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开花|让梦想扎根读后感(全文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梦想开花|让梦想扎根读后感(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让梦想开花

  这本书的全名是《让梦想扎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长与对话笔记》,是社区伙伴编著的。可能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名字就会和我之前的想法一样,这是写社区伙伴做的志愿者项目的,是写一些志愿者在一些ngo机构怎样成长的,那么对于我这种不是很关注教育方面的人来说,可能就会错过这本书了。

  我是先看了目录,第一章是“归去来兮:逆流而上的返乡青年”。就是“返乡青年”这个词吸引了我,一个是因为平寨在做返乡青年创业的尝试,我也一直在关注;
另一个就是今年去金波,有意无意的听说了一些村子里年轻人的婚姻问题,即现在村子里的女孩子要么出去读书,要么出去打工,但一般都不会再回到村里结婚,就直接嫁出去了,所以就导致真正在家务农的男青年反而找不到老婆。没想到时至今日,连成家都成为了要离开家乡的理由!确实,我们也了解到很多男青年在外成家而不再回村,家里父母在村务农的情况,我一次又一次的想:二三十年以后,当这些四十岁左右的父母年老的时候,还有谁来种地呢?因此,我想了解书中的返乡青年是怎样的状况?他们是因何动力而返乡的?返乡后干什么呢?

  而整本书更让我惊喜的是,全书基本全选用了“对话”的形式来呈现一些议题的讨论,所以我们看到的全部是书信、博客甚至面对面谈话的节选,非常真实、朴素和具有可读性。但她的局限性也正在此,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可以深入讨论的话题,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即使这样,她却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和可以借鉴的形式。因为对话的人仍在继续,我们以后有机会或许可以亲见本人;
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对话的形式,让同路人不再孤单,至少我本人就很奢望能有一位对话的对象。

  回到书的内容。第一章主要是节选了几位曾经在城市受到高等教育,并在城市生活过、困惑过、挣扎过的人,因为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和对土地深深的感情,而最终选择回乡务农的故事,里面有一些人物的名字已经很熟悉了。让我激动的就是他们坚实迈出了梦想的第一步,虽然他们每一步都走的很艰难,很挣扎。相信也有很多人(至少包括我)也都有一个“农庄梦”,最后却由于各种原因而未付诸实践或像第三章所写的那些人一样,选择通过别种方式来接近自己的梦想(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其原因就像书中所说的“返乡青年绝对不是也不该是一种浪漫的想象。我们必须带着一种纠结的心情去面对,然后充满疑惑、愧疚、挣扎地在这里扎根。这与下乡服务或单纯地住在乡村但收入其实是依附城乡经济的人绝对不同。”更难得可贵的是,书中特意安排了两位女性返乡者,而且是嫁入其他农村成为了当地媳妇,她们与自己、农村社区、家庭之间的张力更大。之前“绿耕心芽儿”在微博上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当时不知如何回答,通过这一章节的故事也可窥一斑吧。

  同时,我也想到平寨种老品种的村民,他们和文中的返乡者的最大不同,我想是在于这些返乡者是自愿自觉的选择亲近土地的,而村民是被迫的,是生活压力所迫,即使他们现在生态种植也是如此,所以他们更关注米是否能卖出去,是否可以提价以及是否可以尽量多种,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关注过土地的变化,他们是否真的对土地有感情?而书中的安金磊所探索的“土地禅”让我震撼,或许它是小概率事件。可对村民个人意识层面的关注,我觉得是我们在做项目中所忽视的,或者做的不够的,其实意识层面一旦打开,对土地友善,对生命友善,心中有爱就会懂得感恩!生态种植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更不是为了我们种,而是为了世世代代种!所以我也建议这本书中的故事可以讲给村民听,这本书可以推荐给杰锋看。而关于和村民的关系,第二章写的更具体。

  第二章是写社区支持农业的,选的依然是爱农会的例子,但却不是系统介绍爱农会的运作模式的。而只是从几个实习生的实习角度出发,通过和他们的谈话和讨论揭示了一些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

  还记得,07年我们对城乡合作的美好想象吗?就像文中他们提出来的“健康农业”的概念一样,“健康就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状态,关注的不只是食物蔬菜是否有机,而是如何让城市和乡村,让消费者和农民之间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认识和关心。”我们当时没有做到的,在爱农会却得以实现。

  他们没有做组织,而是一直坚持和单个农户合作,慢慢的通过自己影响农户,也通过他们来拉动农户和消费者的关系。他们让农户认识到自己种的东西是好的,变得越来越自信,让农民和自己和消费者成为朋友,便对对方有了责任,就不存在质量监督的问题。他们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更看重的是村民怎么看待土地和为什么要生产健康的粮食,最后能走在一起的都是有缘人。他们和村民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我们是做组织的,所以我们往往一旦和村民建立了初步的关系之后,就急于推动组织工作,之后再与村民的关系就几乎只限于与领袖的关系了,这个也是我自己要反思的。和村民成为了真正的朋友,也才会更多的从村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给村民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就像周锦章所说的他也被村民骗过,但他却不会生气,因为他理解村民的处境。当然,他们也和村民做交易,就比如他们给村民的价格就挺有意思:刚开始给市场价,之后再进行考察,直到建立信任关系,于是便有了信任价。同时,他们还通过价格来调控,如他们鼓励村民连片种植,就会根据种植地周边的环境来考虑给不同的价格。

  第三章主要是写真正扎根在NGO做工作的工作员和志愿者的,因为他们还是从实习生/志愿者项目出发的,所以他们更多选择的依然是以前的志愿者/实习生。这部分就和我们很相近了,里面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当初的挣扎和压力,困惑和选择。其中,也着重讲了“乡建中心”的例子,那种公社的生活离我很陌生,但那种青春的朝气却让我很激动!

  其实在第二章,实习生们也谈到个人与社会、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前我也很不习惯我们的这种工作模式,把生活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直到我来到四川才慢慢的把这种模式也理解为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我还有其他方面要适应,但我也发现我越来越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包括第三章开始主要介绍一些扎根一些与农村项目有关的NGO的志愿者,其实也应该包括工作员。我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NGO似乎已经变成一个越来越让人纠结的行业,既爱又恨,因为我们也都曾经或正在面临着所谓理想与现实的选择。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判断:“我跟这个领域的联系,已经不仅仅是项目、活动、工作那么简单,朋友在这里,专心投入的热情在这里,甚至信仰也在这里,完全的割裂,心要放在哪里?没有了心,如何投入?投入又为了什么?”

  第四章,是讲中国、台湾和泰国各地有关青年人培养的案例的,只能说希望这个平台越办越好,让更多的青年人在这个平台上更懂得自己!

推荐访问:梦想 读后感 扎根 让梦想开花|让梦想扎根读后感 让梦想开花|让梦想扎根的读后感 读让梦想开花读后感