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阴为体阳为用】肝体阴而用阳

  [关键词] 阴为体;阳为用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19―02      阴阳是一个整体,不可分,“火神派”将人体的阳气比喻成太阳系的一丸太阳,认为太阳是纯阳无阴的,试想没有氢气作为阴物质的基础,何来核聚变的阳性表现;阴就是机体的物质保障系统,阳就是机体的动力保障系统,动力保障系统就是物质保障系统的外在表现;“火神派”一味的强调用“桂、附、姜”补阳,认为“桂、附、姜”纯阳无阴,别忘了阳性也是相应的阴物质的外在表现,“桂、附、姜”的热性是它们为了适应外在寒的环境而产生的,它们的阳热性离不开阴物质。
  人类已经发现的感冒病毒有170多种,病毒侵入机体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如果我们预防性的口服补阳滋阴的中药来保持阳强阴足,虽然我们感染病毒后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但是病毒在一次次侵入机体的过程中损阳耗阴,在我们还没有产生足够多抗体的时候,已经阴阳耗尽、千疮百孔、一命呜呼了。我们只能顺服病毒,绝不可能消灭病毒,病毒在宇宙空间无处不在。我们如果经常服用补阳滋阴的中药,就可以减少病毒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临床对感冒的治疗经常离不开抗菌素和激素,感冒是病毒所致,用抗菌素何益?破坏了机体的共生菌群的平衡,为有害菌的猖獗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既然抗菌素能够消灭或抑制细菌,对同为生物的我们也危害不浅;使用激素何益?抑制了机体的免疫机能,为病毒的肆虐拓宽了道路、扫除了障碍,如此恶性循环一发不可收拾也。给机体适当的补阳滋阴,犹如给农作物平衡营养、风调雨顺,而给机体使用抗菌素,犹如给农作物使用农药,消灭了昆虫,也破坏了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后果可想而知。下面结合病例具体论述阴为体阳为用。
  龚某,男,75岁,心悸胸闷气短,浑身酸软乏力,皮肤骚痒,口干口苦,经常口舌生疮,纳差怕冷,食后饱胀小适,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经常晕倒卧床不起,面色灰暗,大便稀溏,小便黄浊频数,偶有尿失禁,常吐白浊痰,稍一受风即感冒发烧,血压180/110mmHg,舌苔黄腻,舌质淡紫齿痕明显,舌边舌底有数处瘀点(斑),六脉沉细弱稍数,心电图示房早,s-t段压低,被诊为冠心病,曾经住院治疗无明显疗效,追问病史20年前曾经查出L5S1椎间盘突出症,年轻时感冒后很少治疗,经常任其自愈。一诊:制附片60g(先煎1小时)、桂枝30g、干姜60g、黄芪120g、吴茱萸2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2g、红花10g、葛根30g、猪苓15g、白术60g、乌梅30g、生甘草30g。5付,煎液分2次口服(患者二诊时称因感觉效果好,一付药一天煎服4次),另外将肉棒3g、制附子4g、干姜3g、葛根4g、茯苓4g、吴茱萸1.5g、生甘草4g按比例研细粉,一天2~3次口服,每次5~10g。服药的当天夜里两腿交替疼痛难忍,当夜到医院急诊,CT检查诊为腰间盘突出症所致,但不知是中药运行去病机能恢复所致。二诊病人笑逐颜开,称诸症皆消,并主动伸出舌头,高兴的说舌头的颜色也变红活了,血压125/80mmHg。二诊续服上方5付,嘱平时坚持服用一诊配制的中药粉剂。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谓的六淫只不过足病毒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下侵害机体的形象表述)人体,免疫系统与六淫抗争而化火,火耗阴阳,阴阳虚损而变生百病,补阳滋阴为治疗除了损伤性疾病之外的所有疾病的丛本原则。掌握补阳滋阴的适度性,是每个中医生必须充分掌握的。上述案例的患者因为年轻时经常感冒,缺乏正确的治疗,感冒病毒侵入人体后和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战争而化火损阳耗阴,阴阳虚损而变生除了损伤性疚病之外的所有疾病,损阳(气)则阳气虚损,耗阴则阴虚火旺(阳亢),阴为体,阳为用,有阴无阳则僵体一具,有阳无阴则阳何以附,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依赖于阳气的运行推动,阳气的运行是以机体的脏腑器官作为物质基础的,阳成阴,阴寓阳,阴生阳,实际上阴阳是一体不可分的;我不赞成传统中医分脏腑和经络阐述疾病的表现,其实人体是一个整体,一脏虚则诸脏皆虚,不可能只影响某个或某几脏腑器官,病毒人体化火不可能只耗阴或只损阳,应该是阴阳并耗;我临床治疗口腔溃疡、胃溃疡、阑尾炎、肾结石、胆结石、慢性肠炎、糖尿病、高血压、脑血栓、冠心病、鼻炎等用药出入不大,离不开补阳滋阴。因为阳成阴,所以补阳即是补阴,然而清火只可在热盛和火过旺时短暂使用,或者不用,因为外热和内火是机体免疫系统和外邪抗争而产生的,补阳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外邪很快就被制服或消灭,自然就无外热和内火的产生,毕竟清火的中药都是性寒凉,能损耗人体的阳气,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案例的患者因阳气虚则心脏血供不足,出现心悸胸闷气短、脉沉细弱;患者浑身酸软乏力、头晕、手足麻木当然就不难理解,也是阳气虚的表现;阳气虚推血运行的力量相应下降则皮肤血供不足而出现皮肤骚痒(常被诊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也就是血虚痒);脾胃阳气虚运化功能减退则纳差、食后饱胀不适、舌苔白、舌质齿痕明显,脾胃运化痰的功能减弱则常吐白浊痰,其实脾胃的消化功能离不开正常肝脏分泌的胆汁,离不开正常胰腺分泌的胰液,离不开正常的胃分泌的胃液和小肠分泌的小肠液,中医的整体观和现代科学不谋而合,运化痰浊不仅仅是脾胃的功能,与肝、胰、大小肠也密切相关;卫表阳气不足则怕冷;阳气不足则固摄功能减退则大便稀溏、小便频数、偶有尿失禁;阳气虚则血液瘀滞,血瘀则头痛、面色灰暗、舌边舌底有瘀斑。阴虚火旺(阳亢)和虚阳上亢(越)两者都可以出现口干口苦、口舌生疮、午后低热感、舌苔黄、脉数;阴虚火旺(阳亢)者渴喜凉饮,口舌生疮红活,舌苔干黄脉数而有力;虚阳上亢者渴喜热饮而不多,口舌生疮色苍白或嫩红,脉数而无力;其实阴虚火旺(阳亢)和虚阳上亢(越)两者本质同而程度异而已,为医者应该明辨阴虚火旺(阳亢)和虚阳上亢(越),力挽生命于狂澜。高血压也有虚实之分,阴虚火旺(阳亢)为实,虚阳上亢(越)为虚,也可以从脉象的强弱区分,脉强为实,脉弱为虚,实性高血压的成因是饮食肥甘油腻,造成血管瘀堵、诸组织器官的血供不足,机体反射性的升高血压以保证诸组织器官充足的血供。虚性高血压的成因是营养不良和劳累造成机体阳气不足,推血运行的功能下降、诸组织器官的血供不足,机体反射性的升高血压以保证诸组织器官充足的血供。上述案例的患者应属虚性高血压;笔者认为高血压是机体自我保护性反射,一般认为头晕是高血压所致,其实不然,头晕是大脑血供不足的表现,当大脑血供不足时,机体反射性的升高血压以保证大脑的血供,当血压过高时又可能造成脑或其它部位血管的破裂,单纯的口服降压药一段时间后,血压仍然继续升高,加大剂量也无济于事,口服补阳滋阴中药后,大脑血供充足了,机体无需再升高血压来保证大脑的血供,自然血压也就下降了。我不赞成 “温病派”单纯的以承气汤、白虎汤治疗阳明火旺症,寒凉药在清火的同时也损耗机体的阳气,大便大下之后患者已瘫软气力不支;我赞成“火神派”单纯的以四逆汤类治疗阳虚症,温热药在补阳的同时也补阴,因为阴为体阳为用,所谓的补阳药不过是植物为了适应寒湿环境而产生的温热性罢了,药物(这里指植物)的寒热温凉性只不过是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的代偿产物。所以在疾病的任何阶段补阳滋阴不可废,有侧重罢了,为医者更应废食于此,只不过我们应该选用在寒湿的环境中能够成活的植物来治疗阳虚症,同时加强营养;对于饮食肥甘油腻造成的血管瘀堵,补阳的中药同样能够促进血管内瘀堵物的代谢,但同时必须清淡饮食。患者服药的当天夜里出现两腿交替疼痛难忍的原因是:患者原已处于麻痹濒死状态的神经,经过补阳滋阴活血的治疗,逐渐恢复了神经的正常感觉功能;我未见过处于麻痹濒死状态的人对疼痛的敏感度会好于常人,患者出现两腿交替疼痛难忍正是机体功能恢复的表现,不然二诊患者怎么会有笑逐颜开的表现。我们往往将阳明火旺高热阶段称为实症,其实这仅仅是机体的阴阳尚足,机体还有与邪(病毒)抗争的能力,在阳明火旺阶段清火的同时加用补阳滋阴,不但不会因为补阳而火更旺,滋阴而敛邪,相反更使机体阳强阴足,不但却病退热快,而且疾病退却后机体仍然神采飞扬,甚至毫发无损,根本就不会出现有象单纯清火后机体热退神疲的表现,然而清火只可暂用或不用。
  上述病案中的处方由四逆、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方中取四逆汤补阳、补阳还五汤益气滋阴活血,增人桂枝、吴茱萸、乌梅、猪苓、葛根加强补阳滋阴通络之效,吴茱萸更有温中燥湿、理气止痛之功,猪苓因为喜寒湿生长环境而有温阳利湿的功效,葛根的藤长逾几十米而有通络的功效;中药粉剂中的茯苓寄生于松树的根部,松树四季常青有补阳作用,茯苓因为吸食松树的汁液同样有补阳的作用。没有补阳药作为原动力,滋阴活血必将成为空谈;补阳滋阴为重中之重。临床发现长期的单纯清火,人体会出现怕冷、胸闷气短、口流清涎、大便稀溏、头晕乏力、血压低下、舌苔白腻、舌质淡白胖大齿痕明显等一派阳虚的症状。如果仅以四逆汤补阳,辛热药物在补阳的同时,并不助长体内的淫热;临床发现长期单纯的补阳,机体并不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舌生疮、胃脘燥热、大便干结、血压升高、舌苔干黄、舌质潮红龟裂等火旺的表现。然而单纯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滋阴,临床发现机体没有明显向愈和恶化的表现,似乎象人参、黄芪这类甘温的药物对机体无太大的损益,用这类药物治疗病必将延误疾病的治疗,医者求稳之心遗害匪浅,病者命丧黄泉而浑然不觉医之过也。如果单纯的滋阴,不但滋腻碍胃,而且造成阴盛阳虚。临床治疗血瘀症常常喜欢活血化瘀,血可能因此而变稀了,如果没有阳气的推动不过是死水一潭,就像即使夹带了大量泥沙的黄河水,由于有了西高东低的势能作用照样一泻千里。如果将补阳滋阴的药物正确配伍使用则无上述缺点,并且长期服用有益而无害。肉桂、干姜、附子、吴茱萸这类辛热药物,煎煮会挥发掉其有效的辛散成分,附子久煎虽然可以降低其毒副作用但同时也破坏其补阳强心的成分,因此将这几味补阳的药物在安全用药的范围内研粉口服,既克服上述诸多缺点,又能保证诸补阳药物持续发挥作用,加生甘草以解诸热药燥烈之性,使作用缓慢而持久;药典中附子每日用量是3~8g,吴茱萸的用量3~8g,且性昧有毒,如果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根本就达不到治疗效果,其有毒成分正是强心温阳通络的成分,制附子已经经过黑豆和甘草煮制,再加上方中加大干姜和甘草的用量,既解了诸热药之毒,又因大剂量干姜的使用加强了温阳通络的故果(附子无姜不热)和甘草斡旋脾胃中枢使后天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有制之师不畏多,无制之师少也乱。

推荐访问:浅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