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6例疗效观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8-0024-02
  
  椎(VA)-基底(BA)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病。临床表现为头昏,头晕,耳鸣,睡眠不佳,严重的可有头痛,眩晕,颈部不适,颈肩或上肢麻木,疼痛,较严重的可见猝倒,短暂昏厥,甚至脑血管意外等[1]。本科自2008年9月~2010年2月对确诊的本病46例以天麻钩藤饮为主方,辨证施治,临症加减,同时配合西药天麻素注射液静滴,与对照组比较,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为本科2008年9月~2010年2月从住院、门诊,体检中发现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其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短6 d,最长25 a,对照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最短9 d,最长23 a。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内科手册》[2]关于椎(VA)―基底(BA)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反复头昏,头晕,目眩,耳鸣,睡眠不佳,严重的可有头痛,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漂浮感,旋转感,或体位性头晕等症状。伴颈部不适,颈肩或上肢麻木,疼痛,较严重的可见猝倒,短暂昏厥。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的血流速度峰值明显低于同年龄段正常值,脉动(PI),阻力(RI)指数均有增大或改变。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糖尿病患者)加天麻素注射液0.6 g,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如果症状较重,可加服氟桂利嗪片5 mg,每天2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以天麻钩藤饮为基本方:天麻30 g,钩藤15 g,石决明15 g,川牛膝15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益母草15 g,茯神15 g,夜交藤15 g。临症加减:如头昏,头痛明显,加川芎15 g,刺蒺藜15 g,白芷15 g;头昏,乏力,精神不振,加黄芪50 g,白术15 g;伴睡眠不佳,心悸,加枣仁15g,远志15 g,五味子10 g;伴颈肩酸痛,麻木,加续断15 g,鸡血藤15 g,红花15 g;伴腰酸痛,疲乏,加熟地15 g,鹿角胶15 g,知母10 g;伴恶心、呕吐,加竹茹10 g,吴茱萸10 g,波蔻10 g等,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 mL,日服3次,10 d为1个疗程。
  在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86例患者分别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VA)-基底(BA)动脉收缩期,舒张期的血流速度峰值,并做比较。
  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的血流速度峰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或达到正常值范围;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的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提高或接近正常值范围;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的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或变化不大。
  4.2 治疗结果
  4.2.1 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的血流速度峰值情况 治疗前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低于正常国人同年龄段正常值。治疗后,再次复查TCD,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峰值明显改善,接近或达到同年龄段正常值,以收缩期峰值提高明显(P

推荐访问:基底 动脉 疗效 中西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