大多数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实现持续增收。

  2、突出项目建设,使每一个贫困村“六难”问题得以解决。运用新的机制,加快以水、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内全市解决15万人安全饮用水困难;
抓好400公里乡村道路和750公里农村机耕道的改扩建工作,完成150公里村社道路硬化;
完成126个贫困村农网改造;
建农村沼气池3万口;
89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完成156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481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配置,扎实推进五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
新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000个社;
将4万多无生存能力的特困农民纳入低保,新建扶贫安身工程8000户,使特困农民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3、抓好“百村示范工程”,使每一个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今年起,我们围绕“一点一片三线”(即RT县试点村、升钟库区贫困片和阆中至XX线、潆溪至新政线、嘉陵至营山线)选择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类型的村100个,率先建成“基础完善、产业支撑、乡风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就是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思路,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整村推进。坚持领导定点,干部驻村,部门帮扶,干群合力攻坚,确保一年内做到三个到位:即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配套到位,产业发展启动到位,人居环境“五通三改一美化”(建家、建园、建池,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居住环境美化)到位。力争用五年时间滚动建设500个示范村,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

  4、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使每一个农户成为和谐之家。按照“六位一体、和谐兴村”的要求,将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在农村精神文明方面,做到“五有五无”:即,有合格达标的村级卫生站,有一定规模的村级图书室,有设备配套的技术培训学校,有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体活动阵地,有群众公认且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
无违法无序上访,无超计划生育,无刑事案件发生,无黄、邪、赌、毒活动,无邻里纠纷和家庭暴力事件发生。在政治文明方面,达到“五有五好”:即,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套健全的村民议事规则,有配套的“两委”活动阵地,有既团结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
班子团结好,民主决策好,社会秩序好,勤政务实好,廉洁自律好。

  5、大力弘扬朱德精神,使每一个人都迸发出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朱德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他以一个无产阶级军事统帅的超人胆略和卓越才能,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XX人民留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朱德精神集中体现在“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十个字,这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精神力量。我们将以朱总诞辰120周年之机,大力弘扬朱德精神,加快老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一是大力弘扬同心图强、合力攻坚的团结精神。坚持以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打好总体战。二是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艰苦创业的务实精神。坚持每年为老百姓办成一两件实事,一步一个脚印,真正让老百姓从实干中得到实惠,从变化中看到希望。三是大力弘扬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注重领导机制、投入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群众参建机制、自我发展机制的创新,用创新的办法使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四是大力弘扬只争朝夕、不等不靠的苦干精神。坚持干中争、争中干,一年接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扶贫开发推进和谐文明新村建设的新成效。

推荐访问:全局 农村工作 扶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