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10篇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10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10篇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篇1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现在农村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百般疼爱,舍不得骂,更舍不得打,很多事情都由着孩子去做,往往使孩子形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孩子的独立性很差,而依赖性却很强。也有一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的阻力。因为有了他们“坚强的后盾”,家长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明显打了折扣。

1、数量少。

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

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

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

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

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普遍能理智消费,其在消费中各项支出分配为59%用于食品开支,13%用于通讯网络,18%用于休闲文娱,10%教育学习。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分配比较合理,大部分的消费用于食品支出。同时,相对于近几年来的消费结构,大学生在休闲文娱方面的支出正逐年增加,这也体现出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由此体现出大学生消费心理较为积极,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少。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

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

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农村交通方便了,山区群众与外界接触多了、交流也广了,各种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进外来投资,开发、做强、做大农业、旅游项目,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外出经商、打工,增加农村农民收入,极大地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 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二)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

一是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市情,xx市委托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将全市现有3600多个自然村庄规划整合为140个新农村社区(中心村)。其中,工矿所在地社区20个,采煤沉陷安置社区18个,旅游景点所在地社区4个(分别与所在政府驻地社区或中心村共同建设),乡镇政府驻地社区23个,一般中心村79个。

二是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公开招标了4家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确定的新农村社区实施高标准规划。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已完成新农村社区规划79个,9月底所有新农村社区规划全部完成。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应达到如下目的:

打暑假工和做兼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除了赚点小钱,减轻家庭负担;而且学会接触各类社会人士,丰富社会经验;不浪费空余时间,理论结合实际,也是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篇2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篇3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 www.1mi.net 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篇3

先进示范村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村以提升村级文化建设水平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了“一二三四”工程,即突出一个重点,凝聚两种力量,着力三个方面,做到四个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的参与率、满意率大幅攀升。

一、突出一个重点,大力兴建和改善文化基础设施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本条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和文化事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我村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建与改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重要抓手。通过改造传统文化设施、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增添现代文化设施三条途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先后筹资——元对原村篮球场、村小学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养老院1个,村卫生室1所,病床7张,建立幼儿园2所(私人)。同时加大了农村图书室、农产品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星火科技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宽带网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目前,我村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台、音响设备等群众文化娱乐设施、设备应有尽有,为我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凝聚两种力量,强力推动村委会与村民积极参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村委会的大力推进。为此,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文化建设的问题,经反复探讨,在如何发展我村的文化建设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确立了文化服务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并制定了“两问”的具体行动措施。一是问需于民。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分组深入全村村民之中进行调查走访,通过走访掌握和了解群众对文化需求情况、需要娱乐方式及村文化能人、文化爱好者的基本情况。二是问计于民,根据群众的需求情况,结合县、乡党委、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制定了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通过召开村民会等方式收集整理村民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根据群众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进行了认真的修定,相继出台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规定。由于采取了两问的措施,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及相关规定得到群众广泛的拥护,群众的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使我村呈现出了一派其乐融融的文化景象。

三、着力三个方面,努力在特色资源的挖掘、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精神面貌的塑造上下功夫

我村始终把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农村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现代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着力点。通过挖掘民间文化、积极培育村文化和创造性地发展农家乐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创建特色村,以特色村带动特色经济发展,做到了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文化活动丰富上,结合我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底蕴、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现实情况,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需要,在三定四送(三定即:一是定期播放广播;二是定期开放图书室;三是定期组织开展娱乐活动。四送即:一是送文化下乡;二是送电影下乡;三是送演出文艺节目下乡;四是送科技知识下乡)的基础上,还坚持图书室书籍及时更新,每月组织群众看2场电影,举办专栏宣传新人新事,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得我村文化建设既有内容、形式,又具有精神实质,不断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

四、做到四个结合,统筹协调各种关系

一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村经济之上,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把村域经济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公路全部硬化;修建21处人畜饮水工程,打机井71口;完善二级提灌站1座,整治山坪塘9口,农田综合整治1万亩;全村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与特色养殖,支持产业大户发展,辣椒、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种植,长毛兔、生猪等特色养殖在我村已初具规模,并成为我村群众致富的主要方式。鼓励扶持本村村民兴办企业。目前,我村已有××和××等企业13家。大力培植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鼓励个体运输,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村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为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篇4

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一: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摘要: 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

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村文化产业

一、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选择

1.提升产业融合的责任意识以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发展经济是各地政府的职责之所在系,也是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应负的责任,因此,政府和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均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全力积极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文化上的传承。

这样一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本地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这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

对于诸多农村地区来说,其区域之内特色文化产业往往积淀相当深厚,文化产业传承的任务极为艰巨。

要相积极传承特色化文化,不仅要注重于保护,而且还应当对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更为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依赖于市场化的运作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积极做大与做强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

如此才能为文化产业之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鉴于此,各地方政府均应在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经济责任意识的带动下,全力支持与引导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2.出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产业所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就在于特色化。

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致力于发挥特色,展现出优势,这就无法离开政府的积极指导与规划。

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持能创设出一流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情境,从而营造出肥沃土壤,落实文化产业经济今后发展的趋向,提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凝聚力。

各级地方政府在当地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应当着力体现出规划、引导以及管理等各项职能。

要在实施充分调查与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依据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依据本区域的特点以及优势,健全完善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农村文化产发展规划,积极推动特色化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规划中要做到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主导,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

3.推动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以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活力

持续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就当然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所提供的各类农业产品具备了质量不高、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由此而导致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欠缺活力。

文化产业经济能够为现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费品,所以,要求文化产品以及服务应当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的创新性开掘,以目前已有的农村文化资源为前提,积极开展文化再造,满足持续变化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要按照消费需求所出现的新变化,运用产品创新以实现产品与服务具有适应性、超前性以及高质性。

适应性主要是指应当观察市场的变化,让产品能符合广大客户的切身需求。

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

高质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现代新元素以及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做到以质取胜。

在农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中,还应当适时从政府主导往市场运作进行转换,从而真正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所具有的市场主体地位。

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农业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全面鼓励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共同来经营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并且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到文化产业经济市场之中。

二、结语

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

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程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促成农村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就能推动农村经济取得不断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多种产业的集聚区,进而发展成为动力极大、基础设施设备健全、人才资源丰富、资金力量雄厚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唐金培;蔡万进;实事求是-03-10

2、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措施牟德刚中州学刊-09-20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二:小议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站的价值

摘要: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乡镇文化站

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

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

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乡镇基层文化工作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

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二、乡镇文化站要保持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起行政及业务的指导作用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

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

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设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

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

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

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司芳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7-25

2.、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胡庆山;王健;王维;李海金;体育科学2007-10-15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篇5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现在农村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百般疼爱,舍不得骂,更舍不得打,很多事情都由着孩子去做,往往使孩子形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孩子的独立性很差,而依赖性却很强。也有一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的阻力。因为有了他们“坚强的后盾”,家长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明显打了折扣。

1、数量少。

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

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

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

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

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普遍能理智消费,其在消费中各项支出分配为59%用于食品开支,13%用于通讯网络,18%用于休闲文娱,10%教育学习。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分配比较合理,大部分的消费用于食品支出。同时,相对于近几年来的消费结构,大学生在休闲文娱方面的支出正逐年增加,这也体现出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由此体现出大学生消费心理较为积极,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少。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

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

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农村交通方便了,山区群众与外界接触多了、交流也广了,各种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进外来投资,开发、做强、做大农业、旅游项目,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外出经商、打工,增加农村农民收入,极大地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 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二)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

一是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市情,xx市委托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将全市现有3600多个自然村庄规划整合为140个新农村社区(中心村)。其中,工矿所在地社区20个,采煤沉陷安置社区18个,旅游景点所在地社区4个(分别与所在政府驻地社区或中心村共同建设),乡镇政府驻地社区23个,一般中心村79个。

二是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公开招标了4家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确定的新农村社区实施高标准规划。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已完成新农村社区规划79个,9月底所有新农村社区规划全部完成。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应达到如下目的:

打暑假工和做兼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除了赚点小钱,减轻家庭负担;而且学会接触各类社会人士,丰富社会经验;不浪费空余时间,理论结合实际,也是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篇6

先进示范村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村以提升村级文化建设水平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了“一二三四”工程,即突出一个重点,凝聚两种力量,着力三个方面,做到四个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的参与率、满意率大幅攀升。

一、突出一个重点,大力兴建和改善文化基础设施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本条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和文化事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我村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建与改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重要抓手。通过改造传统文化设施、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增添现代文化设施三条途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先后筹资——元对原村篮球场、村小学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养老院1个,村卫生室1所,病床7张,建立幼儿园2所(私人)。同时加大了农村图书室、农产品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星火科技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宽带网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目前,我村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台、音响设备等群众文化娱乐设施、设备应有尽有,为我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凝聚两种力量,强力推动村委会与村民积极参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村委会的大力推进。为此,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文化建设的问题,经反复探讨,在如何发展我村的文化建设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确立了文化服务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并制定了“两问”的具体行动措施。一是问需于民。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分组深入全村村民之中进行调查走访,通过走访掌握和了解群众对文化需求情况、需要娱乐方式及村文化能人、文化爱好者的基本情况。二是问计于民,根据群众的需求情况,结合县、乡党委、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制定了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通过召开村民会等方式收集整理村民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根据群众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进行了认真的修定,相继出台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规定。由于采取了两问的措施,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及相关规定得到群众广泛的拥护,群众的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使我村呈现出了一派其乐融融的文化景象。

三、着力三个方面,努力在特色资源的挖掘、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精神面貌的塑造上下功夫

我村始终把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农村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现代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着力点。通过挖掘民间文化、积极培育村文化和创造性地发展农家乐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创建特色村,以特色村带动特色经济发展,做到了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文化活动丰富上,结合我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底蕴、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现实情况,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需要,在三定四送(三定即:一是定期播放广播;二是定期开放图书室;三是定期组织开展娱乐活动。四送即:一是送文化下乡;二是送电影下乡;三是送演出文艺节目下乡;四是送科技知识下乡)的基础上,还坚持图书室书籍及时更新,每月组织群众看2场电影,举办专栏宣传新人新事,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得我村文化建设既有内容、形式,又具有精神实质,不断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

四、做到四个结合,统筹协调各种关系

一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村经济之上,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把村域经济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公路全部硬化;修建21处人畜饮水工程,打机井71口;完善二级提灌站1座,整治山坪塘9口,农田综合整治1万亩;全村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与特色养殖,支持产业大户发展,辣椒、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种植,长毛兔、生猪等特色养殖在我村已初具规模,并成为我村群众致富的主要方式。鼓励扶持本村村民兴办企业。目前,我村已有××和××等企业13家。大力培植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鼓励个体运输,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村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为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篇7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年共放映数字电影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篇8

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一: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摘要: 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

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村文化产业

一、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选择

1.提升产业融合的责任意识以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发展经济是各地政府的职责之所在系,也是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应负的责任,因此,政府和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均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全力积极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文化上的传承。

这样一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本地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这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

对于诸多农村地区来说,其区域之内特色文化产业往往积淀相当深厚,文化产业传承的任务极为艰巨。

要相积极传承特色化文化,不仅要注重于保护,而且还应当对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更为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依赖于市场化的运作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积极做大与做强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

如此才能为文化产业之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鉴于此,各地方政府均应在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经济责任意识的带动下,全力支持与引导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2.出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产业所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就在于特色化。

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致力于发挥特色,展现出优势,这就无法离开政府的积极指导与规划。

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持能创设出一流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情境,从而营造出肥沃土壤,落实文化产业经济今后发展的趋向,提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凝聚力。

各级地方政府在当地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应当着力体现出规划、引导以及管理等各项职能。

要在实施充分调查与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依据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依据本区域的特点以及优势,健全完善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农村文化产发展规划,积极推动特色化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规划中要做到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主导,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

3.推动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以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活力

持续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就当然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所提供的各类农业产品具备了质量不高、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由此而导致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欠缺活力。

文化产业经济能够为现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费品,所以,要求文化产品以及服务应当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的创新性开掘,以目前已有的农村文化资源为前提,积极开展文化再造,满足持续变化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要按照消费需求所出现的新变化,运用产品创新以实现产品与服务具有适应性、超前性以及高质性。

适应性主要是指应当观察市场的变化,让产品能符合广大客户的切身需求。

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

高质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现代新元素以及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做到以质取胜。

在农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中,还应当适时从政府主导往市场运作进行转换,从而真正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所具有的市场主体地位。

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农业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全面鼓励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共同来经营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并且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到文化产业经济市场之中。

二、结语

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

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程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促成农村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就能推动农村经济取得不断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多种产业的集聚区,进而发展成为动力极大、基础设施设备健全、人才资源丰富、资金力量雄厚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唐金培;蔡万进;实事求是-03-10

2、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措施牟德刚中州学刊-09-20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二:小议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站的价值

摘要: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乡镇文化站

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

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

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乡镇基层文化工作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

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二、乡镇文化站要保持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起行政及业务的指导作用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

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

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设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

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

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

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司芳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7-25

2.、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胡庆山;王健;王维;李海金;体育科学2007-10-15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篇9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篇3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 www.1mi.net 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篇10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年共放映数字电影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特色 农村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范文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题目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优秀范文大全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2000字 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特色与风貌 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建设毕业论文 农村特色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